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婷
[摘要]現代禮儀教育是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德育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本文在對重慶市四所高校部分大學生禮儀素質調查的基礎上,探討了禮儀素質教育的大學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主要根源,并以大學作為禮儀養成的主陣地提出了改善大學生禮儀素質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禮儀素質;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6-0014-02
禮儀是維系整個人類社會共同生活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禮儀素質不僅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近年來部分大學生表現出的不知禮,不行禮,不守禮,不尚禮等現象仍普遍存在,甚至有進一步下滑的趨勢。大學生的禮儀素養究竟如何?大學的禮儀教育開展如何?本文制作了專門的網絡調查問卷,擬解決這些問題。本次共發放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14份。調查對象選取重慶市的4所大學,分別由文科院校、師范大學、綜合大學、理工大學構成;專業涉及文史類158人,經濟政法類93人,理工類63人;男生162人,女生152人。用SPSS軟件作了統計分析。
一、大學生禮儀素質的現狀調查
大學生對禮儀意識認識偏低且禮儀知識儲備不夠在被調查的314個對象中,在問到“你是否清楚的了解具體的禮儀規范”時,16.5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比較清楚禮儀知識和規范要求。在“你覺得自己的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有失禮行為嗎?”調查中,42.99%的學生認為自己比較注意言行,但是有接近一半學生認為拿不準到底哪些是失禮行為,不了解基本的禮儀知識。因此,當前大學生對基本禮儀知識和禮儀規范了解較少,禮儀認知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同時,在被問到大學生是否在意自己的文明表現行為時,34.71%表示“非常關心和在意自己的禮儀表現”,53.50%表示“有些關心和在意自己的禮儀表現”,“不太關心和從不關心自己的禮儀表現”的占4.14%。可見,大多數學生對禮儀素質是有要求的,但還不能以一種規范的方式或習慣來約束自己和對待他人。
(一)禮儀實踐普遍缺乏尤其是言行失范在公共場所表現突出
從禮儀實踐情況來看。部分學生的禮儀表現并不理想,不知禮、不行禮、不守禮的現象比較明顯,大學生的禮儀行為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培養,禮儀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俗語說“禮節體現細節,細節展示素質”,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否懂禮、守禮、行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的禮儀素質和精神風貌。在問及“以下哪些行為你曾在課堂上發生過?”和“你還能例舉哪些你認為禮儀不周的行為?”時,40.21%的學生將食堂就餐時不主動排隊列居首位;其次是乘車或購物時沒有排隊的習慣;再就是在圖書館、教室等公共場合隨意說笑和接打電話;以及穿著不分場合,衣著不得體,如穿拖鞋和奇裝異服進出教室、圖書館和食堂。在談到公共場所的禮儀實踐和人際交往時,47.05%表示見到老師和長輩不習慣打招呼和問候;有35.23%的大學生進門沒有敲門的習慣,18.37%的學生不會主動讓座。可見,這種不講文明、不講誠信和不重儀表等現象顯然與時代賦予大學生高素質、高學歷等形象有一定距離。
(二)禮儀文化氛圍缺失且禮儀素質教育不足
在被調查的對象中,83.76%的同學認為禮儀知識和禮儀規范應納人大學“必修課”,應該設置專門的禮儀課程提升大學生的禮儀素質水準。目前,大部分大學生雖然也意識到禮儀素質對于自己的成長和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表示“非常希望”和“比較希望”學習禮儀知識的大學生分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57.63%和31.07%,同時也有82.34%的學生認為缺乏接受禮儀教育的機會和渠道,這對他們掌握禮儀知識和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有較大的影響,禮儀教育的效果并不顯著。學校如果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專業指導和教育,深入開展大學生禮儀文化教育活動,使禮儀教育更加常態化,則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并完善人格。
二、大學生禮儀素質缺失的主要原因
上述調查反映了目前大學生的禮儀意識普遍淡薄,禮儀素質不佳,禮儀實踐不足等問題。究其原因,可歸納為:
第一,家庭教育的忽視和不良失范。當今的大學生大多為80、90后,有些家境優越,且多在家人呵護和溺愛中成長,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不懂得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和體諒他人,缺乏基本的禮儀意識。再加上,家長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或不懂禮儀示范教育。如此的環境中不懂禮貌、粗魯、自私、唯我、缺乏責任感等不良行為逐漸養成。當進入大學獨自生活和學習時,一旦缺乏合理的教育和引導,固有禮儀意識和交際習慣就會成為他們待人處事的準則和行為規范,因為其體內缺少了必要的“禮儀因子”,所有有意、無意的失儀行為都逐漸在大學期間表露出來。
