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宏
【關鍵詞】 數學教學;作業設計;優化;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8—0061—01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作業,可以使學生的知識得以鞏固,思維得到鍛煉,同時作業也是師生交流的重要載體。如果將作業設計得好,既可以為教師減負,又能為學生的發展尋找新路。目前教師設計的作業并不盡如人意,導致學生思維活動空間減小,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師要研究作業設計的方法。下面,筆者就如何設計作業,談一些體會。
一、內容應精練
1.把握作業的“質”。教師應根據課堂所講內容精心篩選,盡量兼顧作業的典型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在作業的選編上既考慮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又能體現出啟發性、鞏固性的原則,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數學作業應有的效能。
2.控制作業的“量”。一般說來,在每節課后布置10-20分鐘左右的作業量較為適宜。作業布置受學生素質、年齡特征和所教內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不能一概而論。應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練習,精心選擇輔導資料,為學生布置高質量、具有典型性的作業題,應達到練一題而通一類的效果。
3.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倡導自主性作業。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全面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其自主選擇作業,促使他們提高學習自覺性,從而實現從“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轉變。
二、形式應多樣
在作業形式上要注意變化,實現多樣化,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根據教學實際,筆者經常設計以下題型:
1. 書面作業。書面作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考慮差異,進行分層。二是選擇合適的題,把其中的結論或者條件進行變換,從而設計出新的數學作業。三是要注意趣味性,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以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為背景設計作業。四是要聯系生活實際。新課改提倡數學生活化,這也包括數學作業的設計也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例如,在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時,筆者設計了以下的作業:A、B、C、D四個人現在需要完成一個工程,根據每個人的工作進度,A獨立完成這個工程需要24天,B獨立完成這個工程需要20天,C獨立完成這個工程需要16天,D獨立完成這個工程需要12天.請問:(1)假如四個人同時合作完成這個工程,大概需要多少天?(2)假如四人按照順序輪流工作,每一輪中每人各工作一天,那么請問完成這個工程大概需要多少天?(3)我們能不能把(2)中所說的四人的工作次序進行調整,最終讓這項工程可以提前半天完成呢?這是一道典型的關于工程問題的應用題,呈現題目之后,筆者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其中的一問或者幾問。這樣的作業設計非常有層次性,基本是按照從易到難的程序設計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時候也不會感覺到有過多的負擔。
2.動手實踐型。新課改提出,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課堂教學時,教師要適時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在設計作業時,教師也要考慮這一點。
比如,教學“比和比例”后,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測量旗桿、大樹的高度等實際問題。還設計一些相關內容的小實驗和小制作鼓勵學生去實踐,同時也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別的小實驗和小制作。。
3.探究性作業。通過探究性作業,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法探究問題,在探究中摸索出適合于自己的獲取新知的途徑。如,讓學生自主選擇“最愿意探究的問題”,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帶著問題到街道、農戶、企業等地方訪問、調查,或者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數據,寫出調查報告。如,利用數學中的樣本知識調查本社區的人口情況等。這種作業記載著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體驗幸福和快樂的足跡,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特色作業。
總之,新課改對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傳統單一的作業形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因此,教師必須要積極創新,設計多元化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鞏固已學的數學知識,獲取相應的提升和發展。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