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屬于高職層次學校,于1992年建院,短短20多年的時間,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和發展道路,成為亞洲乃至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優秀職業院校。
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辦學特點
1.無界化(Borderless Mindset)校園
無界化校園是南洋理工學院最基本的組織管理理念。無界化的核心就是團隊合作和資源共享,表現在:硬件上各個系部沒有明顯界限,教室、實訓室及機器設備是共享的,而且是透明且可以隨機組合的,一切根據項目需要進行編排和分配;軟件及人力資源上也是根據項目研究需要隨時加以調整和調配,教材也不是統一的固定教材。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無界化的管理理念,打破院系之間、部門之間、專業之間、教師之間的條塊分割、互不聯系的固化僵化的辦學模式,建立系統的、靈活的、合作的、不斷創新的辦學體系。在教學與科研上大家共同參與、共同探索,在專業建設和項目開發上大家資源共享、通力協作、優勢互補,始終走在行業發展的最前沿,培養社會上最急需的人才。
2.教學工廠(Teaching Factory)
教學工廠是南洋理工學院最具特色的辦學模式,也是南洋理工學院的注冊商標。其基本涵義是把教學環境設置在企業環境中,使二者有機融合。這能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多元化、多層次的企業工作環境里,實現由模擬到模仿再到融合的個體發展歷程。同時,項目研發是教學工廠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引進相關學校的企業項目,讓師生共同參與研發和制作。學校為學生提供全時間的項目學期,并委任有專業經驗的老師作為項目負責人或項目導師,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業項目的研發過程中。需要說明的是,教學工廠仍然堅持以學校教學為本位,它只是把現有的教學體系移植到企業環境里。設置教學工廠的目的,在于確保學生學習的課程與企業實際需要相適應,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學習環境和過程,鼓勵和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精神,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項目教學( Project Teaching)
項目教學是教學工廠的內涵之一,又自成特色,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提高主要是通過項目教學來實現的。學生自入學開始,就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簡單的小項目學習和研究,在觀察與研究中消化所學知識。學校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必須完成一個項目,前兩年的項目可以是指導教師設置的,最后一年的項目應來自企業要研發的項目、比賽項目和教師創新項目。項目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及協調溝通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以后進入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資源共享(Accumulated Experience Sharing-AESTM)
無界化的通力合作,形成了南洋理工學院的另一大特色——資源共享的經驗積累與分享(AES),它包括理念的分享、技術的分享和成果的分享三方面。具體做法是,配合實踐教學工廠的理念,啟動企業項目研發活動,把企業項目引入學校并與學生分享項目開發經驗。南洋理工學院從1994年開始,逐步建立了AES局域網,到如今已經儲存了近萬個精品AES項目資料,來自數千個AES項目的數以千計的工程設計流程及圖紙在系統中存檔,即使是開發人離開了學院,其在職期間的成果經驗仍會作為資源在系統內得以保存。同時,AES還收集了豐富的當前最新科技發展的相關視頻資料。
在今天這個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人與人之間直接交流逐漸減少的網絡化社會里,網絡成為人們取得知識與經驗的重要途徑,南洋理工的AES系統就是一個巨大的網上交流平臺。AES系統實質上是將師生共同參與的工程項目解決方案、經驗建成一個巨大的經驗知識庫,使每個人都可以借鑒別人的經驗,并成為團隊共同進步的階梯,從而避免走遠路、彎路,提高每個人的工作效率。目前,南洋理工學院經驗積累與分享已經延伸到內部審核、學生事務、學術事務、設備采購、電子教學、慶典安排、企業聯系等各個方面。
5.無貨架壽命(No Shelf Life)
南洋理工學院十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培養與開發,把教師視作辦學的第一資源,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學校發展的首要位置,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超前意識的師資隊伍。為此,學校提出“無貨架壽命”的理念,即教師不論年齡大小,只要有事業心、進取心,就都可以獲得學習與深造的機會;教師本人為使自身保值增值,也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及績效的發放是以教師的貢獻和市場價值為標準,而不是以年齡為主要參考因素。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對我們的啟示
分析了南洋理工學院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再反觀我國的職業教育,感覺需要改進處不少。筆者認為,要解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政府要給職業教育特別是中職教育應有的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
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靠企業發展來推動,而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人,特別是掌握應用技術的專業技術工人。這就要求政府從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從資金上加大投入,強有力地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政策上,主要是針對職業教育在師資培訓、招生就業、校企結合、學校實用專業技術人才(有實際經驗的師資)等方面存在的瓶頸問題,切實加以解決。資金上,主要是加大力度重點獎勵那些有鮮明辦學特色、社會信譽高、受行業認可的職業學校。近些年來,由于政策上的支持,我國的高職院校在校園基礎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方面發展很快,甚至一些高職院校借勢發展成為了本科院校。但是,這些升級的職業院校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張,辦學方向和性質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而其中有些變化與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初衷并不完全相符。相對地,對于沒有升格的中職學校,政府層面則關注度不夠,在辦學條件和政策支持上與職業教育先進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中職學校的發展應該成為以后幾年我國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關注點。
2.打通校企之間的壁壘
在很多地方,企業和學校基本上互不來往、互不了解,更不用說有專業技術人才的交流,所謂校企結合都是低層次的。當下的校企合作中,學校僅僅是為企業“送”人,而且在很多時候都是專業不對口,學校培養與市場企業需要嚴重脫節,暴露出“養人”和“養才”的尖銳矛盾。有些學校雖然把企業引進了學校,可多數只是形式上的結合,把企業放入學校,進行流水線式地生產,學生下車間的機會很少;教師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流通不夠,仍然是學校老師只專注教學、工廠工程師只關注生產,在學校教學和企業產品研發與技術改造上二者少有交集。企業仍把精力和資金放在追逐利潤上。因此,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建立人才自由流通機制;學校和企業則要解放思想,把產教融合作為雙方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并且落到實處。
3.職業學校需要開拓性的領軍人物
南洋理工學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于有了像林靖東這樣的富有使命感和創新能力的院長和他帶領下的一批業務精干力量,這些人理想遠大、思路清晰、專業精湛,富有團結協作精神,能探索并不斷開拓學校發展的道路。我國的職業教育需要這樣的一群人,需要用制度和機制挖掘、培養出這樣的一群人。
4.要大膽引進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
南洋理工學院的教育理念很值得借鑒,特別是教學工廠、項目教學、無界化校園、資源共享等,有條件的學校要積極大膽地去嘗試,沒有條件的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逐漸滲透這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并且在實踐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努力探索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5.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時代變遷、技術更新、市場變化都要求職業學校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時刻在市場中考量自身價值,而不能抱住所謂的“鐵飯碗”不放。南洋理工學院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每一位教師都能夠自覺地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這也成為南洋理工學院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而縱觀我國的職業教育,最大的差距之一就是教師乃至管理層的觀念問題。尤其是內地一些職業學校,教師知識老化、管理層觀念陳舊、重理論輕實踐、無開放視野幾乎成了制約職業學校發展的“頑疾”。因此,教師要不斷充電,學校管理層更要充電,政府有關部門也要不斷完善在用人上的優勝劣汰進出機制和激勵機制。
(責編 趙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