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吉磊
摘 要:我國歷屆政府都重視扶貧工作,特別是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數億老百姓擺脫了貧困,但是當前我國的扶貧工作依然面臨著艱巨的任務。在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入推進扶貧攻堅的關鍵階段,要正確地確立農民的主體地位,將農民貧困的真實原因和擺脫貧困的真實需求精準掌握。正確理解農民主體地位在精準式扶貧中的重要性,消除在精準式扶貧中妨礙農民主體地位確立的思想和做法。
關鍵詞:精準式扶貧;農民主體地位
一、精準式扶貧中農民主體地位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農村扶貧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落實,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得到極大調動,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逐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富有成效,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實現了農村建設的良好開局。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扶貧過程中對于農民主體地位的忽視,嚴重影響了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針對我國在農村扶貧過程中的一些現象,應深刻反思農村扶貧過程中農民主體地位如何確立?如何發揮農民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的作用。對于當前開展的精準扶貧工程來說,其主體不應該單純是政府官員、技術人員,更重要的是要包括農村內部的成員—農民,包括婦女和兒童。
中國歷來都把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來看待和處理。農民從事很重要的行業——農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林業、加工業等方面。農業的穩定和高產也是社會其他行業穩定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但是,除此之外,還應該從更多方面來認識和了解農民。農民有自己所認識的問題,即農民眼里的問題。當前在精準扶貧中經常有很多官員和技術人員自認為他們很了解農民面臨著什么問題。其實,農民對其生產和生活環境有他們自己獨到的認識,他們的認識和對問題的總結可能與官員或技術人員所總結出的問題有很大差異。因此,外部人員應該了解農民眼里的問題都有哪些。
除此之外,在精準式扶貧中,還應該了解農民的興趣和期望,而不能從局外人的角度去想象農民的興趣和期望是什么。農民長期生活在極其復雜(有時十分艱苦)的環境中,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總結出相當豐富的技能、對事物的判斷以及生存發展戰略,即被發展學科領域稱為的“鄉土知識”。農民的鄉土知識應該得到充分的認識,但在實踐中往往被外部人員所忽略。
在精準式扶貧中,農民對發展和技術路線的選擇不一定符合專家的“科學理性”,但他們面臨復雜的社會、經濟及自然、文化環境,他們的選擇是有其理由的。因此,不能只因為他們的選擇不具“科學理性”,就不去研究和分析其選擇的理由。事實上,只有深入研究這些選擇的理由,才能更深入地體會到農民的真正所需。
二、精準式扶貧中發揮農民主體地位的重要意義
精準式扶貧中,不應該單是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而且還包括農民自身。因此,如何調動農民在精準式扶貧中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動力就顯得至關重要。
1.扶貧工程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程,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的特殊性,決定了甘肅的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離不開各種社會組織機構的積極策劃和組織管理,同樣也離不開廣大農戶的主動和積極參與。只有將政府的支持作用同社會組織的管理作用、農戶的積極響應和主動參與結合起來,共同推動精準式扶貧工程的持續進行。
2.精準式扶貧中政府的功能作用定位于“支持”和“基礎設施建設”兩個方面,把社會組織的功能作用定位于組織管理和協調,而把農戶始終擺在行為活動主體的地位,既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又實現了三者的有機結合。理論分析和實踐表明,完全靠政府進行農村建設,由政府直接組織建設,扶貧的效率將難以提高。完全依賴各種中介組織扶貧也不現實。只有把政府、社會組織和農戶在扶貧活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作出明確的劃分,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又能擺正相互之間的關系。
3.承認農民行為活動的合理性和理性,這對提高精準式扶貧效率有積極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當地農民對當地的情況是最了解的,他們又是開發項目實施的主體,背離了他們的意愿和要求,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精準式扶貧工作中的項目工作是難以取得成功的,即使一時取得成效也難以鞏固。
4.精準式扶貧中農民主體地位的確立有利于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當前,貧困地區不僅是社會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而且也是市場經濟發育最薄弱的地區。加強貧困地區扶貧工作,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是要推進貧困地區市場體制的形成和發展,使之具有獨立發展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盡快步入自我發展良性循環軌道。農民主體地位的確立能夠促進廣大貧困農戶增強對市場經濟的了解和把握,盡快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進而推進貧困地區的市場化進程。
三、精準式扶貧中農民主體地位確立可能存在的障礙
1.對農民主體地位的隱性消解
農民主體地位的確立以及農民主體力量的發揮是當前我國各級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以及一些社會組織都在積極的探索重要內容。但是在實際扶貧過程中很多的方式和方法忽略了其主體地位的確立和主體力量的發揮,一些扶貧的項目和工程較多地體現“樣本工程”和“政績工程”的層面上,這也增加了涉農資源分配的在合謀中損失的機會,農民主體性在實際工作中被有意的消解,在一些農村發展項目中,農民的主體地位被片面地理解為“聽取貧困群眾的意見”,沒有將農民作為真正的扶貧的主體,從而在實踐過程中就可能出現,走了“主體”的形式,事實上還是有當地政府和扶貧工作隊主導了扶貧的建設,或是在農村扶貧項目設計與開發中,只是當地農民只是被動地參與到扶貧工作中。
2.扶貧工作中農民主體地位只是作為一種“要求”
精準式扶貧中要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引導資源進入農村,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推動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變革,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但從具體實踐來看,農民主體地位往往被理解為一種“要求”,大多只是從形式上實現了農民主體地位而非農民積極的參與,在操作形式上就容易流于形式化,農民的主體地位淪為一種“要求”的危險。政府以及社會組織在攜帶資源進入農村貧困地區,與農民之間形成了“裹脅與迎合”的權力結構可能關系,很大可能用“參與”、利益誘惑的手段改變了村莊,卻不能與村莊共同承擔改變的后果與責任,這是在實施精準式扶貧中應引起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