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燕,高 平
(1.河北科技大學唐山分院,河北 唐山 063000;2.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9)
2015 年3 月,交通部、農業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國家郵政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協同推進農村物流健康發展、加快服務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大力推進農村物流業的發展,主張實現農村物流的現代化,打造農村電子商務物流平臺。通過建設現代化的農村物流體系,促進農村物流的發展,可以解決三農問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綜合競爭力,因此要引導農村物流經營主體依托第三方物流,打造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我國長期以來都很重視農村物流業的發展,在政策和基礎設施建設上都給予大量的扶持。我國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建造農村物流設施,改造鐵路,興建通往縣、鄉、村的高速公路,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農村公路網,為農村物流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物流不再僅僅是以農業物流為主,除了農產品的配送、運輸、存儲等相關物流活動外,農村居民生活所需的各種生活和工業用品也發展起來,這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目前許多物流企業都看到了農村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局限性,為了挖掘其潛在商機,很多民營物流企業開始向農村進軍,如京東的“星火試點”計劃,阿里巴巴的“千縣萬村”計劃,蘇寧易購的農村“物流云計劃”等,到目前為止,重慶、天津、湖北、山西都開始了“快遞下鄉”計劃,而許多快遞公司目前正不計成本,加快進行農村市場的布局,這都是因為看到了農村快遞市場的巨大潛力。
因此現代農村物流業不僅僅是農業物流,還包括了滿足農村居民生活需要的產品和日用品等物流,其正在朝著集電商、商貿、物流、金融為一體的現代物流的方向發展。
這種模式主要針對的是農產品加工,是農產品供應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連接農產品與經銷商或消費的紐帶。這里的加工企業大多是專門加工某種農產品,如花生油、杏仁露等。在這種模式下,加工企業包攬了加工、生產、物流、金融等相關服務,并且通過第三方物流服務運送、包裝農產品。許多加工企業為了減少成本都向下游發展,設立自己的銷售機構,降低成本和市場風險,實現產銷一體化,同時也提高了加工品的物流效率。這種模式拉近了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加快了信息的溝通,但是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較高。加工企業與農戶合作模式如圖1。

圖1 加工企業與農戶合作模式
物流企業與農戶合作這種模式主要以物流企業為主導,物流企業在農產品供應鏈上起紐帶作用,是連接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消費的橋梁。目前農產品經濟的發展模式很多還依賴于超市批發,因此農產品的配送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農產品的配送已經日漸專業化,許多物流企業都看好農村物流這塊市場,紛紛加入。隨著物流企業的發展,物流活動與成本已經實現了分離,實現了產銷一體化,不斷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物流成本,同時讓農戶與物流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更加順暢,提高了農產品配送的效率。
這種方式是以農產品批發、零售為中心,將農戶、批發商、零售商連接起來,發展農村貿易市場,將農產品集中起來進行銷售,建立一個集農產品批發及銷售的交易平臺。這些市場建設的初期,須依靠政府的支持,隨著農產品貿易的發展逐步獨立運行,政府只提供一些服務性活動,如質檢等。這類農產品貿易中心包含了運輸、結算、存儲等多項活動,在農產品交易中起著連接的作用。在建立這類批發與零售中心時,要根據每個地區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可以建立某種農產品專門的市場,如糧食市場,也可以建立綜合性的批發市場。物流運輸方式也相對比較靈活,可以采用專門的物流公司,也可以讓農戶自己進行運輸。
這種批發與零售中心可以讓農產品的銷售實現專業化,讓各地區的農產品發揮自己的優勢,讓分工更加細化,在增加銷售的同時也方便了農戶。同時在銷售的過程中及時反饋市場信息,讓農戶根據市場的需要及時調整農產品結構,平衡供給狀態。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地區信息技術、交通還不夠完善,要打造一個集物流、銷售、信息交流、市場數據為一體的綜合交易平臺,還需要在各方面不斷完善。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農產品品種不斷增多,銷售范圍不斷增大,農戶或批發商承擔的物流成本不斷加大,因此第三方物流發展起來。第三方物流企業能夠提供更專業化的物流服務,增加農產品生產者的利潤,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有自己的運輸網,可以實現物流信息、客戶信息的交流與溝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電子商務已經發展到了農村,不僅農戶網購,同時許多縣、鄉、鎮將農產品交易發展到電子商務平臺上,農產品跨過中間渠道直接面向消費者,不僅降低了農戶的成本,也降低了消費者的成本,讓消費者可以足不出戶享受到各地的農產品,因此第三方物流快遞的發展成為了重要紐帶。許多民營物流公司都開始布局鄉村,雖然短期內成本仍比較高,處于不盈利的狀態,但是各物流公司都對農村物流的前景看好,積極爭奪農村市場。
第三方物流的發展模式可以將每一農產品領域專業化,進行物流規劃,從全局對農產品和生產資料的物流進行管理,實現物流運輸的層次化。第三方物流企業將總體結構布局成矩陣式,讓物流溝通更加順暢,可以共享客戶、物流信息,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同時可以將每一領域發展成直線型,更好地界定農產品運輸領域,讓物流運輸在規劃的框架內發展,最終形成一張龐大的物流網。
