檀迪
摘 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技術是保證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的重要條件,優化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對于保證水利水電工程安全生產和施工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討了優化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途徑。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優化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具有工程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施工技術復雜,質量要求高,工期限制嚴格,以及工作環境艱苦、不安全因素相對較多等特點。在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實施中,技術是它的根本,只有技術作保障,才能在艱巨的重大工程中按質完成工程建筑的施工。只有將技術含量高與社會相緊密聯系的技術用到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水利水電工程建筑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下面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實踐,對優化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途徑進行研究探討。
一、依靠科技進步進行技術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技術創新是創新中的主要形態。技術創新是一個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從新產品或新工藝設想,經過研究與開發,工程化、商業化生產到市場推廣應用整個過程的一系列活動的總和。而水利企業大多是以工程建設為主的服務性行業,現代的水利建筑業,需要用現代化水利科技來武裝和發展自己,把水利建筑業的發展,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從新工藝、新流程、工程質量及服務體系上進行創新,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得地位,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
二、提高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素質
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素質直接影響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的質量和安全。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要加強人員培訓,注重提高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素質。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需要,對操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還應該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與專業的培訓機構進行合作,對操作人員進行系統的專業的培訓,提高操作人員的培訓的效率。還應該鼓勵和支持員工參加社會的培訓,提高整體的素質和水平。
三、引進水利水電施工新技術
1.GPS定位技術。隨著GPS定位技術的出現和不斷發展完善,不僅為工程測量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方法,而且讓測繪定位技術發生了徹底的變革。多年來用測角、測距、測水準為主體的常規地面定位技術,正在逐步被GPS技術所代替。GPS 測量技術具有技術先進、外業進度快等優點,同時隨著實踐應用的摸索,在總結GPS 鐵路測量的新思路及科學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基礎上,我們可對有效的工作方法和作業流程制定相應的規范和細則,使之在外業測量中可操作性強,數據處理更方便。在水利水電工程測量中得到廣泛應用,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AutoCAD輔助設計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上有許多復雜的計算,尤其是各種不同體形銜接處的相交線,需要用空間解析幾何的方法解算。單靠計算器手工計算,非常繁瑣,工作量大,準確性無法保證,長期以來一直靠老技工的經驗。如今利用Auto—CAD建立數字化模型,執行點坐標查詢功能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測量內業資料計算的另外一種全新直觀明了的圖形計算方法。另一方面是各種工程橫斷面、縱斷面圖的繪制,以及斷面面積的計算和其它一些需要的圖紙繪制,從而大大減輕工程測量的工作強度和工作量。
3.數據庫技術與GIS技術。隨著測量數據采集和數據處理的逐步自動化、數字化,測量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好長期積累或收集的大量測繪信息,更好地為工程建設服務,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數據庫技術或GIs技術,建立數據庫或信息系統。這樣做的目的是把大量的測量數據或信息進行科學的存儲,建立三維數字地形模型,提高測量數據利用率,減少人力勞動的重復,以便于檢索、分析、分發和利用,實現管理和服務的科學化、現代化。將GIS應用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用三維全景虛擬顯示施工總布置,直觀反映組成部分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相互關系,并實現各種信息可視化查詢、分析、統計計算,實現建筑物施工全過程動態仿真演示。以信息的數字化、直觀化、可視化為出發點,直觀清晰地描述復雜工程建設的施工動態過程。
四、強化水利水電施工傳統技術
1.混凝土碾壓技術。在水利水電施工技術中,混凝土碾壓技術是一種通過大面積碾壓干硬的混凝土混合物進行澆筑的方法。為防止大體積混凝土的裂縫,需要充分認識到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影響因素,在施工中應通過觀察和比較,系統分析混凝土產生裂縫的各種原因,進行伸縮縫的空間預留;提升水泥土的狀態,灰和水的比率增加,少用水泥;控制配筋率,掌握伸縮縫的位置分布,要平均,杜絕裂縫的集中出現,重視養護作用,不可隨心減少養護時間;可使用外加劑來提升保護效果;另一方面,施工過程中確實出現了裂縫,應積極采取相應預防和綜合控制措施,大體積混凝土裂縫問題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以提高工程設施的質量和人員安全。
2.預應力錨同技術。預應力錨同技術是一項潛力很大的工程措施,它效益顯著,適應面較廣。既可對原有建筑物進行加固、補強,又可在新建工程中顯示其獨特的功能。由于預應力錨同具有傳遞拉應力的特殊優點,在國內外業界受到各部門的暈視。預應力錨固是預應力巖錨與混凝土預應力拉錨的總稱,是在預應力混凝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錨同技術。這項傳統技術結合GPS定位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可以更加有效的按照設計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錨固深度,預先對基巖或建筑物施加主動的預壓應力,從而達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條件的目的。
3.施工導流與圍堰技術。施工導流技術是水利水電施工技術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施工措施。在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導流中一般都要修筑圍堰。正常情況下,水利水電施工都會利用施工導流來控制河床。一個好的施工導流,能有效保障防洪、發電、搬運及供水等部門的利益,甚至關系到整個工程的進展速度,因此,施工導流的設計方案要求相當嚴格。施工導流技術一定要起到最有效地提升水利水電施工進度的作用,施工單位要根據當地施工條件進行圍堰和導流。圍堰是在干地上建立的臨時性的擋水物,是用于保證水利水電工程正常的施工和維修工作。建立的圍堰占用了河床面積的一部分,會使過水面積變得狹窄,提升了水流量和水速,會對圍堰造成巨大沖擊。所以圍堰的建立要全面研究結構的穩固性和復雜性。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各種水利工程的新技術、新設計、新材料層出不窮,施工單位要多學習先進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才能使我國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水平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董宗根.淺議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管理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3(09).
[2]和執武.分析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J].科技致富向導,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