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 王濤
摘 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的宏偉藍圖,這個偉大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我國各行業“高精端”人才所貢獻的力量,他們為國家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而作為我國高等院校所培養的大學生則是造就“高精端”人才的基石。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校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得到了廣泛的重視與關注。目前我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呈現出整體知識結構不完整、人格建設的殘缺、社會道德意識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征。因此,通過對新時期我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分析,總結出因我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缺失所產生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高精端”人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4-0089-02
為了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步伐,提高各行業間發展速度,大量“高精端”人才的輸入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國家快速而又穩定發展的有力保障。在我國,各行業中“高精端”人才的輸入,主要來源于高等院校對在校大學生的培養。當前針對大學生的教育,一方面是學習提高專業技能所涵蓋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另一方面是學習正確認識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人文素質教育。其中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是作為傳統教育理念的單一化模式教育,而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傳統的教育培養模式已不適應于新時期國家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針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逐漸得到了廣泛重視。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以宏觀定義來說,“指教育一名大學生從‘人發展為“人才”的階段內所應形成的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應表現為具有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的價值取向。以微觀定義來講,“指大學生通過將人文知識和技能進行內化所形成的個人文化素質”。對于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問題,國家在1998年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21世紀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進入21世紀,國家各有關部門更是將此項工作作為高等教育工作的中心,但是目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
1.社會發展需要
當今科學技術已進入了新的綜合發展的階段,科學知識相互交叉、滲透,主要表現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綜合化。現今世界影響自然科學發展的是非自然科學因素,現有的學科界限在不斷地被打破。一個國家只有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處于優勢地位。當代絕大多數的科學家都曾感言,21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離不開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而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更是被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這是我們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巨大財富,更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
2.個人發展需要
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人文素質的不斷提高。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指個人作為勞動者能力的發展,還包括個人作為價值享受者的感情、審美、藝術表達等能力的豐富化和全面化,社會應當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和腦力能力的機會[1]。人文素質的提高,可以使人在掌握專業能力外,豐富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認識和個人修養提升,從而更深層次地開發個人的潛能。居里夫人曾說:“應該在一種理想主義中去尋找精神上的力量,這種理想主義要能夠不僅使我們驕傲,而又能夠使我們把我們的希望和夢想放得很高。” [2]
二、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人文素質教育雖然引起廣泛關注,但是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沒有明確的定位,處于邊緣化位置,尤其是從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缺乏對此問題的深度認識。高等院校仍強調專業教育,忽略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無法將人文素質教育貫徹到教育實踐中。人文素質教育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價值觀的引導,價值觀的導向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傳承。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曾提出人格由“知、情、志”三個方面構成。而中國的高等教育以知識的灌輸為主,忽視對學生“情”與“志”的培養,導致一部分大學生智商高、情商低,專業技能強,個人修養差的問題。高等教育更重要的目標是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對生命的尊重,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人文素質培養的核心是與自然、社會和諧共處,可是現今高校將人文素質教育等同于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習,將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局限化。目前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教育方法還是停留在以簡單的課堂知識灌輸為主,形成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抵觸心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學生的理想與社會現實形成巨大的沖突,讓學生處于困惑中無法解脫,從而導致學生學習動機和人生理想的偏差,偏重對物質條件的追求,使得人文精神不斷被邊緣化。
三、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缺失所產生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高校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無法在大學生教育中形成科學的導向作用,致使大學生出現了整體知識結構不完整、人格塑造的殘缺、社會道德意識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合理現象,最終阻礙了為滿足國家快速而穩定發展需求,培養大量符合時代特征的人才建設策略。
