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國 張環
[摘 要] 現代農業發展是有關農民、農業、農村的綜合性問題,它與新型城鎮化的同步,其實質就是實現農村勞動生產力向非農產業的戰略轉移,它不是一個獨立性的問題,而是一個自然關系、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精神關系、產業關系的大生態的問題。只有建立起公共管理、教育公平、產業化等的生態機制和模式,才能有效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的良性轉移。將來由高素質的職業化的農民承擔農業生產,由綜合性強的涉農龍頭企業,并聯合家庭承包散戶,進行產業化、集約化規模經營,才有可能改變農業長期經濟效益低,綜合效益差的弱態,才能補足“四化兩型”建設中的短板,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永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 城鄉一體;現代農業;生態理念;生態模式
[中圖分類號] F740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s a comprehensive issue concerning farmers,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t grows with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Its essence is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transfer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It is not an independent issue, but an ecological issue regarding natural relationship,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ocial relations, spiritual relationship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hip. Only by establishing an ecological mechanism and pattern of public management, education equity, industrialization, can w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benign transfer of farmers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future,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ndertaken by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with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together with households having contract responsibilities realizing industrialized, intensive and scale management, the situation of agriculture may change, which has had low economic benefits and poor comprehensive benefits. In this way, the short board in constructing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and two types" could be complemented for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moder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concept, ecological mode
現代農業發展不單純是有關農業產業發展的問題,而是有關農民、農業、農村的綜合性問題。20世紀中葉——21世紀初,為了迅速改變農業大國經濟落的后面貌,“三農”在一定“擠壓”政策下,對支持國家的工業化迅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種城鄉發展的二元模式的已經成為妨礙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與統籌城鄉一元化發展的新常態、新模式非常不適應。因此必須認真思考和積極應對在現代農業一元化新常態下的基本問題,使“三農”能夠真正融入新常態下的產業循環和生態發展之中,從而實現永續發展。
一、“統籌城鄉”發展中的“三農”前行困境與原因分析
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傳統中的城鄉二元結構的“三農”發展的理念,策略和模式已經成為妨礙我國經濟社會穩定、優質和快速發展的羈絆,成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道路上的“路堵”。要徹底改變二元結構的發展方式,就必須充分認識“三農”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經濟社會新常態中的諸多不適應。創新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三農”主要困境如下:
