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昌
摘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
關鍵詞:數學現象 生活實際問題 課堂教學資源
新課改后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真正讓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問題導入新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導入新課,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愿望。
比如,在教學《方程》時,為使學生感覺方程就在我們身邊,我用一張被損壞的收款收據引出新知。這是一張購買了鋼筆和墨水后開具的收據,上面標注了鋼筆、墨水的單價和數量以及總金額??墒?,鋼筆的單價卻由于損壞已經看不到了。這時候,我要求學生想辦法求出鋼筆的單價。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的情景,迅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許多學生利用算術方法得出了答案。可當我提示還有更好的方法時,學生們明顯按奈不住了,都展現出了迫切的求知欲望。此時,我引出了《方程》這一新知,整堂課我都圍繞這張損壞的收據進行,學生們興致高昂,課堂教學效果甚佳。
由此可見,借助這些有實際生活背景的問題引入新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結合生活實際問題,探索新知
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比绻覀兘處熌艹浞掷脤W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學生便會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數學知識產生親近感,感到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蘊含在生活中,數學知識的學習,就在生活中,從而激起探求新知的強烈愿望。好的情境設置,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貼近生活的情境,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提煉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經歷了生活化數學的學習,從而增強了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這樣安排導入:“同學們,你們看偵探片都知道,警察根據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算出罪犯的身高,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在我們身體中存在著許多有趣的比:腳掌的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將拳頭翻滾一周的長度與腳掌長度的比大約是1︰1。分析罪犯的身高,就是用人體中這些有趣的比例來估算的。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這樣通過“人體中有趣的比”這一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地參與新知識的探究。
三、結合生活素材拓展課堂教學資源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定向多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松地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去,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的解題規律的聯系和區別,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鐘后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3種情況的理解。
另外,對于教材中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大自然的舞臺,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教室轉移到室外,讓學生處于實際環境中學習新知。比如,學習小數時,我讓學生到超市去了解各類商品的價格,觀察商品的標簽,了解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經實踐證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發掘現實生活素材,鞏固新知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上下樓和拐彎,實際是在進行平移、旋轉的活動,從家到學校在經歷位置的變化。當學生發現書本上所敘述的數學問題,就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的事情,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決生活問題,?會讓學生感覺數學原來是那么簡單而有趣,數學的作用這么大,人們的生活原來離不開數學。
如在復習平面幾何的面積時,我選用學生熟悉或經歷的家庭裝修所需多少費用的數學素材,如整套房間的面積是118平方米,要進行基礎裝修,總裝費修用預計在4萬元,然后讓學生求出每一項裝修的明細費用。首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居住的房子原來是由幾何形體組成的,房間的每一個平面上是學生熟知的圖形。教師給出所有房間的帶有尺寸的立體、平面圖和裝修材料的單價,全班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工作。因此,學生采用分工協作的方法,每一小組人完成一部分工作,最后學生一起求出裝修的明細費用。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充分地發揮了他們的創造性,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更可喜的是,他們體驗到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樂趣,這對形成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至關重要。
五、深入學生現實生活,應用新知
數學知識需要得以鞏固,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并熟練應用。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進行練習或實踐,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將數學應用于實踐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逐步培養。比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喜歡去動物園嗎?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到動物園去看一看(大屏幕展示)。動物園里有幾只動物寶寶想難為大家一下,需要完成以下問題才可以通過:口算49+10、49+17,觀察兩道題的異同(加整十數、不是整十數),由此導出新知,今天我們就進一步來探索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知識,引出課題,這樣,就使學生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學習新知的情境中來。通過借助這些情境來引入新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如,我們農村家中或村里的專業戶一般都有養家禽或家畜,在學習分數應用題時,可要求學生結合調查實際進行編題聯習,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興趣盎然,編出了不同的分數應用題。
綜上所述,我認為數學教師的任務歸根結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識更兒童化、生活化的設計引進課堂。正如,數學巨匠康托爾所說:“數學的精髓在于自由?!睌祵W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學生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中處處有生活的道理,數學課堂只有再現數學知識與自然科學,人類生活的聯系,不僅擴大數學教學的信息量,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各方面的實踐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