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自清 陳兵
根據教育部提出的“做中學、做中教”的中職教學改革思路,以項目化、任務驅動、行動導向、工作過程引領等教學法為特色的一體化課程已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主導理念,其影響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過了我國歷次職業教育課程改革。這場改革的形成,不僅在于政府的有力推動,更是源于中職學校自身強烈的改革意愿。為此,我們專門邀請了全國課程開發專家來校指導工作。在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在課程建設方面逐步形成了以校企合作為核心的理念,主動承擔了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核心課程一體化教材的設計和編寫工作。結合我校示范校建設核心課程開發的經驗,筆者談一些看法。
一、核心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
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以知識構建為主,而職業教育是以知識、技能、任務和產品為主要元素,知識和技能是完成任務的必要條件,產品是完成任務的結果。四種元素對照職業教育的四方面課程內容,即學科課程、技能訓練課程、任務課程和項目課程。學科課程讓學生學習系統的學科知識;技能訓練課程讓學生反復練習單項技能;任務課程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來組織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活動,即能力本位課程;項目課程則讓學生在以項目為載體所設計的一體化綜合環境中學習。
二、中職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教材開發的意義
從近幾年中職學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對核心課程教材的使用情況來分析,中職學校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有的學校是借用高職甚至是本科教材。實踐證明,這類教材大多基于學科課程體系,理論內容偏多、偏深、偏難,理論性強而實踐性弱,不適合中等職業教育的需求。
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數控技術應用行業迅速發展,對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中職學校承擔著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的任務,必須遵循市場需求導向的原則。教材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工具,也是聯系社會職業崗位的內涵、外延及人才規格的橋梁。職業教育改革不但從教學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而且在教材的使用上也要打破傳統教材的模式,解構傳統的學科課程,適應特定行業或特定專業的教學需要。
開發項目課程教材,可以更大程度地滿足中職教育教學與培訓的需要,凸顯學校的專業特色,為學生的就業和個人發展搭建快捷平臺,也可以促進專業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三、核心課程的開發機制
1.教材開發與課程建設、教學模式構建一體化機制
項目課程教材開發屬于課程建設范疇,專業課程的設置不同,課程體系不同,項目課程教材的內容構成和要求也不一樣。如我校的數控技術應用專業以職業能力為依據,設置了普車車工工藝、數控車床編程與加工、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編程與加工和數控機床維修等專業核心課程。據此開發項目課程教材,以滿足專業實訓教學的需要,體現職業技能培養的要求。
項目課程教材開發也會受到教學模式的制約。現階段,各中職學校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是“理實分離”教學模式,二是“項目化、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前者是各中職學校現階段普遍使用的教學模式,后者則是各中職學校正在探索試用的教學模式,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在“理實分離”教學模式下,實訓教材與理論教材是分別編寫與開發的;而在“項目化、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下,實訓教材與理論教材是合二為一的,理論教材同時也是實訓教材,不存在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不同步的問題。在本教材中,我們采用任務對應實訓,用相關知識對應理論。其中,知識是為項目任務的完成服務的,項目任務是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服務的。
2.校企聯合開發機制
開發實用性強、與生產任務無縫對接、能充分滿足職業技能培養的核心課程教材,需要應用到大量的來自企業一線崗位的原始素材作為典型案例,以及完成實際工作任務的操作工藝、方法和技巧等。所有這些,對于那些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的專業教師來說是難以完成的。所以,在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核心課程開發初步方案確定之后,一定要經過企業技術專家和專業課教師的反復討論和修改,取長補短力求完善。
四、開發核心課程教材的基本原則
1.以工作任務為基本單位編排整合教材內容
中職核心課程教材開發不是傳統學科型教材的簡單改造,而是將理論課程與實訓課程進行整合,具體有三點:一是結構的項目化、任務化、理實一體化。以工作任務為基本單位編排教材內容。二是做中教、做中學、教學做合一。應當先描繪工作任務,指導學生嘗試性完成工作任務,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建構知識和技術,將理論與實踐統一到工作任務中。三是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師生互動,教師引導。教材的表達方式要由原來的知識闡述變為與學習者對話。教材要有學習活動設計。
2.理論知識的安排要遵循“必須、夠用”的原則
按多元智能理論理解,中職生只是抽象思維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較弱而已,而其他智能尤其是動手能力卻并不遜色。因此,在核心課程的專業教材編寫和內容選擇上,基礎理論知識的安排要把握好“必須”與“夠用”這兩個度。以“怎樣做”和“怎樣做更好”的動手操作實踐為主,“是什么”和“為什么”的理論學習為輔。構建職業能力模塊結構,加強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的培養。
五、教材的開發與編寫實踐
1.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確定核心課程的具體學習任務
為了使本核心課程教材體現社會發展對中職生職業能力的要求,反映數控技術應用中的熱點問題和技術應用現狀,增強核心課程教材中所采用教學項目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們通過與行業的專家座談,開展了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相關職業崗位能力素質要求的調研,并根據調研結果對課程進行定位,確定大綱。其次,我們檢索相關科技文獻,了解數控機床加工工藝、生產環境和生產過程。我們根據不同崗位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和課程定位,搜集、整理和設計課程項目,加大了技能訓練內容。再次,以實踐技能培養為原則設置教學活動,具體表現為工學“四對接”,即課程設置與工作崗位任務對接,課程內容與生產產品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實訓環境與企業環境對接。
2.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確定教材內容
本專業核心課程教材中的項目要考慮到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也要結合企業、行業的需要。學生實訓結束要拿到技能資格證書,為就業做準備,所以教材與職業技能證書的相關知識配套,與國家數控技術應用行業頒發的“普通車床操作”“數控車床編程與加工操作”“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編程與加工操作”“數控機床安裝、調試與維修操作”等職業技能鑒定標準銜接。
在教材的編排上,打破以往教材的編寫模式,即以方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為宗旨。按實際生產中工作流程或工作過程的順序,以職業能力邏輯線索編排教材內容。教材將理論與實訓進行整合,按任務描述—知識技術鏈接—任務分析—任務實施—任務評價—任務訓練的工作過程安排教學內容。
總之,中職教育是以崗位工作任務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教學目標隨企業的需求變化比較大。其教學活動、學習活動的內涵是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而變化的。教材開發是中職教育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材需要不斷地改革創新和更新完善,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凸顯中職教育特色。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