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玲

摘 要:“指導精讀歷史教材,實現學習習慣的自然銜接”“推薦泛讀歷史讀物,實現人文素養培養的自然銜接”“指導解答歷史材料題,實現解題方法的自然銜接”,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材料閱讀法促進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實踐。
關鍵詞:材料閱讀法 歷史教學銜接 應用
初中歷史開卷考試,學生習慣于翻書作答,記憶量較少;高中歷史閉卷考試,學生必須理解和記憶知識內容。如何搞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初中歷史教學應該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如何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歷史教學特點,渡過學習歷史的難關,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我通過不斷探索和不斷實踐,嘗試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給學生正確閱讀材料的方法,使學生通過對歷史材料的閱讀加強對歷史史實的理解和記憶,從而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的自然銜接。
一、指導精讀歷史教材,實現學習習慣的自然銜接
1.指導閱讀歷史教科書
指導閱讀歷史教科書可通過帶讀、導讀到自主閱讀三個循序漸進的步驟達到學法指導的目的,為高中階段的大量閱讀儲備充足的能源。
(1)第一步驟:帶讀
所謂“帶讀”,就是在老師的帶領下閱讀,主要在七年級剛入學的新生中進行。教師要多花一些時間對教材進行帶讀,帶讀要從課題入手,根據課前提示,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為線索,帶著學生逐句、逐段地領讀,教會學生如何看地圖、識圖表,指導學生歸納要點,要求學生在書上的關鍵字詞句、重點、注意點、容易混淆點、不理解之處分別做上各種記號。帶讀階段要特別注意關鍵字詞句的尋找,這不僅是閱讀速度提高的關鍵,更是閱讀質量的保證。只有抓住了關鍵字詞句,才能迅速提煉出有效的歷史信息。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時,不難發現,課題中就有兩個關鍵詞:農耕、原始。“農耕”比較好理解,指的是在土地上進行耕作、種植,它意味著有比較固定的工作場所,與人類的定居生活緊密相連。“原始”在這里可以理解為“最初的”“最古老的”等意思,它點明了人類“最初的”農耕生活是“最古老的”,是從種植水稻和粟開始的。同時,從這里的“原始”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從目前的研究發現來看,最初從事農耕生產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說明當時的耕作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他們在耕作時所使用的工具,以加強理解。通過這兩個詞的帶讀,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掌握應該就比較到位了。
(2)第二步驟:導讀
所謂“導讀”,就是教師要精心設置問題,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梯度”,并設計好“臺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拾級而上去獲得問題的答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問題答案的得出而自然地實現知識的掌握。例如《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2課《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有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概念——“一國兩制”,教師可以設置問題“‘一國兩制中的‘一國指的是什么?”“‘兩制指的是什么?”“一國兩制在哪些地區已經得到成功的實踐?”“一國兩制有怎樣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通過問題的解答,讓學生明白“一國”是“兩制”的基礎和前提,“兩制”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實施的,它為祖國統一大業指明了方向。
(3)第三步驟:學生自主閱讀
經過帶讀、導讀,學生已經基本上掌握了閱讀方法,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迅速地進行自主閱讀了,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就困惑的問題與同學進行交流,還可以向老師請教。這樣,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在分析、判斷、比較、綜合、歸納的基礎上自己得出結論,最大限度地深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再通過教師的講授,教學目標就自然地實現了。
2.識別和運用歷史地圖和圖表
歷史地圖和圖表是初高中歷史學習中要大量接觸的歷史材料,是教科書內容的重要補充,是學習內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學會閱讀歷史地圖和圖表,領會其所蘊含的歷史信息,是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
(1)識讀和運用歷史地圖
識讀歷史地圖首先要了解地圖的名稱,它是地圖的主題,也是地圖的靈魂。歷史地圖一般都配有圖例,識讀歷史地圖的關鍵步驟就是認識圖例,認識圖例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并用其來指導讀圖。例如,圖1是在學習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時用到的《新航路的開辟》圖,圖的名稱指明了這張地圖的主題是講述歷史史實——新航路的開辟。圖例用四種箭頭來表示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識讀地圖可以得到四位航海家的相關歷史信息。
