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燕
[摘 要] “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國職業教育由于起步晚,目前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工學結合”的過程中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影響著職業教育,政策和法律還在完善中,“校企生”三方利益目標不同,學校教學計劃周期與實際需要產生差異,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經費不足,企業支付學生的報酬少,學校和企業的溝通渠道不暢。為促進“校企生”三方合作應建立工學結合保障制度、工學結合溝通交流平臺,設立彈性學期制,加強對學生權益的保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助推我國工學結合教育順利進行。
[關鍵詞] 工學結合;三方利益;影響因素;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識碼] B
一、研究綜述
“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國外的職業教育實踐已充分證實了這一點。我國職業教育由于起步晚、發展快,還存在辦學體制、運行機制尚未健全、專業建設能力薄弱、辦學缺乏特色等問題,這些問題使我國職業教育中的工學結合運行面臨緊密、深入、可持續的障礙。國內眾多文獻也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相應分析,如:周耕夫(2006)認為,企業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責任沒有得到強化,這是工學結合中職業院校“單頭熱”的主要原因;羅小秋(2007)主張:工學結合中,學校的責任應是承擔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教育,企業的責任應是進行生產實踐培訓、企業文化教育、崗位專業技能培養;王愛國(2010)認為,工學結合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學校教學為核心,在全面衡量市場、企業、學校條件等實際因素后開展;徐劍波(2012)主張構建企業全方位參與的工學結合質量保障機制。
從國內的現有研究成果看,從學校與企業角度研究工學結合的較多,而對學生這一重要主體的利益與行為的研究則較少。而從目前職業院校工學結合教育執行的現實情況來看,學生多是工學結合教育中被動接受的一方,不僅被動接受學校安排,缺乏基于興趣愛好的主動參與,實際工學結合中還往往難以接觸到技術含量高的技能崗位,因此常常會出現學校和企業感興趣的合作,學生卻毫無興趣。自然的結果是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實習,往往僅流于形式,不能發揮工學結合在職業教育中應有的積極作用。因此,良好的工學結合教育必須同時考慮到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利益,尋找能夠滿足三方利益需求的結合點,只有這樣,工學結合教育才能落到實處。
二、“校企生”三方利益的影響因素
1.外部環境因素
經濟、政策與法律、社會等外部環境直接影響工學結合是否能夠順暢進行。(1)經濟環境。工學結合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資源支持,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增長速度、增長方式會影響人才需求數量與結構,影響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是影響工學結合的重要因素。(2)政策和法律環境。工學結合政策是工學結合實施的綱領性文件,可以推動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轉變和內涵建設,促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法律可以明確相關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為工學結合提供強有力的保證。(3)社會環境。當前,影響學生職業選擇的社會因素主要有薪酬待遇、工作環境、職業社會認可度和發展機會等。因此,社會對學校、企業的認可度和向往度,是學生選擇學校和企業的關鍵因素之一。
2.“校企生”三方利益目標因素
對于學校來講,開展工學結合,希望能從與企業的合作中,提煉出適應企業需求的學習目標及課程模塊,制定系統的、科學的教學計劃,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引導學生正確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職業能力。對于學生來講,參與工學結合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夠了解企業的先進生產技術,參與技術含量較高的核心生產環節,提高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學生還希望企業能就核心技術等方面進行系統培訓,從而提升自己的職業價值。然而,企業參與工學結合的目的,顯然與學校、學生的目標存在很大差異。企業開展工學結合,主要是希望通過工學結合,挑選優秀畢業生,為企業儲備優秀人力資源,同時通過工學結合培養學生對企業的認同度;此外,工學結合還可以解決企業短期內出現的用工荒問題。
正是因為校、企、生三方對工學結合的期望與利益目標不同,使得當前的工學結合存在諸多矛盾。比如,因人力與生產成本的限制,加上擔心學生操作失誤會帶來損失,企業在接收學生后,一般只對學生進行側重于勞動紀律、勞動意識的簡單培訓,然后安排在勞動密集型崗位,或作為備選安插至任何急缺人手的崗位。這顯然與學生希望通過接受高質量培訓,參與技術含量高的工作崗位來提高自身水平的利益目標相背離,學生自然就失去了對工學結合的參與熱情與興趣。
3.“校企”組織運行方式差異化因素
