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深入剖析美國、日本等國家利率市場化進程經驗和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實踐的基礎上,客觀探析我國商業銀行面對利率市場化進程必然受到的沖擊和挑戰,詳細論述投行業務發展在商業銀行應對沖擊和挑戰中的強大優勢,及其對推動商業銀行經營轉型和提高金融創新能力起到的促進作用。因此,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商業銀行經營“投行化”趨勢更加明顯。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經營“投行化”
[中圖分類號]F83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5-0091-03
[作者簡介]陳安娜(1984-),女,浙江寧波人,中國農業銀行寧波市分行投資銀行部副經理,經濟師,國際金融理財師(CFP),特許財富管理師(CWM),經濟學學士,南開大學金融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投融資理論與實務。
一、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和國內進程
(一)利率市場化的概念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市場上貨幣資金的價格由市場參與者的供求決定,將利率水平決策權交由市場參與者,從而形成有效的市場利率定價機制。
利率市場化后,金融機構可根據自身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二)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
自20世紀70年代起,利率市場化作為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美國、日本等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及新興國家已經完成利率市場化進程。這些國家采取的利率市場化模式及其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均可作為我國當前利率市場化的借鑒。縱觀各國利率市場化過程,本文選取美國、日本、阿根廷三個代表性國家作為分析對象。
1美國模式
美國的利率市場化從1970年開始,于1986年結束,歷經16年。由于是金融脫媒倒逼,美國利率市場化的核心是存款利率的市場化,取消大額存款利率上限、取消貸款利率上限,分階段取消一般存款利率上限。整個過程遵循了先大額后小額,先長期后短期的特點。美國的利率市場化過程主要由市場引導的放松“Q條例”管制的過程,是金融創新回避利率管制的過程。
2日本模式
日本利率市場化從1975年開始,共經歷了17年時間才宣告完成。日本利率市場化由國債利率市場化開始,先放開存款利率,再放開貸款利率,先長期利率后短期利率,先大額交易,后小額交易。日本相對于美國是中央集權國家,其利率市場化過程是以政府為主導,設置既定改革路線,采取逐步推進過程。
3以阿根廷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模式
阿根廷利率市場化從1971年開始,是拉美率先推行利率市場化的國家。但因其利率市場化是在國內經濟不穩定背景下展開的,一度被迫中止。1975年重新恢復利率市場化改革,到1977年取消所有利率限制,僅用兩年就全部完成。利率市場化并未有效緩解阿根廷國內通脹率高企、金融市場發展緩慢的局面,反而增加了經濟、金融的波動性。事實證明,阿根廷的利率市場化是失敗的。
由此可見,有序推進、漸進式的利率市場化是一條有效路徑。以往的利率市場化經驗也證明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場、有力的金融監管和調控能力都是利率市場化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
(三)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于1993年正式啟動,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在資金要素市場的重要實踐,在吸取美國、日本等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采取的是以政府為主導,分步驟、分階段、循序漸進的改革方式。
市場利率體系構建,先從對實體經濟影響面較小、參與主體較集中的銀行間市場入手,先后實現了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債券市場利率的自主化定價,同時培育市場基準利率體系,2007年推出的SHIBOR在貨幣市場的基準地位初步確立。
1存貸款利率。遵循“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后短期,先大額,后小額”的改革路徑。經過20多年的利率市場化探索和實踐,目前,外幣利率和人民幣貸款利率市場化已經基本完成,僅剩下人民幣存款利率上限還沒有完全放開,不過上限幅度已經擴大到30%。
