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學蘭
【關鍵詞】 語文教材;外國文學;思想情感;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8—0091—01
一 、外國文學作品中豐富的人文習俗及思想情感
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數量約占五分之一,體裁、題材也很豐富。外國文學作品一方面改變了語文教材的結構,給語文教材注入了新鮮血液,增加了新的能量,同時也開闊了中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也引起學生們對社會、對人生的深思和啟迪,對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產生了積極而又深遠的意義,使他們積淀了豐富的外國文學知識,也完善了他們的知識結構。中西方文化教育有差異,西方民族更喜歡那些發揚個人才智、積極進取、勇于冒險、追求財富等充滿個體自由精神的品質;而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熏陶出來的人大都看重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善良、忍讓、中庸、循規蹈矩,表現出一種溫文爾雅、謙恭禮讓的群體人格特征。外國文學作品的主題豐富而深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丑小鴨》等作品,能以豐富的想像、美麗的憧憬、 善良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給人以啟迪;《我的叔叔于勒》和《威尼斯商人》等作品中一系列典型人物,如于勒、夏洛克等,使學生可從這些典型人物身上強烈地感受到那個時代、那種社會所特有的腐敗、虛偽、爾虞我詐和對金錢的崇拜;《致女兒的信》中關于愛情的描述,使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對朦朦朧朧的異性愛戀,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外國文學作品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同時,更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強調人文素養,充分展示 “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主題,同時教材也增加了外國文學名著導讀,節選精彩的片段供學生欣賞,并給出一定的閱讀指導,設置一些探究性思考題,如:《魯賓孫漂流記》《名人傳》《培根隨筆》等等,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人生的積極思考,對學生文化素養、個性的提高和健全的人格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外國文學作品教學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大多數教師認為外國文學作品與中國文學作品在教學方法上沒有什么區別,在教學中只注重講解字詞和文學常識,要求學生死記外國作家、作品等客觀知識,以應付考試中的文學常識題,在閱讀前就已經把充滿個性、飽含多重含義的作品解讀成一個固定的模式,放棄了文學對學生美的情感熏陶。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外國文學知識的積累,無法跟隨時代的發展更新自己的知識,因此無法適應現今新教材中對外國文學作品的認識,對學生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甚至有的教師還認為“經典名著”對中學的語文學習沒有多大的幫助,對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略講或者選講,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被有效調動,自主性閱讀沒有能夠體現。這些都是現今初中語文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所存在的實際問題。
三、外國文學作品教學策略
在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培養他們全球性文化視野和吸納人類有益文化的態度與意識。文章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在學習這些作品時,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具備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識。當然,現有的考試制度使得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比較尷尬的狀況,課程改革了,但是最終體現教學成果的還是分數。教師作為教學中的引導者,如果不能對外國文學作品具有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那么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與學生的終身發展、健全人格的塑造將很難實現。
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我文學修養,特別是外國文學素養。很多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愿講解外國文學作品,講得淺略,很大原因是自身外國文學素養不足。另外由于初中語文教師工作量相當大,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以及外國文學知識在考試中所占比例小,導致多數老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對待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上只能是重“知”而不重“識”。要根據課文特質決定教學內容。不管何種教學,深入研讀課文永遠是教學的第一步。如小說在內容(如環境、情節、人物、主題等)和形式(如結構、線索、手法、語言、風格等)上的特點,教師一定心中有數。同時,確定教學內容時照顧到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要求,既要培養文學鑒賞能力,又要應付高考要求。因為高考文本類閱讀也選外國文學作品,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好在高考說明里的要求跟平時教學要求是高度吻合的。如高考中詞語品味題、內容理解題、結構章法題、表現手法題、綜合鑒賞題、拓展應用題等。抓住了這些,才能更好地提高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質量。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