在識讀地圖的基礎上,運用地圖,為做好初高中的銜接,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很多歷史問題,如:為什么這些航海家大都從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出發?他們的目的是什么?他們的行動會給這些國家甚至當時的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在解答這些歷史問題的同時,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2)識讀和運用歷史圖表
“歷史圖表”中的“圖”是指除了歷史地圖以外的其他歷史圖片,“表”是指為歸納某一歷史內容或說明某一歷史問題而繪制的表格。在初高中歷史教學中,圖表的應用是非常普遍的,因為在圖表中蘊含著眾多的歷史信息。因此,對歷史圖表的識讀和運用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方法。例如,從圖2中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這是一個臺歷造型的建筑,在它的右邊一頁上部是一個日期,寫著“1931,9月小,18,星期五”的字樣,日期的下面是幾個隱約可見的骷髏和無數的彈痕。左邊一頁鐫刻著幾行字,寫道:“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占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通過觀察、閱讀,再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學生很容易就聯想到“九·一八事變”,就會想起“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開始了局部抗戰。歷史圖片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另外,對表格的識讀和運用也是非常關鍵的。例如,我在一節課中曾經用表1說明“包產到戶”給鳳陽縣小崗村的農民帶來的變化,內容簡潔明了,學生也非常容易理解。
表1 “包產到戶”一年后的情況
糧食總產13.3萬斤 相當于“文革”期間年均產量的4倍
油料總產3.5萬斤 相當于之前20年產量的總和
交售糧食6.5萬斤 自合作化后第一次向國家交售余糧
交售油料2萬斤 自合作化后第一次超過任務80倍
歸還國家貸款800元 第一次歸還國家貸款
人均收入400元 是1978年22元的18倍
二、推薦泛讀歷史讀物,實現培養人文素養的自然銜接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學的一大任務。《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也規定:“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堅強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綜合初高中課程標準中的這些規定,進一步說明了初高中歷史教學都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任務。
雖然初中學生的課業負擔比較繁重,但人常說“讀史使人明智”,同樣也說明歷史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任。因此,歷史教師有必要向學生推薦一些可讀性較強的歷史讀物,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速其人文素養的培養。例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書籍內容短小精悍,有的篇目還配有插圖,初中學生大都喜歡;《辛亥:搖晃的中國》《萬歷十五年》《大國崛起》《歷史深處的誤會》等具有一定深度和思維廣度的讀物則比較適合高中學生來閱讀。
三、指導解答歷史材料題,實現解題方法的自然銜接
解答歷史材料題是材料閱讀法最好的運用和檢驗。材料解析題在中高考歷史中占有較高的比重。
不管是初中的材料解析題還是高中的材料問答題,在答題過程中,都必須先過材料閱讀這個關,也就是說答題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中文字表述、地圖、圖表的實際所指,而且要能夠與具體的歷史史實聯系起來,對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綜合、歸納之后進行綜合的答題。
奧蘇伯爾《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一書中指出:“學習理解書面材料中的潛在的意義,然后把理解到的潛在的意義同認知結構聯系起來,才能是有效的閱讀。”為了實現“有效的閱讀”,在初中學生解答歷史材料題時,必須引導他們注意以下幾個步驟:
(1)認真精讀材料,找準關鍵詞或圖表中的核心信息。
(2)迅速確定相關的歷史史實。
(3)馬上回顧相關歷史史實的主要內容(核心內容)。
(4)看清題目要求。例如,題目要求“根據材料”,那答案一般就可以在材料中找到,若題目要求“結合所學知識”那就不能僅僅依靠材料閱讀了,還必須要用到這一歷史史實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來的那些內容了。
(5)按點作答,把閱讀的成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來。
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歷史史料充實課堂,讓完成歷史材料閱讀題成為初中學生的“必修課”,養成良好的習慣,為高中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解題方法的自然銜接。
方法的習得、習慣的養成、高素質人文素養的形成,需要長期的、堅韌不拔的探索與實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促進初高中教學銜接而進行的這些有益的搜索,還需進一步充實與完善,希望能取得進一步的收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奧蘇伯爾.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