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榮
河北省固安縣第一小學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
于俊榮
河北省固安縣第一小學
教師在探究性課堂活動中,應從學生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機會,力求把握從學生已有的認知背景出發,教會學生質疑,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在學生富有個性化的體驗中,在評價中激起探究的欲望。
構建軌跡;個性思維;探究性學習
教師在探究性課堂活動設計時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機會,力求把握從學生已有的認知背景出發,教會學生質疑,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在學生富有個性化的體驗中,在評價中激起探究的欲望。
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要形成學生自己個性化的知識,因此,這種過程不是學科教材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簡單“復印”過程,而是知識的生成和生長過程。如何有效的引發知識的生成、促進知識的生長呢?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充分經歷“探究性學習”的漸進過程,實現對語文知識的意義建構。
(1)導課發散猜想。事實上,面對新的課文,學生看到課題都會自覺地產生一些猜想。對此,教師應略加誘導,讓學生在有效的猜想中發散創新,明確探究方向。
(2)過程分層探究。學生的差異性決定著他們在探究學習中的層次性。如果教師強迫學生以劃一的方式進行研究,那只會造成探究的形式化。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探究能力,分層次的參與知識探索。用自主分層的探究,來保證面向全體的學習。例如:《小公雞和小鴨子》是一篇閱讀課文。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和閱讀教學的要求,組織分組活動。
學生自選學習內容,選相同學習內容的學生結合在一起。以“畫畫說說”小組為例,學生畫了一只小公雞,說:“這是小公雞?!薄靶」u的嘴尖尖的?!庇之嬃艘恢恍▲喿?,說:“這是小鴨子?!薄靶▲喿拥淖毂獗獾??!苯又鴮W生在小公雞下面畫了一條小蟲,說:“小公雞在捉蟲?!庇衷谛▲喿酉旅娈嬃艘粭l小魚,說:“小鴨子在捉魚?!睂W生說話的內容隨著畫意的深化而豐富起來:“這是小公雞的頭,嘴巴尖尖的,往上翹起,長大了會啼鳴。”“這是小鴨,會到河里游泳。”“雞的羽毛碰到水就濕了?!薄傍喌挠鹈芨≡谒??!薄?/p>
顯然,教學中的分組活動,有利于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這樣豐富多彩、有層次的分組活動不僅符合教學的要求,而且充分發揮了群體學習的智慧,做到了目標讓學生明確,過程讓學生參與,情境讓學生進入,問題讓學生提出。這樣的教學過程充滿了濃郁的“探究味”。
(3)發現多向交流。經過探究,學生或多或少地發現了新知的相關內容。這種發現,由于探索主體的差異,必定存在“豐富性”。這種豐富性,恰恰體現探索性學習的創新性。
(4)知識體驗反思。任何知識的探究,都只是一個具體的過程。如何讓學生借助通過這個具體的探索過程,舉一反三,掌握探索方法,以支持其經常性的探索性學習呢?很重要的一條途徑是讓學生反思探究過程,從中獲得一些理性的體驗。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童話、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復出現的情節或相同結構的段落,學習此類課文,教師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運用學習“例子”的方法進行后幾段學習。以《精彩的馬戲》一課為例,課文中寫三場馬戲表演的文字結構相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先形成對“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寫作順序的概括:“什么節目——怎樣表演——觀眾反應”。把握了這個順序,學生就能順利地自學“熊踩木球”、“山羊走鋼絲”這些寫法類似的段落。另外,當遇到具有共同的結構和思路的同類課文時還可進行篇與篇的學習遷移。
既然說,學習過程是學生能動地認識知識,賦予知識個性化意義的過程,那么,學生能否閃現個性化的思維,便是學生學習是否充分的重要標準。對于成功的探索性學習活動而言,蘊涵創新成分的個性思維是其不可磨滅的亮點。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營造開放自由的交流氛圍,鼓勵學生充分展示探究過程中萌發的個性化思維。這種思維可以是正確的,富有新意的,也可以是不完善的,包含疑慮的。經常性的求異求新,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我們要努力展現課堂交流的真實性,交流時,鼓勵學生亮出自己的觀點,允許學生獨樹一幟;允許學生與老師爭論,允許學生隨時質疑,允許學生自由表達,也允許學生保留看法。學生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如研讀了《狐假虎威》這篇課文,老師請學生來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師話音剛落,幾十只小手舉了起來。
生:狐貍讓老虎逮住了,可它一點兒也不慌張,還把老虎給騙了,說明狐貍很聰明,值得我們學習。
生:狐貍如果不騙老虎的話,說不定早就讓老虎給吃了。你看,它多會保護自己啊!
生:這只老虎也真夠笨的,還說自己是大王,怎么就上了狐貍的當?它也不想想,百獸怎么會怕狐貍的呢?
生:要是老虎和狐貍能成為好朋友,那該多好啊!讓所有的動物都成為好朋友,那么他們肯定會生活得十分幸福!
學生不迷信教師,不迷信教材,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真實地展示了自己的學情,這樣就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個性。
[1]孫瑞欣,打造精彩課堂有妙招[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
[2]孫瑞欣,校本教研的7個關鍵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