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
[摘 要] 隨著我國會計制度的日趨完善,與國際會計趨同,盈余管理的相關問題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盈余管理的誘因是由于兩權分離制度下不可避免有利益沖突,因而委托人常常采取簽訂契約的方式來激勵代理人,高管如果想達到薪酬契約設定的目標,最優選擇將是通過提高經營管理效率改善公司業績,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但是盈余管理可以直接提高業績,來彌補顯形激勵的不足。上市公司可以設計更為合理的與高管業績掛鉤的薪酬管理體系,在約束高管行為的同時保障股東權益不受侵害,企業取得長期平穩的發展。
[關鍵詞] 高管薪酬;應計盈余管理;誘因;影響
[中圖分類號] F2710 [文獻標識碼] B
一、盈余管理含義及方式
對于盈余管理的定義有很多,實際上盈余管理是是管理層運用會計選擇或安排交易對財務報表進行粉飾,從而來改變財務報告以誤導企業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業績的理解,或者影響以會計盈利為基礎的契約結果。
盈余管理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應計盈余管理,一種是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應計盈余管理方式主要在一般會計原則的范圍內進行調節,通過選擇特定的會計方法或者將某筆交易的盈余向特定方向做出有偏的會計估計以此來達到操控盈余的目的運用,因它不牽涉真實的交易活動,所以該種方法并不會對公司的現金流產生直接影響。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方式則是通過改變真實交易活動來達到操控盈余的目的,因它牽涉到真實經濟活動的變化,所以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則會對公司當前和未來的現金流產生直接的影響,且影響十分重大。
二、盈余管理誘因——高管薪酬激勵機制
盈余管理的誘因首先是由于兩權分離制度下不可避免有利益沖突,因而委托人常常采取簽訂契約的方式來激勵代理人,高管如果想達到薪酬契約設定的目標,最優選擇將是通過提高經營管理效率改善公司業績,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但是盈余管理可以直接提高業績,來彌補顯形激勵的不足。有時會出現高管對于現有激勵政策不滿的情況,當高管的貨幣薪酬與其付出的努力不對稱時,遠低于預期收入,為了達到以會計利潤為衡量標準的貨幣薪酬契約的管理目標,[1]從而會引發盈余管理行為。同時又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管理者作為理性經濟人,如果想得到更高的薪酬,實現薪酬契約規定的業績目標,就會利用自己對掌握企業重要信息方面的優勢操縱各項會計指標以影響應計利潤進而對高管薪酬契約的影響發生顯著改變。肖淑芳等對我國2006年至2012年6月公告的290個股權激勵計劃研究后發現,我國股權激勵計劃缺乏應有的激勵性,經理人通過真實盈余管理活動操控盈余以利于個人行權,股權激勵是引發盈余管理行為的直接動因,激勵強度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2]
綜上,管理者基于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會盡可能采取某種手段以實現自己的高額報酬,甚至可能會不惜損害企業的價值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從而產生了盈余管理的動機。王明琳等提出,上市公司高管一方面可能為了達成股權激勵計劃中規定的各項指標會通過盈余管理方式來獲得股權激勵。[3]畢曉方等也指出股權薪酬契約的行權同樣需要滿足契約要求,高管可能會出于股權激勵誘發自利性薪酬和抬高短期股價等動機操縱公司盈余信息,進行真實盈余管理活動。[4]由于高管們的出發角度不同,要求不同,企業環境不同等多方面問題,在進行盈余管理時根據自身不同的需求對盈余管理方式進行選擇。
三、高管薪酬對盈余管理方式選擇的影響
國內學著的研究文獻多集中于應計盈余管理領域,周暉(2010)等從盈余管理對高管薪酬及其薪酬業績敏感性的影響兩方面,研究高管薪酬激勵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結果表明在調高操控性應計利潤情況下,盈余管理程度分別與管理者的年度報酬水平和股權激勵呈正相關關系。[5]李彬等(2009)發現隨著會計準則、企業內控體系和外部審計機制的不斷完善,應計項目的調整空間已越來越小。[6]但是近幾年,隨著國內審計領域審計能力增強,應計盈余管理操縱難度逐漸增大,因其主要是在財務報表中作假,且之前年份進行應計盈余管理而運用的會計方法產生的影響會累計在資產負債表中。[7]這樣造成審計風險較高,所以目前企業高管往往更傾向于進行真實盈余管理活動,但由于應計盈余管理的調節更加顯著直接,所以依然有企業高管在用該種方法進行盈余管理。
相比于國內,國外學者對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更早更細致,Graham,J.R.(2005)發現真實盈余管理更少地受監管機構和審計人員的影響,而更高程度的應計盈余管理容易引起監管機構和審計人員的注意。[8]管理者如果只是使用應計盈余管理行為,那么年底時如果發現未能達到目標,此時再想運用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就來不及了。[9]因此,有高管采用兩種盈余管理方式相結合的方法權衡使用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來操控盈余。由于應計盈余管理主要發生在年末,而真實盈余管理貫穿整個年度。如果一個企業有動機的話,在之前年份進行了大量應計盈余管理行為之后,會在當前年份轉換到真實盈余管理行為。[10]
