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衛


混合所有制成為全球范圍內國有企業的重要實現形式。在經合組織國家中,新西蘭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法國壟斷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引人關注,對中國推進混合所有制有借鑒意義。
新西蘭式混合所有制
2012年6月26日,新西蘭通過混合所有制模式(The Mixed Ownership Model,MOM)議案,允許在國家保持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對國內的五家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包括四家能源企業和一家航空企業,新法將這些國有企業引入一個全新的所有制模式,即混合所有制模式。
新西蘭是最早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的國家,但其通過私有化的方式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經歷了慘痛的教訓。例如,該國第一個完全私有化的國有企業是新西蘭鋼鐵公司,其中89%的股份賣給了Equiticorp公司,但很快這家公司宣布破產;新西蘭航空公司在1989年進行了私有化,但是到了2002年公司瀕臨破產,新西蘭政府又不得不注資收購了該公司76.5%的股份,將其再次收歸國有。
慶幸的是,在新西蘭國有企業改革中,有的實施的是部分私有化,即混合所有制模式。例如,新西蘭政府在奧克蘭機場、Tauranga海港和新西蘭航空公司等大型國有公司都實行了混合所有制,長期以來,這些公司在混合所有制模式下運營良好。這些企業的發展,對促進新西蘭經濟發展和民眾就業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也是新西蘭政府在最近的對國有企業改革中采取混合所有制這一新模式的重要原因,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一賣了之。同時,這次用混合所有制模式改革國有企業,從過程來看,更有透明度和公民的廣泛參與。
上世紀80年代,新西蘭工黨在其執政期間,曾經出售過大量國有資產。工黨通常采用的手法是通過緊急立法,把出售國有資產的事實強加于新西蘭人民。在對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沒有把出售國有資產的事實向新西蘭人民做出詳細的說明和交待,更談不上事先征詢各方意見、傾聽民間呼聲了。
這次,新西蘭國家黨更有前瞻力與智慧。2011年伊始,國家黨就公開宣布,要把在新西蘭航空公司實行并且獲得成功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推廣到其它國有公司。之后,為確保推廣成功,國家黨政府事前認真咨詢了財政專家及利益相關各方的建議和意見,還在惠靈頓、奧克蘭和基督城等地多次舉辦聽證會,征求廣大民眾對實行混合所有制模式的看法。在研究制訂這項國有企業改革政策的整個過程中,國家黨政府都保證了新西蘭各界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新西蘭的混合所有制模式,通過股權結構進行了定義:國家保持51%的股份,擁有控股權;新西蘭人優先認購;國外資本的認購比例不能超過15%;每個認購者的股份比例不超過10%;認購申請程序盡量簡單化。
正如新西蘭總理約翰·基所說,“這些資產的混合所有權對雙方都有利。這使私有企業在嚴格的商業規范中更加透明化,也有更好的外部形象。同時,政府也可以在未來的五年里,有更多的資金去投資其他資產。混合所有制經營會使這四家企業獲得更多利潤來壯大企業,而不是完全依靠資金短缺的政府。”“混合所有制是增強新西蘭經濟的一項明智之舉。只有通過強大的經濟,我們才能創造就業機會,大幅提高收入,并為您和您的家庭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
法國壟斷國企的混改
新西蘭總結了私有化的教訓,在驗證了部分私有化國有企業的優勢后,鮮明地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模式”。實際上,在歐洲大陸國有企業占國民經濟比重較高的國家,也通過這種部分私有化國有企業的方式,成功改造了國有企業,例如法國電力集團(簡稱法電)等,但并未總結出一種所謂的“混合所有制模式”。
1946年以來,法電一直主導著法國電力供應,控制了本國90%以上的發電量、全部的輸電和絕大部分的供電業務。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法電成為一個引領歐洲能源和多樣化發電能力的國際化集團,可謂是法國的“共和國長子”。
然而,在世紀之交,在經濟全球化、歐洲一體化、新科技革命浪潮與新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歐洲各國面臨著政治、經濟、社會瀕臨全面轉型,法國更是如此。新的執政黨上臺伊始,便提出進行結構調整,力求提高國家競爭力的各種政策:一是實施以私有化為內容的現代化國有企業改革,二是實施保護和發展“戰略性產業和行業”的措施。國有企業改革便成為當時改革的重頭戲。
2004年5月,政府向國民議會正式提交《法國電力公司和法國天然氣公司改制法案》的1613號法案,并聲明是“急件”,按照規定需優先安排審議。