就組織運行方式而言,學校是按照教學周期有計劃的運行,教學任務是事先規定好的,教學運行具有計劃性、周期性和穩定性。而企業的組織運行則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當市場平穩時,工學結合運行會相對穩定,一旦市場急劇波動,企業運行方式就會產生很大調整,工學結合方面的合作也會隨之發生巨變。比如,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促使國內經濟發展方式發生巨大轉向,市場需求的不足迫使企業不斷進行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產業結構比例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直接導致了對人才數量和技能要求的變化。不僅如此,企業由于業務量大量縮水,開工不足,員工放長假,學生崗位也隨之消失。而經濟一旦復蘇,市場需求變得旺盛,企業則需要臨時增加許多生產任務,需要把不同領域的人才、技術、設備等資源,迅速地集中成一個以任務為導向的團體,運用增加勞動力、勞動強度或延長勞動時間等各種可能的方式共同完成某項任務,學生崗位亦會隨之大量增加。
可見,企業對工學結合的需求,多是根據生產實際需要產生,需求往往具有隨機性、階段性,這顯然與學校希望根據教學計劃周期開展工學結合的目標是不一致的,校企組織運行方式的差異阻礙了工學結合的運行。endprint
4.人才培養質量因素
目前,國內許多地區已從中低端技術產業進入到中高端技術產業、高端技術產業的路徑演化之中。新常態下,中國產業發展面臨著進一步轉型升級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創新驅動型人才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能否滿足企業對轉型升級與創新驅動的需求,已成為企業是否與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先決條件。然而,目前國內高職院校的教育方式仍多以傳統理論知識的講授為主,缺乏對學生高端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如此,高職院校對學生在企業文化紀律、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明顯不夠,導致學生在工學結合中角色轉變慢,合作意識、紀律性較差,不能很快適應企業文化。因此,從人力資源供應質量角度來看,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5.經費與報酬在“校企生”間的分配因素
工學結合實踐中另一無法避免的因素,是經費與報酬因素。工學結合中,學生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企業支付學生相關報酬。因學生在工學結合期間只是短期的實習生,企業給予學生的實習報酬勢必比正式員工少。報酬過少,學生會對工學結合產生嚴重的抵觸和反感情緒,且這種情緒會在學生群體中迅速蔓延和傳播,使學校和企業卷入到剝削學生廉價勞動力的嫌疑之中,對學校和企業會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除了支付學生報酬外,不少工學結合企業還會以經費援助、捐贈等形式支持高職院校發展,尤其是“訂單班”這種培養模式,企業為培養符合自身要求的人才,常常會拿出部分經費支持訂單班的人才培養。這就涉及到經費與報酬的多少以及其在“校企生”間的分配問題。因此,工學結合洽談時,學校與企業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利益,處理好經費與報酬在“校企生”間的分配問題,將工學結合工作落到實處。
6.“校企生”三方的溝通交流因素
工學結合要取得好的效果,除了“校企生”三方要有合作的意愿和需求外,良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溝通與管理極為重要。工學結合前,三方要就學生的實習意向、實習崗位、實習方式進行充分的協商;工學結合中,三方需要經常溝通,了解工學結合的進展狀況,對出現的問題需及時解決;工學結合結束后,三方需要進行及時總結和完善。
但在實際操作中,工學結合的溝通交流存在以下實際困難:(1)企業和學校的溝通要依靠經辦人員的協調,但目前學校和企業的機構設置中,因工學結合具有階段性、短期性特征,出于成本考慮,學校和企業往往不會設置專門的工學結合機構,多采取由其他人員兼職經辦的處理方法。而經辦人員因還有本職工作,加上一個專業可能同時和多個企業開展合作,使得學校和企業的溝通很難保持時時通暢。(2)企業和學生在工學結合前的了解,目前多是通過企業宣講會、招聘會的方式進行。這種短暫的溝通方式,使企業和學生對對方的了解都很有限,結果就會經常出現企業沒有選到合適的學生,學生也沒有選到心儀的企業的情況。(3)因缺乏專門的經辦機構,當學生有問題的時候,往往不能及時得到企業和學校的指導。這些問題最終會導致工學結合溝通渠道不暢,工業結合質量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
三、促進“校企生”三方合作的對策
1.建立工學結合保障制度
工學結合若要長期開展下去,必須建立各種保障制度。其中較為重要的是經費保障制度和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制度的建立要充分考慮并滿足學校、企業、學生三者的需求,做到讓企業得到需要的人才,讓學生接受優質的教育,讓學校擁有良好的育人和實習基地。
其中,經費保障制度可以(1)制定科學的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與投入保障機制;(2)由學校、企業、政府、社會共同出資,成立工學結合專項基金,基金主要用于開展工學結合活動和建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基地;(3)由政府制定針對工學結合合作企業的利益補償機制,從政府采購、項目扶持、職工培訓、稅收減免優惠等方面來補償企業,保障企業合法權益。
政策保障制度可以(1)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為工學結合注入活力;(2)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擴大其社會影響力;(3)支持、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工學結合;(4)由政府牽頭,學校、企業、學生、協會等各方充分參與,制定關于工學結合的相關規定,明確校、企、生三方的權利和義務,綜合運用激勵、約束、保障等手段,將工學結合納入國家法律保障體系之內,使工學結合的合作過程更加順暢。
