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琳
摘 要:通過利用工廠化真姬菇菌糠栽培平菇試驗,結果表明:既可充分實現廢糠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又可降低生產平菇的成本,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值得推廣。
關鍵詞:菌糠;平菇;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0-74-02
平菇又名側耳、糙皮側耳、蠔菇、黑牡丹菇,是擔子菌門下傘菌目側耳科一種類,是常見的食用菌之一,不僅營養豐富,而且質地細嫩,味道鮮美。目前武平縣工廠化栽培白色真姬菇企業有4家,每天產生大量的真姬菇菌糠,且都只收一潮菇,培養料中的營養物質利用不到70%。利用真姬菇菌糠代替棉籽殼栽培平菇,既可充分實現廢菌糠的循環再利用,又可降低生產平菇的成本。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供試菌種 應選用優質菌種,偽劣、退化、老化菌種不能用于平菇栽培。供試平菇菌種為831,購于福建省三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2 供試菌糠 真姬菇菌糠由武平縣永榮食用菌有限公司提供。選用工廠化栽培真姬菇僅出一潮菇的菌糠且未霉變無污染的,工廠化栽培真姬菇的配方為棉籽殼、麥皮、玉米粉、石膏粉、輕質碳酸鈣。菌糠去除菇腳,并且要清理干凈殘留的子實體組織,避免引發蟲害或是感染雜菌,粉碎后曬干備用。然后將菌糠與其他原料按比例均勻攪拌,加入適量水(按65%的含水量計算)攪拌均勻后將原料建堆。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配方,3次重復,小區隨機排列:以常規培養料做對照(ck),用菌糠按不同比例代替ck配方中的棉籽殼作為供試培養料配方,編號1~4,每個重復60袋。
1.3 時間安排 由于品種不同,各地氣候差異,不同地區要因地制宜。本試驗選擇適宜平菇生長較適宜的秋季栽培,8月份備料,9月份接種,10月中旬菌絲走滿袋,10月下旬進行出菇管理。
1.4 試驗方法
1.4.1 培養料配置 按配方配制培養料,加水攪拌均勻,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調解pH值至中性。
1.4.2 裝袋 將培養料裝至聚乙烯塑料袋中,每袋培養料約重2.5kg,經6~8h常溫滅菌。培養料經高溫滅菌后冷卻至室溫,在無菌條件下接種,采取兩端接種法。
1.4.3 滅菌、接種和培養 將裝好的菌袋放入滅菌鍋滅菌。然后按照無菌操作要求進行接種。將接種完成的菌袋放入培養室中。空氣濕度控制在70%左右,室溫在24~28℃。每天記錄1次菌絲生長情況,菌絲菌絲平均每天的生長速度。
1.4.4 出菇管理
(1)溫度控制:平菇是變溫性菌類,要加大溫有利于刺激其出菇。要利用好早晚氣溫低時加大通風量,進一步拉大晝夜溫差。
(2)濕度控制:以少量多次為宜,切勿直接把水噴到菇蕾上,以地面、空間噴霧加濕為主。
(3)光照控制:平菇子實體生長需要較強的散射光。光照的強度直接影響到平菇的收成。在菌絲長滿袋后要給予適當的散射光,才能使其早出菇。
(4)通風換氣:合理的通風換氣能減少雜菌的污染,也有利于子實體的形成和發育。平菇屬于好氧性菌,所以要定時通風換氣。
(5)病蟲害防治:避免病蟲害出現應采取“預防為主,以治為輔”的原則。
(6)采收: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出菇管理,當平菇達到70%~80%成熟時,進行采收,進行鮮菇產量的記錄。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比不同配方菌絲生長情況 由表2得出平菇在各試驗配方中均能良好的生產,菌絲長速快,菌絲長勢強。隨著菌糠含量的增加,菌絲長速和菌絲滿袋天數變慢。產量ck和配方1、2較高。
3 結論與討論
(1)用工廠化真姬菇菌糠和棉籽殼為主料栽培平菇,菌糠含量在0~90%區間均可栽培平菇,由于菌糠含量的不同,平菇菌絲的生長情況和子實體的產量有差異。經測算對比,當菌糠添加含量在50%的配方2平菇產量更接近ck,凈利率達最大。
(2)在整個真姬菇菌糠栽培平菇技術試驗過程中,從最初的栽培季選擇到出菇管理等工作經歷了一個復雜過程,因此在整個培養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加強技術管理,做好各階段的管理工作,保證達到相應的栽培溫度、濕度、酸堿度等,提升栽培效果,提升營養物質的利用效率,充分發揮每一種原料的功效。促進食用菌菌糠栽培技術的發展和技術成熟,實現資源高效率利用,進一步達到環保效果,既能讓菇農在經濟上取得效益,又能有效的解決菌糠處理問題,取得環境效益。
參考文獻
[1]韓建東,宮志遠,任鵬飛,等.金針菇菌渣栽培金頂側耳研究[J].食用菌,2011(21):154-156.
[2]程翊,曾輝,盧政輝,等.杏鮑菇菌渣循環利用技術研究[J].中國食用菌,2011,30(5):19-21.
[3]鄭英姿,陳劍.桉木屑栽培平菇配方試驗[J].食藥用菌,2011,19(5):26-28.
[4]董雪梅,王延鋒,孫靖軒,等.食用菌菌渣綜合利用研究進展[J].中國食用菌,2013,06:4-6.
[5]趙曉麗,陳智毅,劉學銘.菌糠的高效利用研究進展[J].中國食用菌,2012,31(2):1-3.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