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瓊
文言文是現行中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升學考試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作為一個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認真研究文言文教學,探討既符合文言文教學特點又能讓學生輕松掌握所學知識的文言文教學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以老師的講解為主,學生的或聽或記或背,一堂課下來,老師講得不厭其煩,甚至口干舌燥,學生聽得頭暈腦脹,背得叫苦連天,最終收效甚微,大部分學生甚至害怕學習文言文,針對此現狀,我們必須大膽地跳出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用新課改精神,從學生未來發展的高度,設計一套切實可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學法。
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學中,我深知朗讀對于文言文教學的重要,因此,我會將朗讀、比賽貫穿于一篇文言文教學的始終,教學過程分為正讀、譯讀、品讀、理讀、背讀五步進行,整個過程老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一、正讀
“正讀”,即正確朗讀。為了能讓每一個學生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我很注重范讀和教讀。每次新課之前我都會利用早自習的時間范讀課文,范讀時,讓學生邊聽邊勾畫出重要的字詞的讀音和節奏,何謂重要呢?只要是學生不會的,都算。在這個基礎上再教學生讀一兩遍,再讓學生自己去讀,一般就不會出錯了。如果不先范讀或教讀,一開始就讓學生自己讀,很難保證不出錯(因為文言文生字多,個別字讀音與現在有很大區別),況且有些錯一旦形成,就很難糾正。另外,學生讀文言文不如現代文流利,除生僻字外,還有些長句子不容易確定它的停頓。老師在范讀時學生做好了記錄,教讀時學生又跟著讀了幾遍,自然就能把握長句的停頓。生字停頓準確了,讀起來自然流利了。至于文章的情感,則更是可以通過范讀和教讀的形式來感染學生。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講課: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后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意義的一半了。所以,老師滿懷激情的范讀和教讀,能讓學生很容易進入文章的情境,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做好了這些,再讓學生自由讀、齊讀,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朗讀了。
二、譯讀
“譯讀”,即邊譯邊讀。翻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有點畏難,于是每每上課總會準備幾本參考書,久而久之,學生對參考書的依賴越來越重,文言文閱讀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因此,這個環節我會安排在課堂上進行,我要求每一個學生對照課下注解,四人一組邊讀邊譯,不允許帶參考書進課堂。學生在翻譯過程中,有疑難問題可隨時舉手,教師巡回指導。當然,我會事先教給學生一些翻譯的方法,即“留、刪、調、補、換”。留:年號、地名、官職等,可照錄不譯;刪:刪去不譯的詞,如一些調整音節的助詞、發語詞等;調:調整倒裝句的語序,如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補:補充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語或謂語等;換:用現代漢語詞語替換古義詞。學生自由翻譯完畢,我會組織全班進行譯讀比賽。我會將全班分成兩大組,每一組學生依次派三人充當評委,兩位課代表同時記錄兩組成績。首先,兩組分別齊讀所譯段落,評委可從字音、停頓、聲音整齊度、和諧度、情感等多方面進行點評打分;然后兩組學生輪流翻譯,學生翻譯中出現了錯誤,則不予記分,教師適時講解,學生做好記錄。這樣,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了,整個過程是緊張的,也是有趣的。
三、品讀
品即品嘗、品味。“品讀”是把課文的義理與詞章相結合,不但說出它的“好”,還能說出“它為什么好”。一般來說,文言文主要從主旨、結構、手法、語言這幾方面來品讀,被選入教材的的文言文,都是精品,都有它們值得品味的地方,我會就每一篇文章值得欣賞的方面列出來,讓學生自由欣賞各自的美點,最后教師歸納總結。如《岳陽樓記》我會要求學生從主旨、手法著手賞析,《醉翁亭記》我會要求學生從主旨、語言著手賞析;《口技》我會要求學生從結構、手法上去賞析。品析完畢,我會再次組織全班進行朗讀比賽,這一次著力從情感把握方面給予點評與打分。
四、理讀
“理”,即整理,“理讀”就是把所學文言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個環節對于文言文學習也相當重要。一般分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方面進行整理。我會給學生八分鐘左右時間整理并記憶,準備競賽。學生為了不給本組拖后腿,這幾分鐘的自由復習時間格外認真,效果顯著。比賽分兩組,一組一題,按順序輪流閉卷答題,答錯者該組不計分。
五、背讀
“背”即背誦。中學階段所學文言文基本要求背誦。當然,背誦,不是機械的背誦。每次,我都會率先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進行背誦,給學生信心。然后,我會帶領學生按課文的結構、作者的思路進行背誦,這樣,大部分學生自由讀幾遍,基本能背,即使有個別學生背下來有難度,我也會教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道理,讓他們一小段一小段的背。在背會的基礎上,我會再一次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有情感的背誦比賽,讓每一個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心靈。
以上只是本人在文言文教學的一些初步的嘗試,愿與各位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