1.知識結構不合理
知識結構是表明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體系的構成及結合方式,是體現一個人的文化素質重要一環,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的體系中,人們能否創造對于社會發展有用的價值,不僅依賴于所掌握的知識含量,更重要的是須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知識結構呈現出“知識面比較狹窄、知識應用轉換能力比較欠缺、盲目跟風”等特征。具體表現為,“如工科學生只學習本專業類別知識,對于人文、管理、經濟類別知識涉獵寥寥;盲目追尋社會需求熱點領域的等級考試,無需顧忌是否有利于自我發展;往往使用‘填鴨式的知識獲取方式,導致無法深入理解其內涵,理論與實踐缺乏有機結合”等現象。這種欠缺的知識結構體系,使得大學生在步入社會體系時不能充分發揮其優勢。
2.人格塑造的殘缺
大學生在校期間往往只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致使人格方面出現殘缺。人格是性格、思想、態度、特征、習慣的有機結合,如果大學生在塑造人格方面出現缺失,無法利用健全的人格支配所學的知識,則會產生對整個社會發展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例如,因“貪腐”問題被處理的官員們,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擁有大學文憑,但是因人格上的缺陷,導致在“金錢”與“美女”的誘惑面前,迷失了自我。此外,在“馬加爵事件”中,曾取得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二等獎優異成績的大學生,因沒有完成人格塑造的缺失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3.社會道德意識淡薄
社會道德是“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其價值取向就是社會、集體、他人、個人利益的有機統一。由于一些高校大學生在社會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下,社會道德意識產生了扭曲與錯位,使得自身的思想上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強調個人本位、理想追求淡化、過分崇尚物質生活、社會責任感缺失”等等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大學生的辨析力較弱,控制自我能力較差,因此,在缺乏正確引導的前提下,不能辨別“善良與邪惡”、“公正與偏袒”、“誠信與欺詐”、“榮譽與恥辱”的界限。
4.心理承受能力差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頻繁發生因“人際交往、學習問題和情感問題”而跳樓自殺事件。這一現象表明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無法承受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這些壓力來源方方面面,比如來自家庭的方面,經濟條件薄弱或單親生活,致使大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獨生子女習氣,導致自身承受挫折能力較差。此外,來自就業、情感、學習等生活上的壓力。有關機構在對近3 000名在校大學生做的問卷調查顯示,有近66%的學生存在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問題。
四、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建設
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絕非是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說明教育的目的是陶冶情操、形成健康人格。大學精神重在提供一個多元化平臺,理性的學術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形成非功利的價值導向。人文素質教育其自身特征是多元復雜、時效性不強、無固定模式,因此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是需要一個過程,有效地整合各方的教育資源,形成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多元互動。我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和諧社會要求具備和諧的人文精神環境,由此更加突顯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2.完善高校教學課程改革
充分利用課堂向大學生系統介紹人文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現今時代的人文素質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對于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習,而有必要進行大學通識課程教學,注重對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全面提升,其中應該包括對網絡技術、心理學、高新技術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了解和學習,激發學生對生活的好奇心,從而敢于探索未知的世界。因此,高校課程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經驗,結合自身優勢,系統優化,形成合力的知識結構,規范人文素質教育課程。
3.提高教師人文素養
教師作為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主導力量,需要運用內在的人格魅力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轉變學生的價值取向。大學期間是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定型的關鍵時期,大學教師有責任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大學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這與其從事何種學科教學無關;要在教學過程中把人文素質教育同教學課程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大學教師除了要具有專業領域的學術素養,獲得學生認可,同時還要言傳身教,要有高尚的人格,得到學生的敬重。
4.構建人文校園環境
在大學濃厚的文化氛圍的渲染下,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會不斷提升學生的情感價值境界。要加強大學校園環境建設。《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苦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強調,“沒有必要的物質保障,精神文明建設的許多任務就難以落實”[3],各高校有必要創建優良校園環境。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對課堂人文素質教育的外延,具有課堂教育不可比擬的自由度、靈活性。每個高校可以根據自身學校發展的歷史和辦學的特色,營造出具有自身特點的校園氛圍。同時,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創造獨具特色的文化氛圍,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升其素質修養。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5.
[2] 王明成.專家談素質[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08.
[3]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苦干重要問題的決議[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16.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