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亮
依據風險管理方法,當風險被識別出來之后,其影響的嚴重程度將被評估,嚴重程度高的風險將被優先采取措施加以管理。“風險排除”和“風險減少”是管理風險的兩個主要策略。
其中,“風險排除”許多時候并不是最佳策略,原因在于一方面管理成本將會很高,另一方面完全排除風險意味著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本身也可能會受到不利影響。更為常用的風險管理策略是“風險減少”,其基本使用原則是把風險影響程度減少到可容忍范圍(即風險容忍度)之內。
風險容忍度是指在企業目標實現過程中對差異的可接受程度,是企業設定的對相關目標實現過程中所出現差異的可容忍程度,風險容忍度描述了企業愿意接受的或者說想承擔的風險數量。借助設定風險容忍度,高層管理者可以明確量化設定企業整體風險暴露程度和范圍,并可以由上至下規定下屬企業或業務的“風險限額”,從而把企業風險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圍之內。風險容忍度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沒有制定風險容忍度或者制定了不適宜的風險容忍度都會影響企業風險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盡管風險容忍度很重要,但是關于如何制定風險容忍度目前還沒有確定的方法,幾乎所有的中外風險管理標準對此都沒有給予明確的說明,風險管理實踐中許多企業風險容忍度的制定過程也沒有成熟的程序或標準。總體上講,風險容忍度的制定在方法上和實踐上都是混亂的和不完善的。
這里介紹一個制定風險容忍度的方法:風險欲望和風險姿態方法。風險欲望和風險姿態方法是英國風險管理專家Hillson和Murray-Webster于2012年提出的。其中,風險欲望是指在給定的情況下企業愿意接受的風險數量;風險姿態是指企業對于給定的風險情況表現出的有選擇性的主觀態度。企業在制定風險容忍度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和理解這兩方面因素。
就像人對食物有欲望一樣,管理者對風險也有欲望。這不是說管理者喜歡風險,而是管理者想要承擔風險來滿足其他方面的不足,也就是說需要理解自身的風險欲望。
企業的風險欲望大小受到形勢和目標方面因素的影響。同時,還受到企業文化和重要利益相關人的風險偏好的影響。例如,如果一個企業長期習慣于市場穩定且風險小的經營環境,那么它內在地不愿意承擔更大的風險去開拓未知的、不穩定的市場。又例如,如果公司董事會主要成員都是冒險型、開拓型管理者,那么他們就會更愿意接觸高風險但高收益類型的業務或項目。風險欲望本身是無形的,本質上是一種想法,所以它需要一個數量化的外部代理,這個外部代理就是風險容忍度。
風險姿態是管理者對“我們應該承擔多大風險”這樣問題表現出的有意識的、有目的性的和有選擇性的主觀態度。風險姿態總體上可以分為三類:風險厭惡、風險容忍和風險追求。簡單地說,風險厭惡是指在風險影響程度較嚴重的情況下管理者不愿意承擔更多風險來獲取更高的收益;相反,風險追求是指管理者愿意承擔更多的風險來獲取更高的收益。風險容忍意味著在風險影響程度不嚴重情況下,管理者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厭惡或者追求態度。管理者在對形勢和目標以及對企業風險程度等因素綜合考慮后會形成一個整體風險感知,并在風險感知基礎上形成關于企業風險暴露狀況的態度(即風險姿態:厭惡、追求還是容忍),這個態度能夠影響企業“愿意承擔的風險數量和范圍”(即風險容忍度)的制定。
在充分理解自身的風險欲望和風險姿態的基礎上,管理者可以按照合理步驟制定適宜的風險容忍度。第一,不考慮其他因素,只考慮形勢和目標,制定“直接風險容忍度”。這也是許多企業目前的實際做法。第二,考慮企業主要利益相關人的風險偏好,同時評估企業風險文化,結合形勢和目標,調整風險容忍度,形成“調整過的風險容忍度”。第三,企業管理者通過風險評估,形成對風險的感知和對風險暴露程度的態度,據此修改前面制定的風險容忍度,形成“修改過的風險容忍度”。第四,將修改過的風險容忍度與企業目前的抗風險能力想比對,判斷目前的風險容忍度是否適合。如果不適合,再調整風險姿態,并重新修改風險容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