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正勢不可擋。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到,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戰略上升至國家層面。
互聯網帶來的不僅是技術的革命,更是一種思維的革命。獨立媒體人申音認為:“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在于‘思維’而非‘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共享、去中心,這些是互聯網的核心精神。”對公司來說,互聯網思維帶來的沖擊,不僅僅是經營層面的,也將給公司治理帶來新的變革。
公司治理是一種協調各利益相關方的制度安排,傳統的公司治理基本由大股東和董事會主導,中小投資者數量眾多、人員分散,使得每個個體行使監督職能,成本大大高于所帶來的收益,這就使得處于中心地位的大股東或管理層很容易侵害中小投資者利益。
如何有效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是公司治理一直以來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現有公司治理主要是通過獨立董事、關聯股東回避表決、分類表決、法律訴訟等措施來解決,但從我國上市公司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理想。中小股東在公司治理中沒有多少話語權,獨立董事名義上很獨立,實際基本都是由大股東或管理層選聘,被輿論戲稱為“花瓶”董事。而出于成本收益考慮,中小股東一般不參加股東大會以及議案投票表決,分散的中小股東往往難以發出自己的聲音。
互聯網思維的一個核心精神就是“去中心化”,發揮每一個節點的力量,如果能將每個中小股東通過適當的方式連接起來,則中小股東話語權會大大增強。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中小股東更便捷、低成本的連接起來成為可能。目前滬深交易所都規定,上市公司召開股東大會,除現場會議投票外、還應提供股東大會網絡投票方式,但多數中小股東并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研究關注上市公司提案,也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因此,即便有了網絡投票形式,中小股東也難以有效發揮作用。
2015年3月,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表示,持股行權是加強投資者保護和服務的有效方式。目前持股行權試點方案正在研究論證之中,持股行權在資本市場屬于新生事物,大概含義是中小股東委托專門機構行使股東權利,包括股東的知情權、建議權、表決權和提案權等,從而幫助中小投資者切實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促進上市公司的規范運作。持股行權是一項比較市場化的手段,是一項創新的工作,在境外已經做得比較普遍和成熟。比如在美國,一家名為ISS的公司去年一年幫助其客戶參加股東大會行使權利達4萬次。ISS提供的核心服務,包括投票建議和代理投票,在股東大會召開之前,ISS分析股東大會議案,提出具體投票建議;此外,ISS還提供代理投票操作的一站式外包服務。
委托專門機構代理投票中小股東投票,可以解決中小投資者不夠專業、股權比較分散的問題,但同樣會產生道德風險,受托主體可能怠于行使權利或利用代理權牟取私利。從目前試點方案看,證監會2013年批準設立的中證投資者發展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很有可能承擔持股行權的職能。但筆者認為,如果持股行權由一家機構代理,未必能起到好的效果,因為沒有競爭壓力情況下,受托機構沒有動力及壓力去認真履行股東權利,建議放開讓多家服務機構競爭,中小投資者可選擇自己信任的機構,委托其持股行權,不滿意時則可更換機構。受托機構可根據受托數量來進行收費,費用可考慮從投資者保護基金予以劃撥。在多家競爭情形下,受托機構必須獲得投資者認可才能獲得授權,如此則不敢怠慢或亂行權。此外,還要考慮簡化股東行權委托手續,可采取投資者將股票賬戶全權委托的行使,而不必采取每家股票單獨委托;采取電子化委托協議等方式,讓投資者能方便、快捷地委托或變更行權服務機構。
中小股東猶如公司治理體系中的各個散落的節點,過去這些節點由于未能有效連接,影響力和作用都比較小。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技術和思維將給公司治理帶來新的變革,通過變革可發揮每個節點的力量,讓中小投資者利益得到更有效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