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平
摘 要: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空巢老人的精神贍養問題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它已嚴重影響到家庭的幸福和睦,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它需要通過國家、社會、家庭以及空巢老人自身的努力才能得以解決。
關鍵詞:空巢老人;精神贍養;人口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3-0039-02
自1999年以來,我國已“跑步”進入老齡社會,同時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隨著人口政策的影響和跨地域社會流動的加劇,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心理健康問題非常突出。據統計,在我國1.67億60歲以上的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部分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不安、孤獨、失落、抑郁等情緒,嚴重的引發各種心理疾病,甚至自殺。所以,與病痛對肉體造成的傷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對許多空巢老人來說是一種更大的傷害??粘怖先说木褓狆B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家庭養老問題,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已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社會命題。
一、空巢家庭的概念及產生的原因
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階段,一般是指因子女外出工作學習、老人獨居的一種現象,是指子女長大成人后從父母家庭中相繼分離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先生認為空巢家庭有以下幾種:一種是純空巢家庭,包括單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一種是類空巢家庭,包括雖然子女不在身邊但其他親屬在身邊的空巢家庭。還有一種分類:一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種則是年輕的空巢家庭——比如獨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少小離家外出求學,結果空巢期提前自行到來,而且空巢期在延長。
空巢家庭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趨勢、社會進步的體現及人們價值觀念改變的結果。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女家庭迅速增長,家庭單元正趨向核心化和小型化,子女長大后出外求學、工作,勢必造成空巢家庭的出現;其次,我國經濟實力的提高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發展。隨著社會轉型加快,代溝越來越突出: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追求精神生活,老少兩代人都要求有獨立的活動空間和越來越多的自由,傳統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經不適應人們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這也是空巢家庭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我國空巢老人精神贍養的現狀
1.大多數空巢老人沒有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準備。大多數空巢老人的空巢生活是從退休以后開始的。習慣了忙碌有規律的工作生活,忽然間從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身體和精神都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化,與單位聯系少了,與鄰居的交往減弱,再加上子女不在身邊,空巢老人往往會出現焦慮、不安、孤獨、失落、抑郁等情緒。
2.孝老敬老意識淡薄。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認為孝順父母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倡導百善孝為先。但當前社會工作壓力大及快節奏的生活,使得傳統文化影響力變弱,孝文化缺失。一些年輕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無暇顧及老年人,他們覺得可以理所應當地接受父母給他們的愛卻對父母表現出漠不關心,代際關系越來越不和諧。對老人來說子女的關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最平常的親情需要竟成了一種奢侈。
3.精神生活空虛寂寞。空巢老人由于常年無子女陪伴,造成他們精神極度空虛,心情郁悶,有很強的孤獨感。他們對生活失去了興趣,變得漸漸不愿與人交流,這些現象在城市的空巢老人中更是特別普遍。他們過了幾十年緊張而有規律的工作生活,在離開工作崗位后,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他們缺乏精神上的慰藉,越來越悲觀,認為自己失去了社會價值,不被社會需要,同時也不被子女需要,他們的人生突然失去了方向,甚至出現了空巢老人自殺的極端現象。大部分的城市空巢老人一年中只有子女回家之時才能露出笑臉,可是當孩子再次離家,他們又會變得特別空虛,回到無事可做的惡性循環中。
4.社區服務發展滯后。我國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整個社會對于養老問題還處于摸索探討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系統完整的養老體系。對于空巢老人的精神贍養問題,社區工作還缺乏足夠的經驗及方法來解決。
5.相關法律保護缺失。關于精神贍養我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中明確提到:“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痹谛滦抻喌拇吮Wo法中又新增加了“?;丶铱纯础睏l款,并且已從2013年7月1日開始正式施行,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精神贍養的權利。但對于有些只在乎物質贍養而并不關心老人精神贍養的子女,我國的法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
三、解決空巢老人精神贍養問題的建議
1.老人要從思想、行動、觀念上擺脫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建立新型的家庭關系,減輕對子女的心理依賴。首先,做好思想準備:提前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準備,以避免在空巢來臨之際大吃一驚,心理上無法承受而產生心理問題影響身心健康。實踐結果表明,主動迎接空巢家庭到來的老人較被動接受者產生的心理障礙要小得多。其次,在身體力行的情況下選擇再就業,讓忙碌的工作沖淡孤獨的感覺,雖然子女不在身邊但也不會令自己覺得孤獨。再次,如果您身體健康狀況較好又有一技之長的話,再就業應該說是一件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要做好生活安排:空巢老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一些。多參加一些老年人的集體活動,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多接觸一下大自然,或者通過社區或者家人在家里組織一些活動。最后,一定要正確認識衰老:對衰老要有正確的認識,明確衰老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沒有人能夠逃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所以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衰老。
2.弘揚中華民族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要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的大力宣傳,重新喚起年輕人對孝文化的重視,在全社會營造敬老愛老的氛圍,弘揚孝道文化。平時多給父母打電話問候,在有假期的情況下多回家陪陪父母,對于空巢老人來說,來自兒女親情的溫暖是最大的精神慰藉,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在居住方式上,老少兩代人應就近居住,縮短相互之間的空間距離?!耙煌霚币呀洷辉絹碓蕉嗟娜私邮埽矗鹤优c老人居住距離以送一碗湯到老人家不涼為宜。子女與父母住同一小區、同一棟樓甚至同一層樓的不同單元都有利于成年子女對老年父母的關照,有利于緩解老人的孤獨、焦灼情緒。
3.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深挖潛力,提高社區的自助、互助能力。豐富空巢老人貧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單單要重視他們的物質生活,更要關注他們的精神需求。社區或街道應該著重培養老年人的興趣愛好,可以以社區為單位建立老年活動中心;可以建立老年大學。另外,社區還應多組織各種適合老年人的社團組織,為有專長的空巢老人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極大地豐富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社區還要充分發揮志愿者組織的作用,通過社區的青年志愿者、少年兒童參加社會實踐的方式,串門、與老人聊天,增加老人與社會的接觸。還可以設立專業的老年人心理咨詢站、點和服務熱線,及時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壓力。
4.健全空巢老人精神贍養的法律制度。《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丶铱纯础睂懭敕墒菍粘怖先司褓狆B的法律突破,并且新法已經正式施行,這些法律雖然為空巢老人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但是法律的監管與界定卻很難執行,到底由誰來進行監督管理,又由誰來保障外出工作的子女回家探望父母的權利,這都是法律今后需要不斷完善的地方。另外也應將《婚姻法》與《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的精神贍養部分相銜接,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另外,國家要在經濟和制度上給予支持,保障勞動者帶薪休假的權利。
空巢老人的精神贍養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命題,該命題的解決關系到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和睦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對空巢老人精神贍養權的保障,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責任,更需要來自國家、社會、家庭以及空巢老年人自身的努力才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 王普.我國城市空巢家庭社區居家養老分析[D].濟南:山東經濟大學,2010.
[2] 張瑞霞.我國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3.
[3] 丁辰.我國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社科院,2012.
[4] 張彩玲,李書寧.城市空巢老人贍養權問題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13,(5).
[5] 郭愛妹,張戌凡.城鄉空巢老人的生存狀態與社會保障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23-85.
[6] 徐詩舉.轉軌時期中國家庭養老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北方經貿,2004,(11).
[7] 顧林正.家庭變遷與老齡化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J].醫學與社會,2006,(11).
[8] 徐小玲.我國老年人權益法律保障的若干問題探討[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4).
[9] 穆光宗.老年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4).
[10] 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83-185.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