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英
摘 要:基于過去結構調整時期大力提倡特種種植的經驗教訓,該文認為應以科學、審慎的態度高度關注特種種植在高效益掩蓋下的市場、技術、災害等風險,真正培植起本地種植產業的亮點,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關鍵詞:特種種植;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災害風險
中圖分類號 F3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0-66-02
特種種植是相對于常規種植,如糧食生產而言的,泛指一切適宜發展農業生產的非常規種植項目,特別是可獲取高收益的名、特、優、稀經濟作物的種植。如蔬菜、中藥材、果苗及景觀樹苗等。特種種植曾承載著我國農業增效的厚望被大加推崇,我國一些農業相對發達的地區在種植結構調整中逐步摸索出了成功經驗,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農業,但更多的地方卻并沒有因此取得預期效果,甚至造成了嚴重的損失。主要原因就是對發展特種種植存在著誤區,突出表現為對各類風險估計不足,進而導致發展項目失敗。
1 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特種種植中影響最大,最不確定,也最容易被忽視的風險。由于農民受過去長期計劃經濟觀念的影響,加之多年來國家實行糧食收購保護價政策和大宗糧食作物需求相對穩定,小農經濟與市場聯系不緊密,使得農戶普遍缺乏市場風險意識,在特種種植項目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市場規律缺乏應有的了解,缺乏行情變化趨勢評估能力,習慣用早先的價格行情判斷后來的收益水平。這是過去農戶在選擇特種種植品種方面的通病,也是導致特種種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并使發展項目始亂終棄的關鍵因素。市場行情變化本身就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這里并非要求種植業者多么準確地預測行情,主要是強調要有市場風險意識,從而在生產實踐中盡可能地采取措施降低風險,在計算收益時要將市場風險成本考慮進去,從而最大限度避免盲目投資和經營虧損。二是盲目聽信虛假宣傳。這種風險與農民市場意識不強有關,但對農民合法權益的侵害更為嚴重和直接。很長時間以來,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農民迫切想提高種植效益的心理,借助農民市場意識淡薄,信息不對稱,利用虛假回收合同為誘餌,打著零風險、高回報的幌子,大肆推廣一些奇特種植項目,導致信以為真的農民血本無歸。這種例子不勝枚舉,以至于前幾年形成了一個以特種種養為誘餌的集資詐騙傳銷行業,造成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
2 技術風險
特種種植的特,主要表現在種植品種的新、奇、稀、少上面,不同種植品種有不同的特點,對生長環境和基本田管技術要求各不相同。事實上,特種種植作物之所以能比糧棉油作物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從另一個角度上說,也是其科技附加值較高的一種表現。但在一些地方的特種種植推廣活動中,技術的應用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主要表現在:
2.1 盲目引種 農業生產上的引種,指從外地引入能供生產上推廣栽培的優良品種。其本身要求遵循原產地和引入地之間應具有生態氣候條件的某種相似性。但生產實踐中,一些單位或個人對引種推廣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想當然地引種一些所謂高產高效種植品種,盲目大面積推廣種植,往往導致減產甚至絕收的后果。如果不顧市場行情變化是時間上誤判,盲目引種就是空間上的失算,不顧引種規律盲目求新求異,很難得嘗所愿。
2.2 粗放田管 在生產實踐中,由于我國農區長期遵循粗放式種植模式,導致對科技投入不重視,或者盲目按照糧食生產經驗來搞特種種植,缺乏對種植作物品種特性的應有了解和認識,嚴重影響了收獲物的產量和品質,如整地質量不過關、病蟲草害防治不及時、肥水跟不上等,往往一個很小的技術缺失,都可能導致全盤皆輸的后果,這也是農民之所以無法取得預期收益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技術缺失導致的收益下降,比市場行情的危害更大,因為它缺乏可規避的手段,造成的損失是絕對的和必然的。
3 災害風險
傳統農區由于長期散戶經營,對集體使用的基本農田水利設施缺乏日常養護機制,導致損毀現象十分嚴重,相當比例的農業區事實上處于雨養農業和靠天吃飯的狀態,對自然災害的抗御能力很低。在以散戶為主的農業生產階段,由于農業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比例的不斷下降,種植減產對農戶收入的影響越來越小,所以農業災害的影響并不突出。但如果是公司化規模連片種植,種植規模的增加和特種種植對田管技術的高要求,將使特種種植因為農業災害造成的損失被成倍放大,成為目前實力尚不雄厚的新型農業生產主體不能承受。
4 其他風險
主要指政策風險和人文環境風險。在我國,土地問題一直是個比較敏感的問題,國家土地政策調整相對比較頻繁,雖然現在農地改革的方向已定,但并不排除隨形勢變化進一步調整的可能性,這就有可能影響到不符合當地種植習慣的特種種植生產,因此生產主體要更多關注農業政策,適時調整種植項目,用足用活政策為企業做大做強服務。
另外,農村地區人口文化素質、政策水平偏低,法制觀念淡薄,可能出于對土地樸素的感情,或者對不再從事熟悉的農業活動心存不滿,針對土地流轉主體的破壞、偷盜行為頻發,如偷盜在地農作物、農產品等,對生產的影響也不容小視。
在傳統作物種植受政策、剛性供求等條件限制難以大幅度增產增效的情況下,特種種植再次吸引了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的目光。基于過去結構調整時期大力提倡特種種植的經驗教訓,筆者認為應以科學、審慎的態度高度關注特種種植在高效益掩蓋下的高風險,特別是對過去導致種植項目失敗的教訓進行認真總結分析,找出我們思想上的誤區和客觀條件的制約,從而有效避免重蹈覆轍,真正培植起本地種植產業的亮點,以點帶面,做大做強,為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現代農業轉型發展服務。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