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摘要]心理委員制度的建立使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轉入“預防——發現——治療”的新階段,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新亮點。然而,作為一種新的嘗試,心理委員工作在實踐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域挑戰:心理委員的選拔工作不夠規范,心理委員的培訓工作不夠科學,心理委員工作的成就感不強,心理委員工作的評價機制缺失。為此,完善高校心理委員工作,需要從選拔、培訓、指導、激勵等方面加以改進。
[關鍵詞]心理委員;問題;對策;工作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1-003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1-01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我國高校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校級心理咨詢中心專職教師和院系輔導員隊伍兩個主體構成,其主要職責是對存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治療、輔導,隨著高校擴招以來,因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極端事件和學業失敗的大學生日益增多,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2004年,天津大學率先嘗試在二級院系建立心理委員制度,隨后,國內其他高校也在學習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心理委員制度。心理委員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彌補了傳統心理健康工作機制的不足,然而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其自身的完善程度也需要不斷提高。
一、大學心理委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委員的選拔工作不夠規范
心理委員的選拔是大學生心理委員工作的起點。當前高校在開展心理委員選拔時通常采用以下兩種方法:競選和任命。任命,即輔導員或班主任直接挑選自己認為比較優秀的學生擔任心理委員。這種做法的優點是效率比較高,直接成本比較低。任命的前提條件是,輔導員對全體學生的各方面情況比較了解,輔導員能夠以公正公平的心態考慮問題。然而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學生數量較大,通常情況下輔導員很難熟悉全體學生的各方面情況,采取任命方式不能保證選出最適合擔任心理委員的人選。競選,即在當事人自愿參與的前提下,由當事人自主報名或者他人推薦,通過參加競爭性的選拔方式產生。競選工作的關鍵是要有足夠的人參與報名,選拔的標準要科學規范。由于當前大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比較強,比較注重自身的直接利益。擔任心理委員要參加各種培訓和活動,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愿意擔任心理委員的人并不多。在競選的過程中評委往往由輔導員和學生擔任,他們對參選者的判斷成為決定選拔水平的關鍵因素。由于評委的水平參差不齊,也導致選拔的科學性不足。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很難遵循嚴格的選拔標準,導致選出來的心理委員要么沒有足夠的熱情開展工作,要么沒有足夠的能力開展工作,甚至對于各項常規工作也無法勝任,使心理委員工作流于形式。
(二)心理委員的培訓工作不夠科學
培訓是提升心理委員工作能力,確保心理咨詢工作質量的重要環節。由于心理委員是從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他們本身并未系統地學習過有關技能和知識。所以只有通過系統科學的培訓,心理委員才能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各高校在開展心理委員工作時也把培訓作為重要環節。但是,由于師資力量有限,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尤其是對于那些未設心理學科的院校而言,師資力量薄弱的狀況更加明顯,學校只能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開展若干學時的培訓,導致培訓工作水平有限。通過幾個學時的專題講座,參訓學生只能掌握一些簡單的技能。對有關知識的掌握不夠系統全面,甚至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與實際工作的需要存在顯著差距,開展工作的專業性和科學性較差。
(三)心理委員工作的成就感不強
工作成就感是保障心理委員積極開展工作的重要因素。心理委員只有在工作中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得到工作的成就感。從學院的層面看,心理委員的工作缺乏必要的保障條件,從而使心理委員的工作實效性大打折扣。首先是一些高校的基層學院缺乏具備心理學背景的專業老師具體負責指導心理委員的工作。而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也因人手不足,沒有足夠的人力指導基層學院的具體工作,從而使心理委員在遇到難題時得不到具體的指導和幫助。其次,心理問題的治療往往需要長期的、持續的投入方能見到成效。這就需要心理委員具備堅韌的毅力,一些心理委員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會因為心理咨詢工作見效慢而喪失熱情。再次,有限的心理學知識在真正運用時常顯不足,面對別人的求助,心理委員會因為不知如何解決而導致他們自身強烈的無助感。另外,同學們遇到的各種困惑和問題,在心理委員身上也可能存在,這也導致他們對自己的工作產生消極的評價,影響工作的積極性。
(四)心理委員工作的評價機制缺失
考核是對各項工作進行監督和激勵的有效機制,也是促進心理委員認真履行職責的重要保障。由于心理委員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很多工作并不見得能夠立竿見影的產生效果。在工作中投入的大量時間和精力所產生的工作成果并不是有形的,也導致對心理委員工作質量的評價比較困難。
二、完善大學心理委員工作的對策
(一)做好心理委員的選拔工作
