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芬
河北省圍場縣第二中學
讀寫一體化教學思想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梁素芬
河北省圍場縣第二中學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讀和寫本應該是一體的,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只注重了文章內容的分析,而忽略了寫作,忽略了讀和寫的結合。在我縣教研室梁云堂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正在努力探索著讀寫一體化的教學之路。語文課堂中如何做到讀寫一體化呢?
先設計好前置寫作題,課前讓學生寫一寫。例如:在教學《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認真分析教材后,我發現6到9段是對貝多芬的具體描寫,有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和外貌描寫,而第6段和第9段是對貝多芬的外貌的描寫,這兩段分別從遠處和近處兩個觀察角度描寫貝多芬的外貌,學生如果通過學習這課能明白并會寫自己熟悉的一個人的外貌,那對學生來說就是最大的收獲了,為此我設計的前置寫作題是:寫一寫你熟悉的一個人的外貌,要能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對于缺點要分析一下學生寫作時的共性問題,以利于在課上分析貝多芬的外貌時,有針對性地點撥、引領和提升。經過分析,我發現學生在寫作時修飾語運用的不恰當,寫人物眼睛用了“像老鼠一樣的小眼睛”“綠寶石一樣的眼睛”,寫表情用了“賤賤的”這樣的詞。歸結一下原因,我覺得學生對描寫人物要抓住人物的特征理解得不透徹。為此我針對第9段內容設計了幾個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貝多芬的外貌描寫。
在課上我首先找兩名學生讀自己的練筆,大家來點評,在點評的過程中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他們在寫外貌描寫時存在的問題。接著讀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分析了貝多芬的性格特征。把主要內容放在分析第9自然段上;“他的臉上呈現出悲劇,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發,蓋在他的頭上,好像有生以來從未梳過;深邃的眼睛略帶灰色,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長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張緊閉的嘴,襯著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生的意志。”引導學生明白作者先從整體上描寫了貝多芬的臉,接著依次描寫了貝多芬的頭發、眼睛、鼻子、嘴和下頦。把其中的修飾語去掉好不好,為什么?分析完以后,我讓男生讀文,女生看前面的彩頁插圖,看看作者對貝多芬的外貌描寫的是不是很準確。學生看后都覺得描寫得太傳神了。分析完貝多芬的外貌描寫,我緊接著出示了一段描寫人物外貌的句子:“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引導學生分析把句中的修飾語去掉好不好,為什么?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寫人物的外貌要注意哪些問題: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恰當運用修飾語,描寫要精準細致。
結合自己的理解修改自己的練筆。修改后展示成果前,我告訴學生,大家要認真聽猜猜描寫的是誰。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聽得很投入,百分之九十的學生都能透過外貌描寫的文字猜對學生的名字。有一名學生還自己寫了自己的外貌:他的臉上經常呈現出一副“壞壞的”表情,讓人想揍他一頓,一張英俊的臉上含蓄了許多歡樂;一頭與其英俊的形象完美結合的頭發,煥發出無限活力;中不溜的眼睛鑲在他的臉上,更加突顯出他的機智過人;能嗅出一切美食香味的鼻子下面有一張巧舌如簧、能言善辯、沒理還能狡三分的嘴,襯著圓圓的下頦,整個描繪出他英俊瀟灑玉樹臨風的形象。聽著學生讀自己寫的練筆,我在想:教師真的應該給孩子提供一個平臺,提供一個讀和寫相結合的平臺。
教師要善于找到讀寫結合的契合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