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摘 要] 管理活動本身是管理的主客體辯證關系的統一。《淮南子》中關于君臣的論述,十分詳盡地描述了管理主客體的辯證關系。即管理主體決定客體,客體服從和反作用于管理主體,違背了這種關系必然帶來管理上的混亂。乘勢、執術即管理主體憑借著上位的權勢或掌握的對己有利的管理形勢,去統帥駕御管理客體且管理方法得當,君臣異道的上下級分工原則即管理主體在具體管理活動中,應了解全局后再下結論。這三種管理方式是維持正常管理主客體關系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 淮南子;管理主客體;關系的定位
[中圖分類號] D230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Management activity itself is the unity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s and objects in the management. In Huai Nan Zi, the discussion about a ruler and his ministers i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In other words, subjects of the management decides the objects; the objects obey and react on the subjects of the management. Violation of this rule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management chaos. "Chengshi" and "Zhishu" are terms used when management subjects, relying on the superior power or a good management situation, command or harness the managed objects and the management method is proper. "Junchenyidao" tells the principle of division of labor for superiors and subordinates. A superior should underst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before getting a conclusion. These three management methods a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maint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n normal management.
Key words: Huai Nan Zi, subjects and objects of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positioning
《淮南子》,主要繼承了老莊思想以及戰國時期興起的黃老道家思想,是公認的代表我國西漢初年的黃老道家思想整體水平的集大成者。它是漢武初年由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以黃老道家思想為本,兼融諸子百家思想,目的是向當時的統治者漢武帝敬獻的治國之策。因此,《淮南子》里包含了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而其中《淮南子》關于君臣的論述,十分詳盡地描述了管理主客體或管理上下級的辯證關系,對我們今天的管理活動仍然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君制臣,臣事君”:管理主客體關系的定位
(一)“君制臣,臣事君”的管理主客體關系內涵
關于管理的主客體關系,《淮南子》告訴我們:
“君,根本也;臣,枝葉也。根本不美,枝葉茂者,未之聞也。”這是對君臣關系的明確定位,但是還太籠統,不夠深入。
《淮南子》進一步繼續指出:
“夫人主之聽治也,虛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輻湊并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者,則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國之道明矣”。這里,《淮南子》告訴我們,“君制臣,臣事君”既然可以說成是治國之道。那么,這也就從根本上對管理主客體關系進行定位。這就是“君制臣,臣事君”,即管理主體決定客體,客體服從和反作用于管理主體。
(二)違反“君制臣,臣事君”定位的后果
如果違反了“君制臣,臣事君”定位,其后果,《淮南子》告訴我們:
“君人者釋所守而與臣下爭,則有司以無為持位,守職者以從君取容。是以人臣藏智而弗用,反以事轉任其上矣。夫富貴者之于勞也,達事者之于察也,驕恣者之于恭也,勢不及君;君人者不任能而好自為之,則智日困而自負其責也”君臣如果不能夠正確地堅守自己的本分,即堅守“君制臣,臣事君”的本分,則會顛倒主客體的位置,即君不象君,臣不象臣,上下級關系顛倒,造成管理主客體在此特殊條件下的混亂無序。《淮南子》在這里就明確警告了如果不遵循“君制臣,臣事君”的管理主客體關系定位,會帶來嚴重的管理混亂的后果。
二、乘勢執術:維持管理主客體關系的必要條件
(一)乘勢對于維持正常管理主客體關系中的作用
關于如何維持正常管理主客體關系,《淮南子》告訴我們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乘勢。勢,主要指權勢或天地人等條件形成的管理形勢。乘勢,就是管理主體要掌握權勢或者有利的管理形勢。《主術訓》里對此有多處描述。
“權勢者,人主之車輿;爵祿者,人臣之轡銜也。是故人主處權勢之要,而持爵祿之柄,審緩急之度,而適取予之節。是以天下盡力而不倦。夫臣主之相與也,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親也,而竭力殊死,不辭其軀者,何也?勢有使之然也”。在這里,《淮南子》說明了管理的主體即“人主”只要掌握了權勢,可以使下屬接受管理且竭盡全力努力完成自己作為下屬的本分,“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親也,而竭力殊死,不辭其軀者”。endprint
“由此觀之,權勢之柄,其以移風易俗矣”。這里說明了權勢可以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當然也能夠更好管理下屬。