在實施大學生心理委員制度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才能選出合適的人選。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與學生工作的其他組成部分相比,承擔這一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個性特征和專業素養,因此其選拔必須遵循嚴格的標準。作為班級心理委員,必須具備較強的奉獻精神、樂于助人、善于溝通、與班級同學相處融洽,必須情緒穩定、敏感性強、善于發現問題。隨著心理科學的深入發展,各種先進的能力測量工具和心理識別技術日益成熟,利用這些技術和方法能夠對人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素質進行比較準確的鑒別和判斷。因此在心理委員的選拔過程中,必須引入科學的測量和選拔技術,按照科學的標準對候選人進行考察,判斷候選人是否具備上述特征。近年來,各高校都十分重視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水平篩查,因此在心理委員的選拔過程中,心理咨詢中心的專業人員、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對候選人進行面試的同時,也要根據候選人的心理篩查結果進行判斷,從而遴選出最合適的人員,保證遴選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endprint
(二)科學系統地對心理委員開展培訓
對心理委員進行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培訓是提升心理委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培訓應該有兩個部分組成,首先是崗前培訓。崗前培訓的主要內容是心理健康基礎知識,主要目標是幫助心理委員了解心理咨詢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提升心理委員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培訓結束后,應該進行必要的考核,檢測培訓效果,成績合格者方能正式上崗。其次是專題培訓,即針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開展專門培訓,幫助心理委員掌握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識別方法和應對措施,從而提升心理委員對心理問題的鑒別能力和處理能力。具體而言,可以從戀愛、交友、情感、學業、就業等方面開展專題培訓。專題培訓可以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所面臨的主要困惑和問題進行安排,比如大一學生以大學生適應為主要內容,大四學生可以以就業壓力的應對為主要內容開展。此外,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組織心理委員學習心理素質教育類課程,或者邀請校外知名專家為心理委員舉辦各種形式的心理講座等各種特色活動來提高心理委員的知識深度和技能水平。培訓方法也需要合理地選擇。實踐證明,在團體輔導基礎上輔以講座、課堂教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既可以激發心理委員的學習興趣,也能培養其實踐能力。
(三)加強工作指導,提升心理委員的勝任力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復雜且多變,心理咨詢工作本身具有長期性和連續性的特點,需要心理委員長期跟蹤處理,因此在工作中難免遇到各種困難。這種挑戰對于心理委員而言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同時,人的情緒是互相影響的,心理委員在開展工作的時候,情緒也難免被工作對象影響,從而使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出現波動。因此,輔導員或班主任要對心理委員自身的工作給予及時必要的指導,幫助心理委員科學妥當地處置難題。同時了解心理委員自身的心理狀況,給予必要的輔導,保障心理委員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學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和輔導員班主任要及時組織各種自我成長訓練和業務研討活動,利用心理工作坊、團體輔導、經驗交流和工作例會等多種培訓形式指導心理委員的各項工作。
(四)建立激勵機制,提升心理委員的工作成就感
考核是對各項工作進行監督和激勵的有效機制,也是心理委員工作的重要保障機制。院系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與心理委員工作實際情況相適應的考核制度。一是建立心理委員工作考核指標體系。二是建立自評和班級評議、學院評議相結合的評議制度。三是根據評議結果,對心理委員的考核應該設計定量和定性的指標,從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考核。從定量的角度看,與學生談話的次數和談話人員的數量,涉及安全穩定的相關信息的上報數量都可以反映心理委員的工作開展情況。從定性的角度看,學生對心理委員的工作評價可以反映心理委員的工作質量。
三、結束語
班級心理委員作為一項新生制度,有助于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間和平臺,使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向縱深發展,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時效性。高校應該結合實際,嚴格遴選標準,做好對心理委員工作的培訓和指導,加強對心理委員工作的考核和表彰,增進心理委員工作的成就感,促進心理委員工作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姚小燕.高校設置心理委員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貴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 (11).
[2]彥農秋.心理輔導理論與技巧[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
[3]范晴嵐.高校班級心理委員的選拔與培訓[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0(4).
[4]蘆茜.從社會支持的視角研討高校心理委員的設置[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