增產不增收,這是長期困擾“三農”發展而繞不開的問題,必然會引發將來誰來務農的連鎖反應。前一問題并不是很費解,增產不增收主要由這樣幾個原因引起的:首先,是土地的邊際收入逐漸衰減,而導致種地的勞動成本逐漸增高。它直接表現是土地的莊稼產出能力減少,即使獲得與往年同樣的初級農產品的生產量,生產投入卻一直是只增不減的。其次,農業生產相關的基本農業生產資料卻逐年漲價,導致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價格節節攀升的原因也不復雜,主要是由于生產這些基本農業生產資料的勞動力成本迅速提高所造成的。隨著人民生活從貧困型——溫飽型——小康型的變化,勞動力的生產成本也在不斷提高,從而加速了各種生產的原材料成本的提高。其三,糧食、蔬菜、禽蛋、豬肉等基本農產品的價格上漲空間受到社會生產的生態鏈的制約。由于這些基本農產品處于社會生產的生態基端,構成了人的生存成本,其越高,勞動力的生產成本也就越高。撇開勞動力生產的教育成本不談,如果藉于“天價”農產品改變農業增產增收的想法,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必須倔服于這條勞動力的生產法則之一。而政府對農民的糧食蔬菜的生產補貼、收購制度,從性質上說,是對農業生產風險的補償機制,并不是一種致富機制。在這一農業種植費力不掙錢的常態背景下,且缺乏保障農民致富的生態機制,必然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新生代”大多不愿意種地務農,將來由誰來種地務農開始逐漸變成焦點。據世界銀行網站統計數據,中國的人均耕地為0.08公頃[1],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排名在168位,長期以來,農業人口峰值在80%以上,低值仍徘徊50%左右。30年前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糾正左傾路線的“一大二公”所造成的“平均主義”分配機制錯誤癥結,創造了經營效果與勞動效果直接掛鉤的分配激勵機制,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把農業生產經營的自主權交給了農民家庭,將生產經營的方式“化大為小”,解決了農戶向溫飽型轉型的問題。但農戶單純依靠只能承包幾畝地的小規模農業卻難以解決向小康轉型持續增收的問題,農村人口實現有效產業轉移的新問題越來越突出。endprint
靠天吃飯難保障,這是妨礙農業順利發展的又一難題,而保障糧食安全的問題促使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問題凸顯。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首先,農業生產的自然要素難控制。靠天吃飯主要反映在農業種植對氣候、日照、溫度、水份和土壤等自然要素是有基本要求的,其難保障主要是由于在目前的科技條件下,對影響農業生產的決定性要素,比如氣候、日照、溫度、雨水等則是不可控制的。因此農業生產投入和產出的不確定性存在很大風險。其次,農業生產的水利設施陳舊。農業種植旱澇保收的水利設施基本上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建設的,由于長期缺少維護和投入,已經處在逐漸惡化的狀態。其三,耕地土壤退化問題嚴重,直接導致作物減產,對林牧漁業、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具體表現為土壤養分缺失、貧瘠變性、化學品不良侵蝕、鹽堿化、荒漠化等,雖然防治土壤退化的力度在加大,但是由于農業本身效益低的緣故,面對防治土壤退化的技術成本高,周期也不短,很難變成農戶的主動要求和主動投資。其四,節約資源、農業生產的節水灌溉已經日趨緊迫。農業種植是用水“大佬”,漫灌是一個普遍的問題。而中國卻是一個淡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人均占有淡水資源量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2]。而上面這些困境都與農業種植生產直接相關,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水利設施建設、防治土壤退化、節約水資源的點灌設備投資涉及到農戶、村集體、國家三方利益平衡,必須制定其實可行具有激勵機制的制度和運行方式。
農民文化科技素質低,這是他們難以成為強勢群體的最大難題,也成為了有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攔路虎。正是這一緣故,雖然統籌城鄉一體化對“三農”健康發展十分有利,但農民卻缺少主動適應、改善和優化的主體能力,在就業、創業、生產融資等方面不得不處于劣勢。造成這樣局面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城鄉教育資源分配差異過大,高等教育招生不公平。這樣制度設計的運用,使絕大部分農村人由于出身的原因,錯過最佳文化科技素質開發年齡,因為缺少教育開發,受教育基因嚴重缺失,農“二(傻子)”的別稱就成為農民社會代碼,注定了他們在社會的發展過程容易被邊緣化。第二,長期的低收入,造成了農村家庭恩格爾系數長期處在高位,從而缺少接受繼續教育增強科技文化素質和技能的投入。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城鄉居民收入比差長期持續在3倍以上[3],因此農民們在缺少社會的幫助下,要想短期擺脫被邊緣化的危機卻是很困難的。第三,職業歧視的文化心理習慣,加之農民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低而造成的恐懼感,使他們中的多數人存在自卑心理,抑制他們的開拓創新能力的發揮。第四,農村文化建設薄弱,而導致消極文化滋生漫延。“忙三(個月)閑九(個月)”農業生產的季節特點,由于正能量的文化主導投入不足,農村留守人員閑余時間沉迷于消極文化生活中,造成勞動力的極大浪費和發展動力停滯。這些狀態足以表明,改變的農村文化科技教育生態刻不容緩。
二、在“五位一體”城鄉一體化中的“三農”發展的大生態理念
隨著對社會發展規律深入認識,對社會主義建設布局從“三位一體”,向“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4]”,逐漸加強和完善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社會結構的聯結與動態協調,從而把社會發展看成是一個大生態的觀念開始逐漸顯化。生態文明是迄今為止的最高文明形態,這種大生態文明理念的誕生標志社會主義文明的追求新征程已經開啟。之所以它是最高文明形態,因為它是建立在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物質基礎上的,是對前兩次深層反思后的文明飛躍,特別是對工業文明深刻反省后的偉大的社會變革。
大生態建設是終極倫理的、動態協調的、自覺開放的社會發展大體系,應該著眼長遠發展,而重點立足于當代建設上的。在目標追求上,大生態建設的倫理理念和準則具有最高層面的意義。它表現為不僅關心本代人生存和發展利益,同時還以維護地球生態環境的主張和方式,來保護人類世世代代的生存基礎,這樣的倫理理念關心的是人類的終極利益,因此它是最高層次的終極倫理,具有普世價值。在運行方式和機制上,生態文明建設重點應當放在當代建設的良性循環,而著眼于長遠的、可持續的永續發展的。它是目標和過程的有機統一,在運行方式和機制體現了動態協調的特征。表面上看,“五位一體”中的生態文明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發展的五個目標之一,是狹義的。而作為社會文明形態的大生態建設卻是廣義的,是社會發展的綜合目標。因此不能把生態關系單純地理解為代際人類共同體與自然的關系,而是在此和諧友好關系的基礎上,疊加或融入了當代人的社會共同體的內在關系,諸如自然關系、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精神關系等等內容,并促進它們和諧共存、健康向上、良性互動、協調統一、友好發展的。大生態建設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促進社會主義各種和諧關系建立,具有自覺開放,表現為目的性開放、約束性開放、全面性開放等建構性特點。目的性開放表現為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即建立具有動態的、正能量的社會主義的和諧友好關系。約束性開放表現為把防范風險與實現目的有機統一起來,防范和遏制墮入現代化“陷阱”——人性喪失,禁止惡性競爭、防范弱肉強食的,既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又維護公平競爭。全面性開放表現為在國內分層次、全方位的穩步發展中向世界的所有國家都開放。請進來、走出去,在積極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主動權。