“攝權勢之柄,其于化民易矣”。這里說明了掌握權勢可以很好地教化萬民,當然也能夠更好管理下屬。
“怯服勇而愚制智,其所托勢者勝也”描述了只要掌握權勢,怯懦者可以管理好勇敢者,愚昧之人可以統治有智慧之人。
“是故得勢之利者,所持甚小,其存甚大;所守甚約,所制甚廣。是故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五寸之鍵,制開闔之門。豈其材之巨小足哉?所居要也”。誰獲得重要位置、有利形勢就顯得很重要,這樣他盡管掌握持有的很小,但所能勝任的卻很大;他盡管掌握守持的很小,但所能掌握的卻很廣。因此,十圍粗的木柱,卻能支撐千鈞重的房屋的重量;五寸長的插銷,卻能控制大門的開關。這難道是木柱和插銷的粗細長短足以勝任房屋重量和大門開關?不是的,而是因為它們處的位置(這里指管理形勢)太重要關鍵了。《淮南子》在這里充分說明了管理主體掌握有利的管理形勢對于維持管理主客體正常關系,從而導致管理成功的重要性。
綜上,管理主體即君主,憑借其掌握的上位的權勢或者掌握的對己有利的管理形勢,去統帥駕御管理客體即群臣、百姓,這是維持管理主客體正常關系,從而發揮管理客體即群臣、百姓的才能,取得甚至移風易俗、天下大治的成功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乘勢是維持正常管理主客體關系一個必要條件。
(二)執術對于維持管理主客體關系中的重要作用
關于如何維持正常管理主客體關系,《淮南子》告訴我們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執術。此處的術,主要指正確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執術,就是管理主體掌握正確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圣主之治也,其猶造父之御。齊輯之于轡銜之際,而急緩之于唇吻之和;正度于胸臆之中,而執節于掌握之間;內得于心中,外合于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取道致遠,而氣力有余。誠得其術也”圣明君主治理天下,就好像造父駕御馬車,善于控制韁繩、調節轡頭、平和的吆喝,使得馬兒能領會他的意思,馬車的進退、轉彎都能符合規矩,取道上路多遠都能到達,可人馬不會感到精疲力竭,這都應當歸功于其神奇的駕御之術。
《淮南子》詳細描述了成功的管理主體即“圣主”,其管理成功的關鍵在于他掌握了正確的管理下屬或管理客體的方式和方法。
又“是故輿馬不調,王良不足以取道;君臣不和,唐、虞不能以為治。執術而御之,則管、晏之智盡矣;明分以示之,則庶、喬之奸止矣”。《淮南子》在這里描述了,管理主體掌握正確的管理方法與否,分別會給自己帶來管理的成功與失敗。這也強調了掌握正確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對于維持管理主客體正常關系,從而取得管理成功的重要性。
另“是故有術則制人,無術則制于人。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則制于螻蟻,離其居也;猿失木,而禽于狐貍,非其處也。”
在這里,《淮南子》用魚離開水,猿猴離開樹林作類比,特別強調了管理主體即君主要取得管理的成功,必須掌握正確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綜上,管理主體要取得管理成功的關鍵是掌握正確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即掌握管理屬下的合適方法。因此,《淮南子》在這里也就明確告訴我們:執術是維持正常管理主客體關系的另一個必要條件。
三、君臣異道的上下級分工原則
“故古之為車也,漆者不畫,鑿者不斫,工無二伎,士不兼官,各守其職,不得相奸,人得其宜,物得其安。……上操約省之分,下效易為之功,是以君臣彌久而不相厭”。古時候造車子,漆工不管畫圖、雕匠不管砍削,各類工匠只擅長一種技能,就像士人不兼官職一樣,這樣各守其職,反而相安無事、互不侵犯、各盡其職;這樣人得其宜,物得其安。在上的君主持守簡約,下在的官吏就容易做好本職事情,這樣君臣雖然長處一起,但不會產生厭倦之感。
首先,《淮南子》指出,上下級都應該專注于各自的本職而不越界的專業化管理方法。
《淮南子》提出,“主道員者,運轉而無端,化育如神,虛無因循,常后而不先也;臣道員者,運轉而無方,論是而處當,為事先倡,守職分明,以立成功也。是故君臣異道則治,同道則亂。各得其宜,處其當,則上下有以相使也”。
在這里,《淮南子》闡釋了“君臣異道”,即“君無為而臣有為”,是實現無為而治的根本之道。具體來說,管理主體(這里指君主)的主要職責和本分是把握管理活動的大方向、管理問題的關鍵所在,及管理的戰略指導方針,掌握最終決策權。因而其管理不宜過細,讓屬下有自己發揮才能的余地和空間,形象來說,就是做到大事不糊涂,善于象“天圓”一樣靈活變通,以不變應萬變,以虛應實。而管理客體或者是管理者的下屬的主要職責和本分負責辦理具體事務,這就要求他象“地方”一樣辦事必須有原則性,方正剛直,兢兢業業,言行得體,謹小慎微。這樣的結果就是,君臣(管理主客體或管理的上下級)才能夠各司其職,各行其道,配合默契,彼此事簡易而不生厭惡。
還要指出,這里的“常后而不先”,它與老子所言“后其身而身先”大意是一致的,即在具體管理活動中,上級管理者對于具體事務不能夠過早、草率、武斷地下結論,應當等屬下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把事務的來龍去脈清楚展示出來后再下結論。
四、小結
綜上所述,本部分主要探析了《淮南子》中管理主客體的正常關系及其必要條件。這就是“君制臣,臣事君”的正常管理主客體關系,即管理主體決定客體,客體服從和反作用于管理主體。探析維持這種管理主客體正常關系的兩個必要條件。
第一,乘勢,就是管理主體要掌握權勢或者有利的管理形勢。這是管理主體能夠維持管理主客體正常關系,從而取得管理成功的必要條件,即乘勢是維持正常管理主客體關系一個必要條件。
第二,執術,就是管理主體掌握正確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這是管理主體能夠維持管理主客體正常關系,從而取得管理成功的另外一個必要條件,即執術是維持正常管理主客體關系的另一個必要條件。
第三,君臣異道的上下級分工原則,管理的上級(這里指君主)的主要職責和本分是把握管理活動的大方向、管理問題的關鍵所在,管理客體或者是管理者的下級的主要職責和本分負責辦理具體事務。
[參 考 文 獻]
[1]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主術訓[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284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