第二,學生評價制度的不合理。普遍的應試教育使得分數幾乎成為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因此,面對考試和升學這根指揮棒,學校、家長和學生都只能被迫捆縛在應試教育這棵大樹上,為了應對考試,學校和家長無法顧及也沒有時間顧及素質教育,也必然導致放松甚至忽略包括禮儀教育在內的道德品質及審美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美好愿望也只能成為“水中月”和“鏡中花”。這樣的“優秀”標準、“模范”典型極度綁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禮儀教育成為一個被遺忘的角落,這種單一的學生評價制度直接造成學生的單一發展,對學生德育的塑造傷害極大。
第三,學校專業禮儀教育的缺位。學校對禮儀教育尚缺乏專門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一方面,伴隨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大學生群體素質呈參差不齊。目前的德育教育僅僅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重視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恰恰忽略了“禮儀”這一反映道德意識、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即使中小學目前開展了某些德育教育活動,也是講大道理的多,實踐操作性的少,道德的要求傳授多,扎扎實實的行為訓練少,這使得接受能力有限的中小學生很難把社會普遍提倡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內在禮儀修養。
第四,各種社會環境的交錯影響。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中西文化的碰撞,多元價值的林立,傳統文化要應對這種挑戰。有部分大學生對西方文化中個人自由和個人張揚盲目崇拜,丟失了傳統的禮儀核心思想。名利觀念、利己意識等隨著網絡等大眾傳媒的迅速傳播,也在大學生中廣泛蔓延,引發了群體性的品德滑坡和行為失范。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大學生更加關注自我的占有和獲取,忽視了尊重、合作、團隊、感恩等基本道德價值觀念,漠視了禮儀知識學習和禮儀習慣的培養。
第五,學生自我禮儀認知的淡漠。快餐文化和時尚文化的發展,大學生普遍追求時髦大膽的著裝,但卻忽略了用內在的禮儀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甚至放松了對禮儀知識的學習和禮儀習慣的養成。有的大學生雖然認識到了禮儀的重要性以及對禮儀規范的個人要求,但在實踐中往往缺乏規范訓練和禮儀養成。部分大學生在認知方面尚存在誤區:認為身著奇裝異服是追求“酷”;平時故意講臟話覺得才夠“爽”;為朋友兩肋插刀才是“大俠”風范;把講文明禮貌看成是“幼稚的小兒科行為”等等,這也是大學生禮儀素質不足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切實提升大學生禮儀素質的對策思考
一個高素質的人才,不僅應當有高水準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禮儀素質。
大學生承載著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任和希望,其禮儀素質的高低將關系到社會發展的整體質量,也將影響到精神文明建設的總水平。因此,面對大學生禮儀素質日漸低下的尷尬現狀,學校作為培育學生禮儀教育的主陣地應勇于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切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從育人全局出發,對禮儀知識和禮儀教育予以高度關注。在設置課程方面,應立足于整體培養目標,結合社會需要,未來崗位以及學生自身特點,有計劃地將禮儀教育合理的納入日常教學計劃之中,可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禮儀基礎知識》、《禮儀實踐》、《社交禮儀》、《面試禮儀》、《商務禮儀》、《公關禮儀》等專門禮儀課程,進行一些專項禮儀和專業禮儀的學習和訓練,引導大學生養成注重禮儀、講禮貌的好習慣,把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地統一起來,使得大學生做到既能“知書”又能“達禮”。
提高對學科教師和管理人員的禮儀素質要求。各科教師和各級管理人員必須懂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道理,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重視自己的禮儀素質,以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各科教師和管理人員應充分利用各種場合和機會,靈活生動地將禮儀教育融合于知識傳授和管理溝通的整個過程之中,積極肩負起禮儀教育的重任。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禮儀文化建設融入校園生活。禮儀素質教育應該滲透到教育的每一環節中,貫穿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注重潛移默化和知識的內外轉化過程。因此,營造良好的禮儀教育環境,發展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開展禮儀知識講座和多種形式弘揚文明禮貌之風,構建健康的校園禮儀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里環境中學習和生活,得到良好禮儀修養的熏陶和滋養,提升禮儀素質。
參考文獻:
[1]曹鈺娟,邱顯清,向波濤.開設《大學生禮儀基礎》課程的啟示[J].北京教育,2004(12):16-18.
[2]王海平.大學生禮儀教育和道德建設[J].南京文教資料,2007(6):22-25.
[3]徐紅.知書亦須達禮——論開展大學生形象禮儀教育的重要性[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9):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