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后發優勢奮力后發趕超
文丨徐 靜(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任何優勢都是動態的、發展的,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可能到現實的過程,所以“培植”就是優勢發揮的必要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之后,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發展新路的探索,成為全省上下的重大課題。而培植后發優勢,奮力后發趕超,則是這一重大課題中的核心探討。總書記在視察中強調,要看清形勢適應趨勢發揮優勢,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發展,并希望貴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培植后發優勢,奮力后發趕超,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顯然,一條區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為總書記高屋建瓴鎖定其謀劃核心,無疑就是要認識自己的后發優勢,同時盡快培植這種后發優勢,進而充分發揮這種后發優勢去奮力后發趕超。
總書記說,“弱鳥可以先飛,后發可以先至,至貧可能先富”,這里面所蘊含的深刻的辯證思維,正是今天全面小康進程中擔負著后發趕超使命的貴州,走出一條區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的行為引領所在。這里的關鍵就是要找準后發優勢,而且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運用辯證思維全面地、聯系地、發展地尤其是矛盾地找準我們的后發優勢。
全面地看:我們的后發優勢包括在若干個層面。其一是理念層面,比如近年來強調既要趕又要轉,守住兩條底線等發展理念;其二是物質層面,比如良好的生態和氣候優勢,豐富的資源和交通優勢,豐富的勞動力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優勢;其三是制度層面,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省的良好態勢;其四是組織層面,比如全面從嚴治黨,弛而不息狠抓作風建設的良好態勢;其五是精神層面,比如歷史積淀的遵義會議精神、長征精神和現實彰顯的貴州時代精神,等等。
聯系地看:我們的這些后發優勢可以形成良好的組合優勢,比如氣候、旅游和交通的組合優勢,并且這種組合優勢能夠不斷地向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轉化。
發展地看:我們的很多后發優勢并不是天然就形成的,而是經過長期歷史積淀并在特定條件下才得以彰顯出來的,比如生態優勢、交通優勢,等等。
矛盾地看:我們的一些后發優勢還只是潛在優勢,并沒有真正變成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我們有后發優勢的同時也存在明顯的后發劣勢,比如發展軟環境不夠,人才資源較少,人口素質較低,硬約束較多,創新能力不強,等等。后發劣勢會嚴重影響后發優勢的發揮。因此,我們既要看到后發優勢,以便鼓舞信心,明確思路;又要看到后發劣勢,以便揚長避短、修補短板。
正是由于貴州后發優勢多種存在決定的其相對性和潛在性,培植后發優勢便成為貴州后發趕超的迫切前提。進一步地說,為什么要“培植”?因為任何優勢都是動態的、發展的,都有一個從沒有到有,從可能到現實的過程,所以“培植”就是優勢發揮的必要前提。而“培植”就是要“實踐”,要“干”,尤其強調是要講求科學地干,即要通過科學的方法推進可能優勢向現實優勢、歷史優勢向時代優勢、資源和要素優勢向產業和市場優勢轉化,甚至推進發展劣勢向發展優勢轉化。具體來說,應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把握:
第一,要有務實的作風。任何優勢都是在實踐中“干”出來的,因此“培植”后發優勢,首先需要務實的作風,要去干。實干興邦、實干興省。比如貴州的森林覆蓋率,1990年只有14.8%,不僅沒有優勢,甚至可以說是劣勢。而現在是49%,優勢已經開始彰顯出來。今年,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提出《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趙克志書記前幾天還提出要努力在2020年實現森林覆蓋率60%左右。如果說我們的森林優勢開始顯現,那這種變化不是天生的,而是省委省政府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數十年如一日實干出來的,這里面沒有務實的作風是不可以想象的。
第二,要突破路徑依賴。為什么要培植后發優勢,就是為了不走無法超越別人、無法超越前人的已有老路,這樣才可能后發趕超。因此,培植后發優勢就一定要突破路徑依賴,既要突破自己傳統發展的路徑依賴,又要突破東部地區發展的路徑依賴,更要突破西部其他省區發展的路徑依賴。用新的視角看我們的優勢,用新的方法培植優勢。尤其本著突破路徑依賴,我們不宜簡單強調傳統視角下的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土地優勢等等,而要站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來發掘和培植我們的后發優勢。一開始的定位就要有“高”、“新”、“綠”的考慮。
第三,要修補短板。根據“木桶理論”,我們的優勢能否發揮不是優勢說了算,而是短板說了算。以前都說我們有旅游資源優勢,可很大程度上決定這個優勢發揮的重要因素是交通,而交通曾經就是我們的致命短板。因此,培植后發優勢,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修補短板。這些年開展以退耕還林還草為重點的生態建設,開展以交通和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教育 “兩基”攻堅、教育“9+3”,等等,其實都是在通過實實在在的修補短板工作來培植優勢,今天更迫切需要我們讓曾經的生態脆弱的劣勢、區位的劣勢、人口的劣勢盡快完全轉化為生態優勢、區位優勢和人力優勢。
總書記要求我們“奮力后發趕超”,我理解奮力后發趕超的前提,是要奮力發揮優勢、實現優勢。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主觀層面來說,必須要有好的精神狀態;就客觀層面來說,要努力營造好的氛圍和環境。
第一,要有好的精神狀態。物質決定精神,但精神對物質有巨大的反作用。一個地區在物質要素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精神的力量來彌補。比如曾經的大關精神、前幾年大旱中彰顯的貴州精神,其實都是在物質要素短缺情況下所彰顯出精神力量彌補的典型。貴州與全國差距大,與東部地區差距更大,要后發趕超,首先要有信心、有志氣。信心和志氣從哪里來?我理解要從對歷史和現實的自信中樹立起來。從歷史來看,貴州是一個曾經拯救了中國革命的地方,一份沉甸甸的紅色記憶足以讓貴州廣大干部群眾充滿自信和自豪。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和遵義會議陳列館時指出,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這實際上是要求我們在歷史中尋求啟示、樹立自信、振奮精神。從現實來看,2010年以來,省委省政府面對著貴州發展的“貧”與“困”,不僅喊出了“我們不想總是墊底,我們也想奮力攀高”的心聲,而且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深刻認識省情,緊扣發展速度“慢”這個癥結,高舉發展、團結和奮斗的旗幟,堅持主基調,實施主戰略,2011年以來經濟增速持續位居全國前列,呈現出提振信心、振奮精神的“貴州速度”,貴州人的信心增強了、行動有力了、志氣高漲了。
第二,要有良好的環境。任何后發優勢都是需要一定的環境才能釋放的。良好的環境,關鍵是制度環境。制度環境靠什么?一靠改革,二靠法治。首先,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用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把不利于后發優勢發揮的制度“破”除掉。其次,要樹立良好法治環境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有利于后發優勢發揮的制度“立”起來,并且“立”得穩、“立”得久。要辯證運用“破”與“立”的思維,實現改革和法治雙輪驅動,營造有利于創業、有利于創新、有利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制度環境,真正把后發優勢釋放出來,最終實現后發趕超。
(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