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鋒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其后地方形成了混改熱潮,然而失序現象日漸突出,繼而久久停留在觀望等待狀態。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告訴《董事會》記者,現在國企改革,包括混改出現了“頂層設計依賴癥”,這不應該是改革的常態;需要打造國企改革的新常態,國企基層子公司的混改可以放手先干,邊干邊總結 。
改革應該是自下而上地進行
《董事會》:地方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的情況有些復雜,你怎么看?
李錦:總體看出現了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刮風”階段,表態風。去年開春一直到秋天,很多地方是表態性的,各地的國資國企改革方案幾乎都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內容,有的還設立了時間表、持股比例等。比如有些省市提出到2020年國有經濟中混合所有制比重達到60%左右,甚至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這種做法刮風的色彩比較明顯。因為分類的標準、要求沒有提出來,尤其是秩序、程序都沒有明確,在這樣的情況下搞混改,容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第二階段是靜止、停留、觀望的狀態。去年下半年以來,很多地方的混改停下來了,等待上面的頂層設計方案出臺。當然,有的地方在基層操作,只是不公開,等待政策出臺后可能才公開。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兩會”,對混合所有制的表述口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是有序實施混合所有制。有序實施,就是要講順序、程序、秩序,不是搶先、搞運動,而是依法改革,公開、公正、公平,有先有后,有多有少,有進有退。提出有序,反映了政府對混改慎重的態度,整體基調沒有變化。
頂層設計宜粗不宜細,宜大不宜小
《董事會》:有序、依法,是不是意味著要等頂層設計出臺后,地方才能行動?
李錦: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改革應該是自下而上的,從實踐中探索,發現問題、總結,提出規律性的東西,再在全局推廣,一般的進程是這樣的。現在的國企改革包括混改,出現了一種頂層設計“依賴癥”。頂層設計不出臺,就按兵不動。
頂層設計管不了那么多,只是在關鍵、核心、原則的方面做出規定。中國這么大,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所以,頂層設計宜粗不宜細,宜大不宜小。頂層設計依賴癥,不應該是一個常態。改革的常態,應該是在上面的大的方向、政策的鼓舞下,各地自主創新、自我創造。實際上,混合所有制、員工持股群眾早就自發搞了,比如上海綠地集團。現在倒過來,由上面來決定,有點運動式改革的傾向。甚至,有些地方已經做了嘗試,看到上面文件沒出臺,就等著,這不是改革的常態,很不正常。
應該在董事長與總經理之間“切一刀”
《董事會》:從某種程度上講,對地方而言,混改是一場政治錦標賽。一些地方等、靠、要的背后,似乎是激勵不足,顧慮較多。
李錦:推進混改,動力機制最重要。沒有利益驅動,依靠命令,是走不動也行不遠的,市場化原則是改革的一個基本原則。改革的核心是產權,必須建立動力機制,才能形成創新精神。
在改革中,國企董事長成了矛盾的焦點。董事長是出資人代表,他幾乎不可能完全走向市場,讓其轉為職業經理人也不可能。45歲以上的人,一般也沒有“下海”的魄力。今年開始,董事長的薪酬被限制了,跟著總經理也被限制了。依我看 ,董事長由政府任命,總經理應該由市場聘任,因為他是職業經理人,應該由市場聘任 。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應該在董事長與總經理之間“切一刀”,這一刀很重要。至于怎么切,正是下一步改革的任務。
董事長管資本、管全局,講政治,總經理管資產運營。混合所有制是個經濟問題,經濟問題不應該意識形態化。經濟改革應該回歸經濟改革的范疇。但現實中,有時候不合理地強調公有制、私有制的區別,往往就把改革人為地變得復雜起來。目前,混合所有制按兵不動,根本原因可能出在這里。
混合所有制的焦點不是所有權,
應是經營權
《董事會》:目前,對于混合所有制的焦點,說法很多。有些集中在股權問題。你認為混合所有制的焦點是什么?
李錦:錯了,大多數地方定焦定錯了。焦點應該是經營權,而大多數人把焦點定在所有權上了。一說起所有權,就牽涉政治問題,意識形態問題,就復雜了。混合所有制主體是國企,引進的是民營的經營機制。再大的民企,哪怕是馬云,放在央企里也是一個小個子,怎么能爭奪所有權?民企不可能有控制權。讓國企自覺地把盈利的地盤讓出來,也是不可能的。民企的優勢,不就是機制與效率嗎?你不讓民企經營,這種混合所有制便是不成功的。
中石化的混合,把24家民企的錢拿來自己用,民企不參與經營,這種混合所有制本質是一種圈錢運動,民企變成國企的提款機,不是混合所有制的本意,不代表方向。
分類、分層、分階段進行,就是不能停
《董事會》:那么,哪些領域可以先動起來?
李錦:先從分類開始,分類后才能做到有次序,順序而為。有些央企、壟斷行業可能具有特殊性,需要很穩妥地推行;至于地方國企層面,只要在大的方面不違背原則就行。
做混改,分類是基礎。我從2012年就呼吁國企改革必須從分類開始,呼吁三年了。不同類型的企業,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有先有后。現在分類的文件遲遲沒有出來,沒有辦法拆分。鐵板一塊,從哪里開始混合,無從下口。
職工持股,從長期來看,肯定要走這條路的,但暫時以穩妥一點為宜,分類后再有序進行。其實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市場競爭型企業,在這些國企的子公司完全可以先搞起來,可以定一個比例,開始嚴一點,慢慢松開。
第二個是分層次,應該從底層的公司開始。比如說,央企從四級子公司,地方國企從三級子公司搞,這沒有問題。職工持股為什么停下來?沒有道理。這種四級、三級子公司,我覺得可以放手先干,這才是改革的常態。
第三個是分階段。可以從科技人員的激勵開始,不能一下子就從管理層開始。為什么?管理層方面現在還有好多問題沒有解決、條件還不具備,比如反腐敗的制度建設問題。現在,如果產權制度沒有完善,一個國企董事長拿了不少股份,一下子就成了資本家,大家會接受不了。
另外,可以先從增量開始,存量暫時不動。比如,可以從項目開始搞混合所有制的股權改革。這樣,不應該出大問題。
國企處在三個焦點疊加期,
改革要有創新精神
《董事會》:國企改革牽扯的面很廣,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做成、辦好這件事,有哪些地方需要詳慮力行?
李錦:我們要看到,現在有很多焦點因素糾結在一起,一個是保增長,一個是國企改革,一個是反腐敗。焦點同時出現,而且是國企三個焦點的疊加期,相互牽制、互相推動。當前是國企改革的非常時期,改革太快、太急了不行。但是,下面一下子停下來 ,也不行。現在變成好像什么都不可以搞了,一進就有國有資產流失的擔心和議論。
改革是群眾的事業,以企業為主體,這是一個基本原則,這是政企分開的本質要求,一切改革都等著政府文件出臺,這本身便不符合改革精神,這叫執行型改革 。我們提倡什么樣的改革?是積極、主動、創新。國企改革應當在符合大的原則和方向的情況下,緊密結合實際,循序漸進,發揮各級企業自我改革的精神、以企業為主體改革,當前就應該強調這種精神。不能什么都不動,等頂層設計出來了,再搞運動式的表態,再刮風,那就耽誤了。因此,站著看、等著干,不如干著看,等著再大干,最好是大膽干,不出大格的大干。使國企三個焦點的相互牽制轉向互相推動,這是個本事。
例如現在進行的南北車、華孚與中糧、核電、水電的合并重組,便沒有等分類文件出來再合并,看準了便干,因為這些是同類,很明確,不需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