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冬冬 李靖
2015年4月21日,全國工傷保險工作座談會在天津召開。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以一組數據開始,介紹了2014年的工傷保險工作進展。在安排部署2015年重點工作時,胡曉義用一句“別被問題纏住手腳”表明了態度。
2014年 工傷保險工作進展明顯
“截至2014年底,我國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億0 639萬人, 保險基金收入695億元,支出56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3%和16%,基金累計結存(含儲備金)1 129億元,有14個省份結存超過24個月支付額,最高的省份達到90個月。”這是胡曉義在會上公布的兩組數字。
胡曉義介紹,首先,在過去的一年,建筑業工人參加工傷保險的政策取得了重大突破,人社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全國總工會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建筑業工傷保險工作的意見》,從改進參保方式、明確繳費資金來源和完善征繳方式、簡化工傷認定鑒定流程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為全面推進建筑企業參保、實現工傷全覆蓋奠定了政策基礎。
其次,工傷保險市級統籌進一步規范,已有10個省份實現了省級統籌,全年有198萬人享受工傷保險待遇,28個省份對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護理費等待遇進行了調整。以工亡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為例,2014年,全國人均48萬2 000元,比2010年人均12萬增長了3倍。
再次,制度體系和政策標準體系建設取得了新進展。工傷預防試點工作在50個地區有序開展;工傷康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覆蓋人群不斷擴大;頒布《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鑒定管理辦法》《工傷保險職業康復操作規范》(試行),修訂發布《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保險與職業病傷殘等級》國家標準。
最后,創新方式。除了發送工傷保險公益短信、印發宣傳資料、深入企業宣傳等傳統方式外,首次利用互聯網開展全國工傷保險知識網上競答活動,共有106萬人參與答題,效果較好。
解決“纏住手腳”的問題
問題一 如何擴大覆蓋面
“十二五”以來,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增加4 466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 100多萬人,但是近兩年增速降低到900多萬人和700多萬人,而城鎮新增就業人員每年多達1 300萬人。要抓住城鎮化、新興工業化的趨勢,查找依法應當參保而游離在外的那些死角,建筑工人參保就是明顯的空白和死角;在大眾創業、“互聯網+”發展的格局下,新業態企業從業人員應納入到擴面的視野中,如物流配送人員;全國仍有2/3省份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未參保,應盡早提上日程。
問題二 費率偏高、行業分檔過粗、浮動費率機制未落實
胡曉義指出,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客觀分析工傷保險基金運行情況和外部條件,適當降低費率是可行的。一是《工傷保險條例》實施十多年來,絕大部分地區工傷保險基金運行平穩,長期收大于支,從未遭遇透支風險。二是大多數地區基金累計結存較多,即使按保持12個月支付額的安全結存量計算,也有足夠的壓減空間。三是近年來,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向好,工傷事故發生率和傷亡人數逐年減少,享受全國工傷保險待遇人數連續3年維持在190多萬人。四是多種保障機制和政策手段控制基金收支風險,如實行省級統籌,完善浮動費率,當基金結存跌破安全底線后,適當調整行業基準費率等。
問題三 預防和康復明顯偏弱
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是工傷保險制度體系的理想框架。目前的現實情況是,預防和康復兩頭明顯偏弱。胡曉義認為,著眼“十三五”時期,要把鞏固中段、補強兩頭作為發展目標。在工傷預防方面,2014年支出3.4億元,量不是很大,與試點范圍有限相關。2015年,要擴大試點范圍,豐富試點內容,規范工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使工傷預防費真正發揮促進安全生產、減少傷亡事故的作用。在工傷康復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大力發展協議康復機構,健全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以醫療康復為基礎,以職業康復為特色,構建多層次的康復服務網絡。