法案審議過程引發了各方的爭論。以法國共產黨為代表的議會黨團指出,“法電等公共部門是戰后法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成果,法案的實質是為資本謀利,破壞公共服務和人民利益”,“現在是一個發展階段,你們所謂的公司改革、開放資本是要引狼入室,引入利潤邏輯,就是要摧毀共和國的社會大廈,私有化將使少數人得利,而危及大多數人的安全、環境、影響國際合作、國家主權,違反憲法原則”,并投票提出對法案的抗辯,但這項抗辯由于國民議會多數派反對而沒有被接受。此外,以法國共產黨為代表的力量,通過多種方式提出了反對意見,盡管最終并未阻止該法案的通過,但最終通過的法案也進行了修正,例如對外引入資本的股權比例從50%減少到30%、開放過程中內部持股從10%增加到15%。
2005年10月,法國總理德維爾潘宣布實施法電改革。與此同時,法電與法國政府簽訂了公共服務合同,成立了由財政部牽頭的多部委跟蹤委員會,對合同執行情況實施后續跟蹤,跟蹤委員會與法電每三年編制一次合同執行總結報告,并呈交議會審批,確保法電履行公共服務保障責任。
2005年11月21日,法電成功整體上市,成為法國歷史上和2001年以來歐洲最大的上市項目。到2014年年底,法國政府在法電的持股比例為84.5%,員工持股為1.7%,在世界500強的排名中,法電位列第70名。
全球混合所有制經驗
經合組織(OECD)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總體來看,在OECD國家,國有絕對控股企業和國有參股企業的總就業人數超過900萬人,資產價值接近3萬億美元。其中,截至2009年年底,有統計數據的28個經合組織國家中,國有股份超過50%的國有企業共有2085家,資產價值超過1.4萬億美元。其中,有48家為上市公司,這些公司資產價值接近5200億美元;有1764家是非上市公司,但都是公司制企業;余下的273家是法定公司(statutory corporation,是依據專門法律規定設立的運營實體,屬于國家的;與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有區別,后者是按照公司法注冊的)。例如,法國電力集團、挪威石油等都是世界500強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
除國有股比重超過50%的國有上市企業之外,很多國家政府在上市公司中持有重要的少數股權,即至少有10%的普通股或者同等投票權,這樣的上市企業有54家,資產規模達到7671億美元。在法國,有9個這類公司,如法國航空、歐洲宇航、法國電信、雷諾汽車等。
可見,無論是主動而為,還是私有化浪潮后的產物,混合所有制成為全球范圍內國有企業的重要實現形式。而這些國家并沒有出現像中國這樣,私人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擔憂,如“誰混誰”,“民資權利保障”等問題。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通過法律確立了國有企業與企業私有企業是平等關系;二是建立起了明確的國家所有權政策與國有企業分類監管體制,讓投資者對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有明確的預期;三是這些國家實現了國有企業的市場化,遵循商業化的公司治理標準,建立了專業、獨立的董事會,股東的權利能獲得平等保護。
中國國企改革的原則
混合所有制是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重頭戲。今年3月5日,針對混合所有制,政府工作報告的提法也由去年的“加快”轉為“有序”,這意味著什么呢?主要應該是中央已經發現了一些問題,眼下全國20多個省市差不多都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的省市還提出了具體的目標指標,形成了一陣風的態勢,故而提出“有序”。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規范”、“透明”、“有序”是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遵守的原則。
規范,就是說國有企業的改革不能由某個部門甚至某個企業自己說了算,要體現國有資產的全民所有的屬性,必須要有法定的程序。隨著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的成立,其應當上對全國人大負責,對下統籌全國的國有企業深化改革,而在混合所有制這一涉及國有企業股權結構調整的事項,更應該形成政府條例來規范,而不是簡單的一紙文件就決定近百萬億的國有資產未來。
透明,也就是要保障全體國民作為國有企業“股東”的知情權和決策參與權,在制訂具體的條例過程中,要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并向社會做充分的說明和解釋,例如國有資本的布局調整,國有企業在某些重要領域的進退等。當前混合所有制之所以引發了民眾的質疑,也就是因為國有企業改革成為利益集團的內部游戲,與百姓福祉無關,例如國有資本退出時,是用來補充社保,還是為政府還債?
有序,也就是說首先要建立符合國有企業市場化和混合所有制發展的國資監管體制,要做好頂層設計,然后對國有企業功能進行界定、分類,并出臺國家所有權政策,如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公司治理準則等。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混合所有制、建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各種手段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開展國有資本布局調整。
如此,才能吸取過去國企改革經驗和教訓。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牟取暴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