在“五位一體”發展條件下,尤其要以大生態的理念、方式和模式來建構“三農”生存和發展的新生態。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中,經濟體制的改革就是探索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探索市場經濟發展的道路的過程。在我國的市場經濟萌芽和初始階段,具有十分明顯的激烈競爭特征,可以說,它是采取“誅殺”方式進行競爭的。當時“商場如戰場”理念令人頂禮膜拜、十分流行,同行之間競爭猶如生死搏斗。雖然不能否認這樣的競爭所顯示的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的積極意義,但是它總是令強者恒強,而弱者的生存空間總是被擠壓中小企業和農業往往成為“蠶食”的對象,惟我獨尊的壟斷企業或行業屢屢出現。這顯然違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為搞活經濟“的初衷。而在傳統的城鄉二元發展結構中,“三農”長期處在現代化、工業化發展的邊緣化地帶,令“三農”始終難以擺脫尷尬弱態困境。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只有競爭沒有合作,只有單方贏利沒有多方贏利的市場競爭是不道德的,是沒有生態活力的,缺少生態追求的。而統籌城鄉的一體化建設則是以生態觀念和方式來對待和吸納“三農”的,其實質是要終結農民,大幅度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的。它通過新型城鎮化建設途徑,推動農村勞動力的產業轉移,讓逐漸消退的人口紅利,重新由此而得到較為充分的代償。農民的產業轉移是當代建設的重中之重,而這樣的代償是否成功則取決能不能營造新型大生態,包括產業生態、政治生態、人文生態、教育生態、體制生態等等,吸收傳統農業,消除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的分化,消除城市人與農村人的差異,促進“三農”升級換代。這樣才有可能使“三農”在融入城鄉一體化生態體系過程中煥發蓬勃生機。endprint
三、“四化兩型”建設的現代農業的生態模式建構
2007年12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共湖南省委九屆十中全會提出了,以“四化兩型”引領湖南科學發展[5]的戰略。何謂“四化兩型”?四化指的是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兩型指的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四化兩型”突出的特點是在轉變經濟方式中融入了人文、信息、生態、人力等新元素,而不是單純地走技術的路線。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農業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嚴重制約了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步伐。要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建構能充分融入各種新元素的生態模式,實現現代農業多元化的綜合發展。
首先,要建構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制度、法制等公共管理的生態體制和運行機制,這是現代農業升級換代的先決條件。在社會主義中國,黨的政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它是指導著國家制度建立、法制形成和完善的基本依據。黨的政策隨著社會不同階段的變化而有所調整。新中國建立60多年來,黨的政策一直把工業化的發展放首要位置,因此,國家的制度和法制等公共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始終都是圍繞工業化的核心而設計的。雖說政策也確認了農業的基礎地位,但卻因缺少制度和法制的足夠支撐,使“三農”弱勢長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而今“三農”弱勢不改,工業化強勢難續已經成為了繞不開的問題。統籌城鄉一體化的政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也開始催生了城市化和新型城鎮化的新理念。根據歷史的經驗教訓判斷,統籌城鄉一體化的政策實現,必須依賴制度和法制的強有力支撐。2014年廢除了50年代所制定的區別城鄉對待人口的戶籍登記制度,為消除妨礙城鄉一體化的壁壘邁出了一大步,但是離農民真正融入市民社會還相差太遠。因此必須要進行從實現價值目標,到政策、制度、法制生態運行的頂層設計,形成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的社會條件。在公共管理和服務的生態體系中,既要有中央的宏觀大生態的建構,各地也要依據地方特色建構區域性的中觀生態,地方性的微觀生態,這樣才能真正解決把支持“三農”發展的理性能更好地“接地氣”的問題,才能為徹底解決好“三農”在城鄉統籌發展中“人·產·城”一攬子問題做好充分準備。