問題四 一些工傷認定程序復雜、周期長,引起社會反響
針對這一問題,胡曉義說,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宣傳。很多案例議論甚至炒作是在不了解、不透明、不知曉的情況下出現的,因此,要使社會各界了解,必要的程序是依法保障各方權益的有效措施,不能隨意減省;同時,通過網上公示、服務窗口咨詢等方式,使相關程序進一步透明化。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簡化程序,對農民工等特殊需求的群體開辟綠色通道,對事實清楚、關系明確的案件實行簡易程序,進一步縮短工傷認定鑒定周期。重要途徑就是大力提升信息化水平,盡可能采用網上快速辦理方式,這也是發展的方向。
問題五 施工許可證作為前置條件,法律依據是否充分
對于有些地方的住建部門提出,《關于進一步做好建筑業工傷保險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中規定的“建設單位在辦理施工許可手續時,應當提交建設項目工傷保險參保證明,作為保證工程安全施工的具體措施之一;安全施工措施未落實的項目,各地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不予核發施工許可證。”認為前置舉措法律依據不夠充分。對此,胡曉義就此熱門話題專門進行了說明,他介紹,《意見》中涉及的施工許可證前置的問題,是住建部通過調研采取的重要舉措,也是文件的亮點之一和重要的制約手段,但有些地方的住建部門提出,前置舉措法律依據不夠充分。2014年10月25日施行的《建筑工程施工許可管理辦法》(簡稱《辦法》)規定的前置性條件中,并沒有將工傷保險參保證明納入進來,因此可以不執行《意見》的規定。
胡曉義指出:《意見》是四部門聯合下發的,其中包括住建部,而《建筑工程施工許可管理辦法》僅由住建部一個部門公布實施,層級上《辦法》低于《意見》。而且,按照一般性的原則,新辦法要覆蓋老辦法,《意見》從時間上,明顯晚于《建筑工程施工許可管理辦法》,因此,應該執行《意見》的規定。此外,胡曉義專門就此問題,與住建部副部長王寧溝通,王寧態度十分鮮明,這項措施必須落實。同時,王寧已經指示住建部相關部門修訂《辦法》,將工傷保險參保納入到前置條件中。
2015年的“硬指標”
會上,胡曉義強調了2015年的重點工作。他說,2015年已經過去4個月,各項工作已經展開,但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和“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今年的重點工作主要有4項,其中,前兩項最為重要。
首先,周密組織實施“同舟計劃”,推進建筑企業全面參加工傷保險,這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同舟計劃”是建筑業工傷保險專項擴面行動計劃,目標是用三年左右時間實現建筑業從業人員全部參加工傷保險。今年的“硬指標”是全年新開工項目全部參保,“軟指標”是大力推進在建工程項目參保,將農民工兄弟拉到工傷保險的“大船”上來。
其次,完善費率機制,降低工傷保險費。人社部初步考慮,一是制度上按照“總體降低、細化分類、健全機制”的思路,將行業基準費率細化為8個檔次,總體降低0.2左右,各統籌地區要真正把浮動費率機制用好用活。二是階段性政策,針對當前經濟穩增長、企業減負擔的需要,授權各省對基金結存較多的地區,在保持安全結存量的基礎上,階段性減征工傷保險費,可以考慮根據企業參保時間長短確定減征比例。目標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將工傷保險費率降到12個月結存的水平。
再次,加快推進省級統籌步伐。人社部規劃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實現省級統籌,2015年將制定推進省級統籌工作的指導意見。
最后,提高工傷保險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2015年,人社部將統一制定工傷傷殘輔助器具管理辦法,貫徹《工傷保險條例》若干政策問題、非因公評殘辦法和標準,工傷康復區域示范平臺標準等。
會上,天津、江蘇等6家典型單位進行了發言。其中,天津作為工傷預防試點城市之一,將參保指標納入到地方政府目標責任制進行考核,建立了工傷預防工作制度和機制,2014年通過政府公開招標實施了電臺、報刊、公交地鐵移動傳媒等八大類18個預防項目,效果初顯。江蘇省先于《意見》,在全省創新實行建筑業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的辦法,明確了繳費標準、來源,以及工傷保險參保證明作為施工許可證前置條件。湖北省把建筑業參保列入縣域經濟工作考核、市州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民生指標,住建和安監部門把建筑業參保納入企業標準化達標的重點考評項目。
此外,各地方社保部門就本地區遇到的諸多問題進行了交流:如提倡綠色通道、簡化認定鑒定程序后,很多地方出現了企業、醫院參與騙保的情況;返聘人員該不該納入工傷保險范疇;工傷調查取證費用偏低等問題。
編輯 包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