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貴州省江口中學
高中英語合作學習法
李健
貴州省江口中學
合作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被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美國著名教育評論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讓我們舉出一項真正符臺‘改革’這個術語的教育改革的話,那就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基本特征是:教學中的人際合作性互動(cooperative interaction),基本活動方式是秉承“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成學習小組。在這種學習中,每個成員的目標是要完成小組承擔的共同任務,自己動手、獨立思考探索、共同探討來解決問題。顯然,世界范圍內語言教學研究的重心已經不再是以教師為中心,而是把學生當作中心。我國的高中英語人教版教材已改版三次,國內一線英語教育工作者也在改革的大浪潮中努力探索適合高中生學習的英語教材和教法。
新一輪教學改革不僅對教師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學生的“學”來說也是一大挑戰。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著較大的轉變,需要我們的反思和研究。
在新教材使用后,談得最多的就是創造英語課堂教學的新模式,以適應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理念以及在此基礎上編寫的新課標英語教材。到目前為止,個人認為新教材的使用并沒有達到其預想的效果,發揮其重要的作用。筆者發現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這樣一些問題,使本來新教材的優點成了教學過程中的缺點。
(1)由于現行教材容量大,教師被教材牽著鼻子走。對教材的過度重視使目標轉移,教師把備課重點放在了教材上,對學生卻忽視了。
(2)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學生基本上還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談不上有什么主動參與、積極探究、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實。結果造成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產生兩極分化,使不少學生喪失學習英語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英語課堂教學需要引進面向全體學生的、有利于學生全面開展語言實踐活動的教學模式——合作學習。
1.合作學習法是與時俱進的教學理論。
合作學習教學系統中引入了合作的觀念,符合整個時代的要求。國家的重大教育課題就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效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合作學習的重要代表約翰遜兄弟認為:“如果學生不能夠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與他人的合作性互動之中的話,那么這些知識和技能都是無用的。這種教育是失敗的。”這說明教育家們努力將合作引入教學,一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二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社會將來對人才的需要。
2.合作學習是增強課堂教學互動的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上的互動模式無非是教師到學生加上學生到老師這種雙邊活動。而約翰遜兄弟認為:“從本質上講,教與學的成人——兒童雙邊觀過低地估計了課堂中學生——學生關系的重要性。”雖然教師對學生群體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學生同伴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也是不容忽視的。合作學習就解決了以往的僵局,它是一種多邊立體的互動觀,是教師—學生、學生——學生、教師——教師之間的多邊多群體多層次互動,逐漸促進教學過程的演進,是在互動理論基礎上的創新與飛躍。
3.合作學習注重了學生的情感因素。
學生不是機器,傳統那種填鴨式教學再也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學過程應該是滿足學生內部需要的過程,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不可取的,尤其對英語這門語言學習課程。只有學生有興趣,內心有學習英語的愿望,才能真正學得好。合作學習就以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為基礎,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同學間的關懷以及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小組成員通過交流,可以互幫互助,增進友情,學生們可以融洽愉快的學習,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英語教學當中,由于語言學習的特殊性,教師更應該將影響合作學習的不利因素控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努力營造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大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觀點看法,令學生倍感課堂之親切。另外要避免給學生安排的內容過難或過易,在備課時,要全面考慮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簡單的知識點可以安排學生獨立學習,對于復雜的且難度在學生可接受范圍之內的內容可安排學生合作討論,共同解決,這樣才是有價值的合作學習。
當今先進的學習理論,以及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都提倡“以學生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自我發展時間。在合作之前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進行思考、研究,然后再留下合理的時間讓學生商討、相互交流。要重視學生間以及師生間多角度多邊的互動,從布魯納發現學習的理論出發,使得合作學習成為學生自覺參與、主動思考、熱情討論的建構知識的愉快的過程。
合作學習是一種目標導向活動。課堂中每項活動都應圍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而設計。合作互動學習的研究者認為:在教學目標上,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學有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
角色扮演是一種在真實情景中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小組活動形式。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更準確地體會文章和對話的意境。課文中的許多交際項目,如打電話、問路、看病、談論天氣等都可以用作角色扮演的素材,戲劇體裁的課文更是如此。以The Merchant of Venice這篇戲劇體裁的課文為例,我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一大組根據學生的性格和劇中人物的特點自選演員進行排練,要求在第二天的課堂上表演比賽,并告訴學生要評出優秀的大組、演員和觀眾。我還請來了幾位英語老師當評委。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的講臺成了真正的戲臺,各種道具都搬上了講臺,準備得非常充分。臺上的“演員們”把劇中Shylock的自私、殘酷;Antonio的老實、憨厚;Bassanio的真誠、善良;Duke的仁慈、公正;Portia的睿智、聰明演得淋漓盡致,臺下的“觀眾們”看得拍手叫好。表演完畢,當場發獎,同學們一個個興高采烈,分享合作的喜悅。通過表演,拓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空間,既學到了英語,又加強了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提高了運用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