2.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雖然工學結合中,“校企生”三方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但是三方也有共同的結合點———人才。學校開展工學結合教育,是為了培養人才。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要由人來完成,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高更需要高素質人才的參與。學生接受工學結合教育,也是為了實現自己作為高等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價值。在工學結合運行中,當人才職業素質更加成熟,不僅能為企業創造利潤,而且能為企業創造顧客、創造市場時,工學結合將極大地激發校、企、生三方的合作動力,建立牢不可破的基礎。
(1)職業院校應改進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課程體系,加強職業道德教育。開設如企業文化與禮儀、交流與溝通、計算機應用、專業英語、函電寫作等課程,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執行力及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工學結合中的崗位適應能力,以更快的速度適應企業生產,達到工學結合的最佳效果。
(2)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應突出“實踐”性特征。建立一個既開放、高效、靈敏反映企業需求,又基于工作過程的教育體系,創設近似工作環境的教學情境,在仿真環境中完成人才的大部分訓練。這種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育方式,能使學生迅速適應企業制度文化,成為最忠誠于企業的人力資源。
(3)制定完善科學的工學結合學生評價機制。評價機制應涵蓋包括學生的通用能力和專業能力的評價體系。考核要包含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職業道德等多種考核指標。具體可以根據學生技能證書獲取情況、項目合作打分情況、老師同學評價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定。endprint
3.加強對學生權益的保護
由于學生身份關系和年齡關系,其勞動環境和強度應受特定保護。為此,學校和企業應做好相關工作,保障學生的權益。(1)學校、企業及相關社會部門要按照我國《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對參加工學結合學生的年齡、勞動場所和環境等進行審核與檢查;(2)學校要與企業簽訂符合法律規定的合作協議,并為學生辦理相關保險,確保學生每天與每周的工作時間;(3)學校與企業要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向學生灌輸安全與自我保護理念,教會學生如何使用相關防護設施等。
4.設立彈性學期制
彈性學期制能夠迎合企業生產經營的“關鍵期”。企業的生存、發展客觀上要求企業能夠對市場信息做出快速反應。當市場需求量大增時,企業就會迎來生產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企業往往可以提供更多的學生崗位、滿足更多的學生需求。然而學校有條不紊的學期運行方式,往往無法滿足企業在“關鍵期”突然出現的對人力資源的大量需求。因此,學校要主動適應,創新教學管理體系,建立既具有可操作性,又符合教學規律的彈性學期制,以彈性學期制將企業、學校和學生有機結合起來,縮小工、學運行中的“時間差”。例如:學校可以改集中時間學習為分散時間學習;改傳統的一年二個學期設置為一年三個學期設置等,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彈性學期制方式。
5.建立工學結合溝通交流平臺
為使學校、企業、學生之間的溝通更加通暢,可以通過建設工學結合交流平臺的方式來解決制約工學結合的溝通交流問題,但平臺需實現以下功能:
(1)對企業
要實現的功能包括:第一,能夠了解工學結合的流程和相關信息;第二,能申請開展工學結合合作,發布招聘等相關信息,能上傳宣講視頻、實習計劃、兼職教師等信息;第三,能夠查看、篩選學生簡歷,確認學生報名信息;第四,能夠和學生、學校進行交流。
(2)對學校
要實現的功能包括:第一,能夠預覽并審核企業的合作申請;第二、能夠收集工學結合所需企業和兼職教師的相關信息和資料;第三,能夠和企業、學生開展交流。
(3)對學生
要實現的功能包括:第一、能夠查看合作企業的相關情況,了解合作項目及崗位等有關信息;第二,能夠向意向企業投遞簡歷報名和接受篩選;第三,有問題可以及時和企業、學校進行溝通;第四,能夠知道自己被錄取等信息;第五,能夠下載工學結合相關資料。
總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升級期后,對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工學結合教育也進入了以質量和特色求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工學結合教育要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必須由學校、企業、學生及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并使學校、企業、學生都能在工學結合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并且都能從中得到利益,體現“多贏”,這也是我國工學結合教育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1]朱建軍.對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市場因素”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33):92-94
[2]宋黎菁.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實踐中利益博弈的淺析[J].科技視界,2012(43):12
[3]李淑芳.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校企合作交流平臺建設[J].時代教育,2013(1)
[4]任建紅.企業管理視角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職教通訊,2011(10):61-63
[5]任雪浩,李長愛,吳遠志.職業教育工學結合類型及其利益協調問題的研究[J].職教論語,2010(19):78-80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