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華


一、引言
《江蘇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教學要求(修訂稿)》(以下簡稱為《教學要求》)對閱讀的八級要求為: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30萬詞以上。這個要求在近兩年的江蘇高考閱讀理解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由于面廣量大、時間緊分值大的特點,閱讀題的考查成了拉開分差的關鍵所在,所以進行有效閱讀訓練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交互”(interaction)意為建立發出信息者、接受信息者及語言環境三邊關系的“合作活動”。它是指兩個或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傳遞信息并相互影響的過程,主要體現在雙向交流上。在英語閱讀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緊扣交互性原則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閱讀教學設計策略
古語云“工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效與無效、高效與低效,與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成正相關。這方面本人小有心得,現不揣谫陋,公之于眾,意在拋磚引玉。
1.對Reading采取精讀策略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常常有老師為了趕進度或急功近利地對Reading采取劃短語的做法,以為只要抓住了短語就掌握了整個文章的精髓,譬如在高二上學期要結束時,很多老師對U4M5的Reading: The UN--- bringing everyone together只劃短語不理解全文,使得這樣一篇實用性強、富含語言點且又可作深度挖掘的文章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孤立地去講解語言點看似節約了一點時間,實際上讓學生脫離文章語境去記憶單詞和短語往往味同嚼蠟,反而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因為這一做法忽略了教學環境和教學主、客體的實際情況。新教材的特點是與時俱進,Reading尤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可操作性,用45分鐘的時間去完成對文章的理解和閱讀策略的技巧把握其實也是一種最有效的限時訓練,這樣既可根據學情特點設計不同層次的題目以達到訓練效果,又可以讓學生在特定語境中鞏固短語和句子,還可以讓學生對一些好的段落進行背誦形成語感。《教學要求》實施建議中有關閱讀技能的教學目的為:培養閱讀策略;培養語感;特別強調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不妨以U4M5的Reading為例來看如何采取精讀策略。一開頭引進一段聯合國親善大使的英文視頻(1分36秒),讓學生了解世界上貧窮依然存在,聯合國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顯現出來,而為學生所熟悉的一張張親善大師的笑臉又很好地引入下一個話題:作為聯合國的親善大使必須具有怎樣的素質?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聯合國親善大使Tang Ning的講話。可以先通過fast-reading回答三個問題總領全文大意,培養學生略讀(skimming)的能力;然后再精讀1,2和5段以獲得關于聯合國的detailed information,訓練學生了解重點細節和理解文章結構的基本技能,下表就是一個較好的范例。
通過上表,學生會對聯合國有一個很好的了解,也知道了獲取有效信息的途徑:WH-questions,number,problems,purposes,goals等。接下來對文章3,4兩段可以讓學生活學活用,自設問題互問互答。學生能夠站在制題者的角度去瀏覽文章,那么很自然地在解題時就會知道在哪些問題上命題人可以設置一些小小的關卡了。最后出現的Reading Strategy,如何知道作者的態度是favorable還是unfavorable,也是閱讀題常常考查到的問題。結合文中出現的語句,來引導學生悟出這個閱讀策略也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見,只有在閱讀教學設計中貫穿交互性原則,才能真正形成暢快淋漓的互動。
2.用高考題對閱讀課進行合理補充
因為高考題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筆者以為教師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做一定量難度適宜的高考題,選擇一部分質量高的高考題作為閱讀課的補充材料。此外,老的高考題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訓練效果,不一定最新的或時尚的就是最好的。譬如結合U3M1,Looking good and feeling good這一課,我們可以采用199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閱讀A(談脂肪的分布)來訓練,針對文章設計的有這樣一道題目:
62.Which of the following people is most likely to have health problems?
同樣是胖人,但根據脂肪分布的不同可分為梨子型和蘋果型,其面臨的健康威脅也不相同。“閱讀首先是為了得到樂趣,為了獲得信息”(Grellet,1982),閱讀這樣的文章既可跟本單元銜接又可以增長知識和趣味性,且其難度較低很適合用來訓練高一的學生。
3.采用不同策略應對不同題材
《教學要求》語言技能目標(六級)第四點為:能根據閱讀目的使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廣告類說明文字以其實用性強而成為必考題型,解答這類文章可以先看問題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閱讀,既節約時間又提高效率;就環保和生態類文章,要本著親近自然(動物和植物)、回歸自然并保護生態平衡的觀點來閱讀全文,最重要的是要找出作者的觀點;至于一般性話題的簡短文章,解題時要嚴格地從文中找論據,平時要注意關注社會熱點;科普類文章談及專業知識,篇幅較長且生詞較多,往往是考生最怵的一類題目。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規律:這樣的閱讀材料設計的題目常常是針對學生看得懂的部分而設計,且幾乎都是用原文中的話語就可以直接解答(不會設計什么語言關卡或腦筋轉彎式的題目),也就是說,只要閱讀速度跟得上,誰堅持將這篇文章耐心地看下來誰就能得分,當然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來源于對這類題型的長期操練和較好的訓練效果;對文學作品這類文字,閱讀時要本著張揚人性光輝的一面來理解文章,要引導學生從真善美、堅韌、大愛等角度去解題。像2010天津卷D篇給人印象也很深刻:開頭是戲謔的引語“To err is human. To blame the other guy is even more human. Common sense is not all that common. Why tell the truth when you can come up with a good excuse?”這讓那些閱讀面較窄的同學費解,好不容易理解了其意思又對下文形成干擾,直到文章最后出現“if good excuse is 'good' even if it isn't honest, then where is the place of the truth?”才點題,如果考生平時就掌握了做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解答這篇文章就會很自然地從求真的角度去破解。
三、結束語
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要在閱讀題的海洋里做到游刃有余究非一日之功。如果能夠按照以上三點進行實戰訓練,相信我們的學生無論是應對考試還是在善于學習方面都會獲得應有的成功。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教學要求(修訂稿)》.
[2] Grellet, F. 1982.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M]. Cambridge: CUP.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中學英語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