其次,要建構集科技、人文、信息和生產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集約發展的產業鏈和生態化模式,這是二元結構的傳統農業走出困境根本出路。造成傳統的二元結構農業弱勢的根本原因是小規模經營、分散經營、原始勞作等方式。這樣就容易造成了生產經營的高成本,產量和產品質量不穩定。高投入、低效益是農業產業內部一個解不開的死結。假若依靠無限的漲價來消除農業的低效益的問題卻是非常不現實的,因為農業提供的產品的價格高低恰恰決定了人力資本的成本水平,天價農產品一旦成為現實,國民經濟離崩潰就不遠了。而且國際大宗農產品(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的生產成本遠遠低于國內的成本水平,它必然成為對沖和抑制天價農產品的強有力的手段。小規模農業的根本癥結就在于多數人種少量的地的封閉式自循環。如今統籌城鄉發展為農業開放式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就實質問題而言,統籌城鄉發展就是從根本上解放農業勞動生產力,為他們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提供無限機會。在這一農民非農化的過程中,面臨著兩大基本問題或主題,一是將來由誰來種地的問題,二是農業持續增效的問題。前一個主題留在教育公平生態體系中討論。這里主要討論如何實現“農業持續增效”的主題。建設集科技、人文、信息和生產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發展的生態模式,形成多維度發展新型涉農產業生態鏈。要克服低效益的小規模農業經營弊端,要做好兩個基本方面的工作,一是規模經營,二是內涵式發展。在規模經營過程中,必須妥善解決規模經營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自主經營權之間的矛盾。因為農民所有的土地經營權具有長期的法定效益,不可能再通過集體化的運動收回農民的土地經營權。農民的土地經營權不能任意剝奪,這應該在規模經營的過程中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要做好兩點:第一,做好規模經營的功課。農業規模經營的大戶和農業企業化的龍頭企業就必須利用經濟的杠桿,創新規模經營模式,比如,運用土地經營權入股分紅、經營權轉承包等方式,從而實現規模經營,產生直接規模效應。第二,開拓對經營散戶的服務。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了一個關于農業適度規模的指導意見的文件,指出:“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涉農企業重點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引導工商資本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發展多種經營[6]。”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要善于聯合農業科研機構,制定種養業標準化生產模式,把住實現規模經營的農產品的質量關,實現間接的規模經營。在內涵式發展的過程中,要重點做好人文、信息等新元素加入到農業的增殖生態鏈中,打通農業生產、農產品與休閑、旅游、飲食服務聯合的關口,從而延伸和擴大農業的附加價值。
其三,要建構以職業教育為主體的教育公平生態體系和實現方式,引導農民在居民化的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文化科技素質。新型城鎮化的過程,同時也是解放農業勞動生產力的過程,關鍵是要把農村人口轉化為現實和將來的城市勞動生產力,而不是單純向居民身份的轉換,如果這個轉換過程沒有形成他們在城市就業的能力,而變為了純粹的消費者,那么他們就成了人口包袱。這樣的城鎮化顯然是失敗的。要防止這類情況出現,就必須加大職業教育的力度,開展多層次、多方式的職業教育。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教育是今天的事業,明天的希望[7]。”建構職業教育為主的教育體系是實現“人口包袱”向“人力資源”轉化的根本途徑。要分別對待兩類情況,第一類,是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青壯年勞動力,要由政府組織就業培訓、由用人企業進行崗位培訓。第二類,是在讀的青少年,則接受各類教育,使農村孩子能公平地站在人生的起路線上。要對“將來由誰來種地”的主題進行充分思考,作出長遠的安排--培育高文化科技素質的農民職業化隊伍。農業勞動的分流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了,當時啟動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把農民從土地捆綁中解放出來了,被解放的農民大多數選擇進入鄉鎮企業或城市里務工經商,目前農村家庭承包種地的大多是留守的老年男人和中老年婦女,由于他們的文化程度相當低,要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大幅度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和務農的效益,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嘗過進城務農和經商的甜頭的農民,也不愿意再回歸土地,特別是新生代農民更是這樣。新型城鎮化是農民非農化的過程,必然會使誰來種地的問題更加突出。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農業要實現高產優質高效,是通過高科技文化素質的農民的職業化來實現的。新型城鎮化帶來了農民終結,但不是終結農業,而是提純農業生產的中堅隊伍,促使農業大幅度增效。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業科研、科技與產業開發、生產的緊密結合,引導和扶持高度專業化的新型農民職業化隊伍建設,使他們能夠成為農業產業公司化中的職工。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中,高素質的農民職業化隊伍建設,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持續長久的基礎性工程。
[參 考 文 獻]
[1]世界銀行數據庫[EB/OL].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AG.LND.ARBL.PC
[2]中國人均占有量僅世界平均水平的28%[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2-02/13/content_24625293.htm
[3]2013年中國城鄉收入比3.03:1,為10年來最低[EB/OL]. http: // news. xinhuanet. com / fortune / 2014 - 01 / 20 / c_126030509.htm
[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4)
[5]以“四化兩型”引領湖南科學發展[N].湖南日報,2010-12-03(4)
[6]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N].人民日報,2015-03-17(2)
[7]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的意見[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