2市場化改革預期。近年來,金融市場掀起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熱潮,存款理財化使得貨幣資金價格已經逐步走向市場化。隨著同業大額存單的發行、國債期貨的重新回歸、信貸資產證券試點范圍擴大以及大額可轉讓存單等產品的陸續推出,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步伐正在加速,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2014年存款保險制度正式推出為利率市場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作為新一輪經濟深化改革在金融領域的探索實踐,可以預計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實現利率市場化的日期漸行漸近。
二、商業銀行面臨利率市場化的沖擊和挑戰
(一)銀行利差收窄,盈利模式難以維系
利率市場化將會導致因管制而扭曲的存貸款利率同步上升。可以發現,人民銀行每次提高存款利率上限后,商業銀行整體存款利率水平是提高的,部分城商行、股份制銀行在競爭壓力下往往將利率上浮到頂。另外,隨著企業和個人理財意識的提升,銀行不得不通過發行理財產品變相吸收存款,負債成本顯著提高。與此同時,企業和居民的融資成本卻難以像存款利率那樣能夠及時提高,特別是在當前經濟低迷的背景下,政府致力于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會使存貸利差縮小,銀行的盈利水平也會隨之降低。圖1是部分上市銀行近五年的利差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非常直觀地印證了利差收入比例的下降。
(二)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創新速度加快
國內商業銀行在當前利率市場化的沖刺階段,正面臨主營業務的困境、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以及“金融脫媒”趨勢的擴大等多方面的沖擊,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競爭的加劇倒逼銀行機構不斷創新金融產品以獲取競爭優勢。因此,利率市場化過程也是金融創新活動空前繁榮的時代。我們能夠看到當前市場上銀行的產品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定活期存款和貸款,差異化定價的負債產品、直銷銀行等業務和產品方面的創新已經不斷涌現。未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入推進,將為金融創新創造更大的空間。endprint
(三)利率波動頻繁,銀行承受多重風險
利率市場化后的市場利率變動的幅度和頻次都會加大,造成利率動態管理和定價困難,銀行承受的利率市場風險和流動性缺口風險隨之加大。同時,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利差縮小會導致銀行有提高風險承受意愿以提高利潤的動機。這樣就會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進一步提高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因而,利率市場化增加銀行機構經營的不確定性,需要商業銀行提高對市場利率走勢的研判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
三、投行業務為商業銀行經營發展注入活力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投行業務主要包括債券發行、承銷與交易、企業重組、兼并與收購、投資分析,但不涉及股票承銷、非金融企業股權直接交易以及風險投資。從業務上講,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行有交叉,投資銀行業務會分流一部分商業銀行現有業務,但更重要的是投資銀行在業務創新、效率提升、盈利能力等方面對商業銀行業務具有拉動作用。
(一)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
相對于商業銀行提供的抵質押貸款、委托貸款、銀行承兌匯票等標準化融資工具,投資銀行更多意義上提供的是非標準化的個性服務產品。它能夠根據客戶需求來提供專業的融資解決方案,并為其篩選出成本最低的融資方式。特別是客戶有多重需求的情況下,這需要投行利用其在資本市場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這是商業銀行現成的融資工具無法比擬的。
(二)加速資產周轉,分散現有業務風險
債券承銷、財務顧問、投融資顧問這些投行業務都不占用商業風險資本,獲取的是提供金融中介服務的傭金收入。而且,像資產證券化、表外理財業務等,可以將現有的貸款、票據、債券通過資產證券化、理財產品等方式轉賣到二級市場或者其他投資者,實現資產出表,留出信貸空間,留給短期流動性貸款、貿易融資等不同期限和風險的產品,降低期限、行業集中度,實現風險分散,并通過資產的流動性管理,提高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
(三)差異化優勢提高議價和盈利能力
當前,商業銀行各類產品同質化嚴重,在“拼關系、拼價格”的營銷困境下,投行業務產品憑借其專業化的融資服務、個性化的需求解決能力,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從而有利于打破現今商業銀行營銷困境,通過投行個性化增值服務來提高議價能力,可觀的傭金收入將給商業銀行帶來最大化收益,并帶動其他傳統業務的開展。
可見,投行業務憑借其專業化、個性化的融資方案解決能力,可以彌補商業銀行現有產品靈活性不足的缺點,完善商業銀行的產品和服務體系,有利于商業銀行形成差異化優勢,從而對商業銀行業務起到拉動作用。況且,投行業務不占用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在提高商業銀行中間收入的同時還能夠加速資產的周轉、分散現有業務風險,有利于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經營管理方面的挑戰,其業務創新能力也是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沖擊有力武器。