目前農村物流網點還不夠多,線路比較單一,未能形成一張龐大的農村物流網絡,這也使得農村物流成本比較高。因此,要從整體上降低農村物流成本,就要完善農村物流網絡,將農村物流點與物流線路連接起來,鼓勵第三方物流參與,利用其先進的技術、現代化的管理以及現有的物流線路資源,形成一張全國的農村物流網絡,從根本上降低物流的成本。
在確定農村物流網絡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對物流線路及物流點進行良好的規劃,從整體布局,做好物流網絡設計,這是建設物流網的基礎;第二,要根據地區的需求和生產情況確定好物流的起點,并建設好相關的配送中心、物流設施、存儲中心等配套設施,要根據加工地點的數量、地區容量和運行能力確定配送中心,選擇倉庫的地址,提高服務質量;第三,要選擇好物流路線中的節點,要根據地區的情況確定節點,合理選定地址,提高物流效率。各地要根據本地區的地理特征、農產品的特性、經濟輻射的范圍及物流的成本合理選擇物流網絡中的路線和節點,建立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節點,提高其覆蓋率。
目前由于我國物流企業的發展還不成熟,許多部門相互分割,口徑不一,造成了物流在對接的時候出現問題,特別對于農村物流來說,由于信息系統不夠發達,物流難以實現標準化。因此要從整體上降低物流成本,建設現代化的農村物流,就要實現農村物流的標準化。實現現代農村物流的標準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從全局進行規劃和統籌。由于我國農村數量多,分布廣泛,并且每個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農產品種類繁多,要實現地區物流接口、農產品接口標準化,就要放眼全局,制定大的方針政策,有秩序地分步驟進行,從全局上把握好發展的趨勢,建立標準化的物流系統,如推廣條形碼、二維碼等。
(2)要大力推廣現代化的農村物流體系。實現農村物流的標準化,可以加快全國農產品的流通,同時也有機會走向國際舞臺,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的競爭力。因此要大力宣傳物流標準化的優勢,鼓勵物流企業實現物流標準化,同時也可以采用一些強制性措施。可以根據我國地區、從業人員的情況分層進行,根據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人員綜合素質及企業管理水平的差異,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進行,從而循序漸進地實現農村物流的標準化。
(3)要兼顧物流成本和收益。建設農村現代化物流是要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物流企業的發展,因此在實現農村物流現代化的過程中,既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進行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也需要實現物流的盈利,避免將農村物流建設看成是一個政府主導的任務,而不是企業與地方農村雙贏的行為。
隨著農村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電子商務在滿足農村日常需求的同時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各地區可以打造地區性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并與第三方物流合作,在地區間實現數據共享、智能配送、庫存管理一體化,并將加工、倉儲、運輸、裝卸、配送有效地整合起來,打造從起點到節點再到終點的動態物流體系,實現農村物流的一體化、服務化、綜合化。
現代化農村物流的發展還不夠成熟,還需要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鼓勵。在最新的《意見》中四部門提出打通農村物流“下鄉與進城”的雙向快捷通道,鼓勵快遞企業進農村發展,同時鼓勵各地區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打造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因此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法規,鼓勵農村物流的發展,促進地區資源的整合。首先,要扶持物流企業的發展,培養地區的龍頭物流企業,支持規模大、擁有現代化技術的大型物流企業建立完善的物流網絡;其次,要鼓勵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并給予政策上的支持,促進小規模商貿的發展,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第三,政策上鼓勵農村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并與大型的電子商務公司合作,充分利用這些電子商務公司的物流,來促進農村物流乃至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雙贏。政府要做好招商引資的工作,給予政策性的支持,鼓勵這些企業建立農村經營網點,如阿里巴巴已經建成了1000 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 萬個村級服務站。
物流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農產品、農資的流通離不開物流。隨著四部門《意見》的出臺,建設現代農村物流的步伐將逐步加快,這可從根本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讓農村經濟與世界接軌,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
[1]薛婷婷,吳娜.基于灰色理論的農村物流與區域經濟協調機制研究[J].物流技術,2014,(7):275-277.
[2]劉俊華,韓利軍,顏實.現代農村物流管理與研究的框架模型及關鍵問題[J].物流技術,2013,(7):73-76.
[3]吳委哲,郅慧,李 藝.基于城鄉—體化的農村物流發展思考[J].物流技術,2014,(1):47-50.
[4]胡愈,許紅蓮.現代農村物流與其主要影響因子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湖南大學學報,2007,(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