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揚眉 俞玥穎 泮巧楠
[摘 要] 公益創業指在社會使命激發下,個人或社會組織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利益的創業活動,個體具有的社會歸屬感及自我效能感較高。公益創業與商業創業的創業目的、創業機會、創業者的特質不同。在美國的公益創業教育中,課堂教學注重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實踐教學時老師會發起公益創業項目、危機應對項目,學生也會自發公益創業項目,與非政府組織合作。中國高校公益創業教育應將傳統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通過實踐掌握經驗并以校園文化為載體進行社會說服。
[關鍵詞] 美國;公益創業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 G53/57/712 [文獻標識碼] B
公益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也被稱為“社會創業”,指在社會使命激發下,個人或社會組織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利益的創業活動(Gregory,1998),具有社會性、創新性和市場導向性特征。在世界知名商學院中,培養公益創業者和社會創新者已經越來越成為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戰略。除了教授相關內容,戰略和理論外,公益創業和創新教育能為公益創業者和革新者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并讓學生看到自己作為社會創新者所發揮的效能。作為創業教育中的一個特殊領域,公益創業教育也越來越受到中國教育界的關注,但真正開展系統化教學的高校則少之又少,僅有極個別高校,如湖南大學、北京大學將公益創業納入高校創業教育體系中,而多數高校尚未將公益創業人才的培養的引導提上日程。
一、公益創業和商業創業的區別
(一)創業目的不同
對于一個公益創業者來說,創業目的直接影響創業者如何認知和評估機會。公益創業者的創業目的是解決社會問題,實現社會價值,創造利潤是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已,而不是目的本身。與商業創業者相比,創造多少社會價值是衡量一個公益創業者成功的主要標準[1]。而對于商業創業者而言,贏利是目的,否則會被市場所淘汰。例如,公益創業者雇傭弱勢群體或者銷售與創業目的相關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是說,像商業創業一樣捐贈,做慈善等執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行為。公益創業的利潤不是分配給股東,而是被再投入公益創業目的中。在商業創業當中,社會財富是經濟財富的副產品。
(二)創業機會的不同
公益創業機會和商業創業機會從理論上來講并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在實踐方面來說,兩者存在著差異。市場失靈為商業創業和公益創業提供不同的創業機會,商業創業注重當下社會的新需要,而公益創業常常通過創新方法聚焦有效的社會服務。在商業創業中,需要的是總市場規模足夠大或者能夠不斷增加產業結構。而在公益創業中,社會需要比市場規模重要的多。因此,公益創業的機會相對于商業創業更廣,公益創業的資源不僅可以自己創造還可以通過社會捐贈方式獲得。
(三)創業者的特質不同
公益創業者首先應具有創業者共同的特性即創新力強、風險承受力強、資源整合能力強等等,除此之外,公益創業者比商業創業者更應具有仁慈與善良心、愛心與熱心以及更為重要的無私奉獻社會的良好品德和改造社會的強烈意愿和事業心。
二、社會認同和自我效能
在公益創業和創新過程中,教育是一種催化劑,可以引導和提高學生改變世界的意愿,幫助他們認同社會企業家群體和堅定他們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信念。本文借鑒社會認同理論[2]和自我效能理論[3]來為公益創業和創新教育提供一個理論上的合理解釋。
(一)社會認同理論
根據社會認同理論,人們的社會歸屬感來源于一定社會范疇中的社會身份(例如,組織,民族,宗教,運動隊等)。社會范疇通過界定種類的特征來影響對自我和行為的界定,形成自我定義。自我分類理論[4]拓展了人們形成社會身份的過程,解釋了個體如何逐步淡化自我概念,把自己的身份同化到一個“圈內人”的標準。一個人的社會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種共同的命運,共同承擔未來的成功和失敗[5]。因此,用一種認同的方法進行公益創業和創新教育,促進了公益創業群體作為社會范疇而存在,通過界定公益創業群體,培養學生發展成為公益創業者的愿景。
(二)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理論認為“人們對自身能力的信心可以調動積極性,認知資源,追溯行為的成因以獲得對生活中事件的掌控”[6]。個體具有較高的公益創業自我效能感,即個人有能力并且具有積極促進社會變化的信念更有可能參與,堅持和執行為創造社會價值做出的各種努力。因此,著眼于發展自我效能感,特別是在公益創業領域,是培養社會企業家的一個重要戰略。伍德和班杜拉(1989)[7]提出了三種途徑,我們認為這三種途徑體現了自我效能對公益創業教育的影響:(1)掌握經驗,即在過去的表現中獲得的個人成功;(2)建模,即通過觀察他人進行替代性學習;(3)社會說服,即現實的鼓勵。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技術和方法,除了幫助學生識別公益創業者,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發展公益創業自我效能。因此,學生們將更有可能真正表現出公益創業者的行為。
三、美國公益創業教育的教學策略
在美國的公益創業教育中,教育者專注于“界定社會范疇”、“識別典型的成員和特點”、“鼓勵積極參與”這三個主要步驟以幫助學生發展公益創業者的身份,同樣,“替代性學習”,“社會勸說”,“掌握經驗”這三種途徑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公益創業自我效能。以下將從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方面展開討論:
(一)課堂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法,如閱讀、討論、案例和講座也可以有效地被用于公益創業教育中。閱讀和講座非常適合用來打基礎,讓他們了解怎么樣的人是公益創業者?他們都為社會貢獻了什么?幫助學生認同公益創業。閱讀、討論和講座可以幫助學生模擬公益創業者的有效戰略和工具發展其他公益項目,提升自我效能感。此外,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手段,通過研究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公益創業者的情境案例來幫助學生更加客觀地看待公益創業。endprint
美國高校公益創業課程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社會問題,經濟模式,貧困抗爭策略和其他理論方法。首先,采用的課程材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了解本地和全球社會所面臨的挑戰,幫助學生識別他們能夠并且愿意做出積極貢獻的地方。第二,各種經濟模型被引入公益創業的課程教學中,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等,為學生看待社會問題提供更加廣闊的視角。第三,對各種扶貧戰略的利弊進行討論,包括小額信貸,微型特許經營,外援和社會企業的創建。最后,引入各種各樣的其他的理論方法和工具,如行動研究,正向偏差,欣賞式探詢等。
課后作業也能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公益創業群體,如閱讀知名公益創業者的故事,對公益創業者進行采訪,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是什么讓這些人成為公益創業者?他們喜歡什么?他們是如何成為變革的推動者?是什么使他們成功?
