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蕓霞
很多時候,我們作為老師在反思一節課的好壞時,大多關注的是這堂課我上得好不好,本節課的目標學生有沒有達到,我的講解學生有沒有理解。也就是說我們更多的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來思考問題,太過于注重自己的感覺,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
現在的高中生中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在被動的學習,而造成被動學習的原因,我想除了學業的壓力之外還有就是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足,出于成績的考慮又不得不學,面對這種情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針對語文課的教學,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親其師,信其道
學生喜歡老師,才會對老師所教學科產生學習興趣。作為老師,要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營造愉快而又民主的課堂氣氛,同時又可以把情感教育帶入課堂。比如說在教《陳情表》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李密對祖母的“孝心”,我引入了畢淑敏寫的《孝心無價》,文言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到枯燥,情感把握不到位,而現代文的語言,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他們可以很好的體會什么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此基礎之上,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小練筆,寫寫發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間的小事,觀察身邊事,說說身邊人,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這種練習,再來學習《陳情表》這篇課文,體會文中流露出的濃濃親情,難度就降低了。
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妨讓語文課堂成為“情感場”,用教師豐富的情感來吸引學生,讓學生自主的投入學習,讓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二、通過閱讀,激發興趣
語文學習要注重閱讀教學,讓學生從書中收獲知識,讓書幫助學生成長。教師在平時要指導學生閱讀,并告訴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怎樣針對不同的文體去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效率。例如學生在剛接觸議論文寫作時,不知何為論點,如何使用論據,這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指明方向,可以利用課上的時間分析幾篇典型的議論文,再讓學生閱讀一些雜志、報刊,關注時事,做好閱讀筆記,并鼓勵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勤練筆,寫閱讀心得。
當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他們的語文思維就培養起來了。這時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摒棄阻礙學生發展的陳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學生有閱讀的自由,教師再抓住時機巧妙引導,進行遷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我們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融圖、文、聲、像于一體,這樣會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同時教師要多給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來確定教學目標,注意學生的不同需求,讓所有同學都可以參與到課堂中來。
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興趣體驗,可用的途徑很多,就看我們如何運用。總之,在語文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書山中以趣為徑,在學海中以樂為舟,這樣他們將會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