我國上市公司真實盈余行為方面的研究是近幾年才開始的李增福和鄭友環(2010)發現上市公司會依據其預期稅率的變動方向來選擇相應的盈余管理方式。具體表現為,預期稅率下降的公司傾向于通過應計項目操控來實施負向盈余管理,而預期稅率上升的公司則傾向于通過真實活動操控來實施正向盈余管理。[11]祁懷錦、黃有為(2014)從IPO公司角度研究也提出了高管將兩種盈余管理方式相結合的方法的觀點,IPO公司會權衡運用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方式,IPO當年會更多地進行應計盈余管理,IPO后一年強度顯著下降,但仍顯著,而真實盈余管理在IPO當年只在部分IPO公司中存在,IPO后一年運用該行為的IPO公司數量會大量上升,導致總體真實盈余操控行為顯著。[12]
四、抑制盈余管理行為——基于高管薪酬角度
基于以上結論,上市公司可以設計更為合理的與高管業績掛鉤的薪酬管理體系,在約束高管行為的同時保障股東權益不受侵害,企業取得長期平穩的發展。endprint
首先,企業應確立薪酬委員會,設定一些指標,對高管進行考核,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薪酬衡量標準,并且對薪酬的分配披露得應該更為具體透明。建立合理的創始高管薪酬激勵機制能有效減少道德風險和代理成本,實現公司長期價值最大化。[13]
其次,正是由于高管的信息優勢使得部分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全面,許多信息披露不規范或者重復披露等這在一定程度上給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因此,適當的削減高管權利,規范和約束高管行為,同時加強公司內部治理,從而最大限度保護股東權益免受侵害。
最后,要明確想充分抑制股權激勵計劃實施過程中所誘發的盈余管理活動,這不僅依賴于企業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外部制度環境作為公司治理機制運行的背景和依托也會直接抑或間接影響股權激勵機制的實施效果。因此,還需要監管部門從企業外部入手,對應該對企業信息披露的對象、范圍、時效性等做出強制性的規定,上市公司應該定期和不定期地持續信息公開,這樣有利于外部投資者了解公司實際的經營狀況和整體風險,減少信息不對稱和信息不完全,實現證券市場的透明和規范。此外,對盈余預測信息和薪酬契約信息進行強制性披露,可有效減少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
[參 考 文 獻]
[1]傅頎,鄧川.高管控制權、薪酬與盈余管理[J].財經論叢,2013(4):66-72
[2]肖淑芳,劉穎,劉洋.股票期權實施中經理人盈余管理行為研究——行權業績考核指標設置角度[J].會計研究,2013(12):40-46
[3]王明琳,金波.利他行為與家庭企業代理關系效率研究[J].財經論叢,2010(1):91-96
[4]畢曉方,韓傳模.股權激勵報酬契約與盈余質量的關系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2(6):75-82
[5]周暉,馬瑞,朱久華.中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勵與盈余管理[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4):48-52
[6]李彬,張俊瑞,郭慧婷.會計彈性與真實活動操控的盈余管理關系研究[J].管理評論,2009(6):99-107
[7]Barton, J., Simko, P. J. The Balance Sheet as an Earnings Management Constraint, TheAccounting Review, 2002, 77(1): pp:1-27
[8] Graham, J. R., Harvey, C. R., Rajgopal, S.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 40(1~3): pp. 3-73
[9]Roychowdhury, S. Earnings Management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 42 (3): pp.335-370
[10]Gunny, K. A. Using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Futur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Meeting Earnings Benchmark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0, 27(3): pp. 855-888
[11]李增福,董志強,連玉君.應計項目盈余管理還是真實活動盈余管理?———基于我國2007年所得稅改革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1):121-134
[12]祁懷錦,黃有為.IPO前后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策略權衡:2007-2011年A股上市公司樣本[J].資本市場,2014(3):130-140
[13]詹雷,王瑤瑤.管理層激勵、過度投資與企業價值[J].南開管理評論,2013(3):36-46.Anderson RC,Duru A,Reeb DM.Founders, Heirs and corporate opa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92(2):205-222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