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慶功
河北省灤縣教育局
讓情感教育走進語文課堂
葛慶功
河北省灤縣教育局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勞、美的和諧發展。”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語文教學要在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語文課的德育滲透,是一種潤物無聲自勻滲透。為此,我根據語文科的特點,注意文道統一,對學生進行潤物無聲的德育滲透。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每位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課前都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作為語文教師課前的充分準備更是必須的,因為語文課文大多選取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含有豐富的情感,能讓學生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例如:有塑造人物高尚品質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有批判社會現實的;有感悟人生哲理的……能否有效地把握教材,正確地處理教材,讓這些美好的情感在課堂中閃光,教師的備課就相當重要了。
例如,《落花生》一課,主要通過對話來展開敘述,推動情節的發展。如何讓學生在對話中體會文章的情感,課前我們就得下工夫。首先,我們可以預設不同方式的讀。朗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大體內容;默讀是為了讓學生思考文章的思想內涵;分角色朗讀是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引讀是為了突出重點,讓學生牢記文章表達的情感。當課前做好這樣的設計后,教學時,情感的滲透就能“潤物細無聲”。其次,要巧妙地設計導語。如何讓學生體會文章借物喻人的方法,導語的設計很重要。我們可以先預設這樣的問題:除花生外,是否還有其它水果或動物與它一樣呢?植物、動物都有這樣良好的品質,那人呢?文中看似寫花生,其實是在寫入,它告訴我們應該做怎樣的人?慢慢地剖析,細細地引導,讓學生領悟到做人的道理。最后,學以致用。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得細致地思考要設計怎樣的小練筆,才能讓學生得到最有效、最有價值的練習。因為我手寫我心,學生體會了,再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這樣的收獲是能銘記在心的。
語文新教材在內容上注意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和人類進步文化的融合,注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統一。因此,語文課堂的聽說讀寫訓練、綜合活動等都應力求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都應注重培養學生積極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在教學《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時,我在引導學生疏理文章結構、讀通順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質疑。其中有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既然是個空花盆,那孩子為什么還捧到國王面前呢?國王不是要一盆最美麗的花嗎?怎么還獎賞它?”抓住這個重點,我讓學生先聯系課文內容討論,不一會兒,一雙雙爭先恐后的小手舉了起來,藝婷同學說:“因為他很誠實,他誠實地去完成國王的任務,通過了國王的考驗。”佳鑫接話了:“他的空花盆就是一盆最美麗的花兒……”沒等佳鑫說完,梅燕插上嘴了:“不對,應該說,那孩子的誠實就是一盆最美麗的花。”“好精僻的理解啊!”我忍不住接話了,“這就是這孩子與其他孩子的不同之處——可貴的誠實。他以自己的誠實通過了國王的考驗,贏得了國王的獎賞。所以,你們在做任何事、對待任何人時,一定要誠實,只有誠心誠意去做,真誠待人,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得到美好的結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為此,我們可在教學中,不僅深挖文本所蘊含的思想哲理,還可進一步延伸課外,結合寫作訓練來深化思想教育,從而鞏固思想教育的成果。如教完《凡卡》-文后,學生感悟到老板、老板娘、伙計們的冷酷無情,感受到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窮人過著連狗都不如的生活,感受到小凡卡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那社會里他的夢是永遠得不到實現的,即使他的爺爺來接他,他也不可能過上好日子。為加深學生對文本所表達情感的印象,我設計了課外拓展練習,要求學生以《我與小凡卡比童年》為題寫一篇作文。通過寫作,學生把自己的幸福童年與凡卡的悲慘命運進行比較,從而激起學生對現在生活的無比熱愛。在寫作中,學生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并深深地體會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時間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問難是學生學習自勺動因。小學生年紀小,閱歷淺,知識面窄,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往往是膚淺的、表面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積極啟發他們“由外表到實質”地去發掘課文的內在,即對問題質疑能力的培養。這一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很好地誘導激發和鼓勵。充分利用文章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逐漸加深認識,發展他們的想象能力和邏輯能力。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文中的“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讓學生放開思維,大膽質疑。教者點撥,作者說“伯父的鼻子為何與父親的鼻子不一樣?”伯父是怎樣回答的?難道伯父真的走路不小心把鼻子碰扁了?生活中能有這樣的事嗎?“四周圍黑洞洞”是什么意思?結合時代背景和教師的點撥,學生自然而然體會到國民黨反動統治下白色恐怖和魯迅先生無所畏懼的斗爭精神。從內心里感受到“伯父為什么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的偉大人格和高大形象。再如《金色的魚鉤》一文,教師抓住文章的知識點,提出“在這個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光芒”。這一問題中的“長滿紅銹”為什么會“閃爍著燦爛的光芒”的矛盾而又含義深刻的句子,讓學生質疑。質疑中,學生縱覽全文,跳躍思維,在問題中加深了對老紅軍的崇高形象的崇敬與學習紅軍精神的意志。
學生情感的熏陶,良好習慣的養成光靠課內教學肯定是不夠的,它需要在家庭、社會中不斷地歷練。作為語文老師,精心地設計課外作業也能使德育悄然閃光。例如,在學完《媽媽的愛》后,我布置學生回家幫爸爸、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把它記錄下來。很多平時從來不幫忙干家務的學生經過這樣的鍛煉后,體會到了父母親的辛勞,嬌生慣養的脾氣也改了不少。就這樣,通過簡簡單單的作業,讓德育在課外悄悄地閃光。
課外閱讀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視野。要讓學生“好讀書,讀好書”,教師的點拔和指導應不可忽視。而我們偉大的祖國,古往今來涌現出許多仁人志士。他們的愛國精神,他們報效祖國的高風亮節,無不時時在鼓舞著學生的愛國之心。課外書籍中,也有不少助人為樂、愛護國家財產、尊敬長輩等方面的先進事跡。如他們之中有“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雷鋒;有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在科技上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李四光、錢學森;有堅貞不屈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的魯迅……通過閱讀這些人物的事跡,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陶冶學生的良好品格。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師要善于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講究有效策略,堅持“文道結合”的原則,在進行語文雙基訓練中,又寓思想品德教育,便能實現了教育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