四、投行業務在應對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作用
當前我國金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利率市場化進程處于最后攻堅階段的同時,完善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進程也在同步加快。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新三板擴容、資產證券化的推行等資本市場新動向給投行業務帶來巨大的增長空間。另外,在國企改革背景下,并購重組和資產管理需求日益增長,也給投行帶來大量的參與機會。因此,發揮好投行業務部門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作用,將成為商業銀行未來經營發展成功的關鍵。
(一)推動商業銀行經營轉型
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凈息差逐步收窄,盈利水平下降,會倒逼銀行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在金融脫媒背景下,加大直接融資比例是市場趨勢。特別是對于難以獲取銀行信貸支持的中小民營企業,加大私募債、短融券、新三板上市等新的融資渠道。債券發行承銷需求的上升將給商業銀行的投行業務帶來發展機遇。投行的債券承銷業務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同時,也帶來不菲的承銷手續費,帶動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
與此同時,企業和居民的理財需求日益增強,商業銀行未來將是一個資產管理者,通過為客戶的資產保值、增值提供服務收取費用和傭金,將會帶來業務收入的增長。此外,資產證券化將是未來商業銀行一個重要的業務領域。資產證券化不僅有利于轉移商業銀行集中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更能釋放更多空間資源來獲取更高的經營收益。從國家宏觀層面來說,資產證券化也是這一輪國企改革有效的實現途徑,而商業銀行必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可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投行業務對商業銀行經營轉型起到重要的支撐,對于商業銀行的利潤貢獻度將會不斷增強。
(二)提高金融產品創新能力
以美國為例,其利率市場化進程也是市場參與者通過金融創新規避利率管制的過程。利率市場化為金融創新釋放了巨大空間,而金融創新則是利率市場化的助推劑。在目前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我們已經看到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速度在加快。除了傳統的儲蓄存貸款產品的期限和利率定價更靈活外,在金融脫媒的大趨勢下,未來一段時期內,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的重組并購活動增加、債券發行承銷需求和理財需求的上升將給商業銀行的投行業務帶來發展機遇,投行業務創新動力、創新空間非常大。
多家銀行已經在銀行間市場陸續推出并購債、項目收益票據、小微貸款和三農貸款專項金融債等新產品,并且與證券、信托、私募基金等機構積極合作,共同創新融資工具,為企業經營融資、掛牌上市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比如工行的PE主理銀行、農行的CDM財務顧問、建行的資產受益權產品等創新產品都是突破現有商業銀行信貸模式,依靠產品創新為企業提供成本低、效率高的金融服務。另外,如門票收費權為基礎資產的資產支持型理財產品、存單質押型理財產品、定向資產管理類理財產品等投行對接的創新理財產品也為企業和居民客戶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財選擇。以農行為例,表1是農行目前投行業務清單,其投行創新業務種類正在不斷得到豐富。
綜上所述,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商業銀行經營“投行化”趨勢更加明顯,投行業務部門將擁有更多創新機會和創新空間,金融產品創新必將會迎來新一輪高峰。
[參考文獻]
[1]易綱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J]金融研究,2009(1):1-14
[2]巴曙松,華中煒,朱元倩利率市場化的國際比較:路徑、績效與市場結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9):33-46
[3]劉劍平投行業務對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重要性[J]決策與信息(中旬刊),2013(8):57-63
[4]陳蓓君,胡海鷗美國、日本等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利率自由化的經驗與啟示[J],河北工業科技,2007(5):265-280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