(二)實踐教學
除了課堂教學,美國公益創業教育最常規的途徑還是鼓勵老師將群體公益創業項目納入到他們的教學中去。團隊創業項目給了學生積極參與公益創業的機會并獲得相關經驗,有助于鞏固他們的社會認同和自我效能。美國高校的學生可以以多種方式參與公益創業項目,包括:
1.危機應對項目
如為一次自然災害提供援助,學生通過發展和使用他們的技能掌握了經驗,并見證了他們的努力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學生學會進行研究,找出社會需求,開發潛在的解決方案。他們積極動員并獲取資源(例如,志愿者,金錢,實物捐贈),積累經驗。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努力對社會的影響,所以學生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更大的信心(即,自我效能感)。
2.由老師發起的公益創業項目
老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他們發起的公益創業項目,像社會企業家一樣分析貧困地區社會發展的需求并提供好的解決方案。當學生們參與微型企業的培訓和小額信貸計劃時,他們近距離地了解公益創業群體。同樣,通過對社會企業家和非政府組織管理人員進行訪談,學生能夠學習經驗,并模仿提出策略。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努力開始奏效,他們的公益創業的自我效能感同樣會增加。
3.學生自發的公益創業項目
學生自發創立一個社會企業,在創業過程中,學生像社會企業家一樣積極調查當地小部分人群的需求,定義特殊的需求,并提出解決方案(比如商業培訓,引導,和提供貸款)。當他們參與實施方案時,他們開始將自己視為社會企業家:如制作培訓素材,實施培訓課程,招募志愿者。從掌握經驗的角度來看,公益創業項目幫助學生發展了更強的自我效能感。
4.與非政府組織或現有的社會企業合作的項目
通過跟這些機構共事,與它們的創建者和董事會見面,給了學生間接地從他人那里學習公益創業者經驗的機會。與此同時,學生作為公益創業者積極參與,幫助機構用新的方式整合資源以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同時通過參與掌握了經驗。
四、對中國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的啟示
美國公益創業教育為中國高校的公益創業教育提供了啟示,具體歸納如下:
(一)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替代性學習
在公益創業教育的課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也不可或缺,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積累起對公益創業者的認知,為實踐教學打下基礎。所以中國高校公益創業也不可摒棄了這些在商科教育中被廣泛使用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使用任何與公益創業相關的素材,并決定采用什么方法來培養學生成為公益創業者。
(二)通過實踐公益創業項目掌握經驗
如果說替代性學習為公益創業教育打下了基礎,那么學生身體力行地進行公益創業項目的實踐則提供的了寶貴的經驗積累。研究證明,個體在挑戰任務時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經歷中所形成的的自我效能感與其他形式影響模式相比,能夠產生更加強、更普遍性的效能信念[7]。團隊實踐項目給了學生積極參與公益創業的機會并獲得經驗,有助于鞏固他們的社會認同和自我效能。如前所述的團隊公益創業項目讓學生作為公益創業范疇中的一份子,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活動,并有效實踐技能。
(三)以校園文化為載體進行社會說服
公益創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也受到外界環境、言語鼓勵和行為認可等因素的影響。公益創業者從外部環境中獲得支持相當于得到正向反饋,這種正向反饋能使創業者堅定信心。所以,良好的公益創業環境將有利于創業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對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強校園主流媒體對公益創業的宣傳工作,介紹和普及公益創業理念,宣傳公益創業典型、公益創業政策;舉辦公益創業大賽、公益創業講座;培養公益創業團隊,提供良好的公益創業環境,包括資金支持、社會網絡的引入和追蹤報道,營造濃厚的公益創業氛圍。
[參 考 文 獻]
[1]Zhao, H., Seibert, S. E., & Hills, G. E. (2005).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0: 1265-1272
[2]Hogg, M. A., & Terry, D. J. (2000). Social identity and self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contex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 121-140
[3]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4]Tajfel, H., & Turner, J. C. (1979).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In Austin and Worchel, (Eds.) [J].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33-47. Monterey, CA: Brooks/Cole
[5]Brower, H. H. (201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service learning: A pedagogical framework and case example in a third world contex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10: 58-76
[6]Wilson, F., Kickul, J., & Marlino, D. (2013). Gender,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entrepreneurial career intentions: Implications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1: 387-406
[7]Wood, R. E., & Bandura, A. (198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in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 361-384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