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均謙
(饒河縣文化館 黑龍江 饒河 155700)
二人轉對外來曲牌精華的保留與共性的增強
于均謙
(饒河縣文化館 黑龍江 饒河 155700)
已經融合為二人轉唱腔的外來曲牌,其適應、改造、同化的精深奧妙之處是值得追尋的。吸收外來曲牌,是因為原先二人轉欠缺這類唱腔;而被選定并吸收進來的,肯定是因為這些外來曲牌具有相應素質,能彌補缺陷。
二人轉;曲牌;共性
對于二人轉外來曲牌中最重要﹑最好的部分,應予以保留并發揚光大,如果在融合過程中使精華蕩然無存,顯然背棄了初衷。但,格格不入甘當水上浮萍也是不行的,應該入鄉隨俗,盡力吸取二人轉的唱腔特點,只有如此方能真正成為二人轉唱腔中的一闋。
東北大鼓的[小口中板]經歷既保留精華又增強共性的過程后,已經蛻變為[四平調],成了二人轉的主要唱腔之一,理所當然地在外來曲牌中獨占鰲頭。
東北大鼓的[小口中板]原來不僅具有較強的敘事功能,而且旋律典雅﹑柔美,框架周正有可塑性。二人轉之所以吸收它,除了與東北大鼓均在同一地區活動,知情﹑方便外,主要還是因為它擁有上述精華。當時,二人轉的固有唱腔既多又雜﹑挑大梁的“寶調”只有[武咳咳]﹑[喇叭牌子]﹑[文咳咳]﹑[抱板]﹑[小武咳]等,雖然曲式結構﹑拍子等相異,可以輔佐它,但調式﹑旋律色彩相同或相近,故難以相輔相成,不可能做雌雄齊飛的比翼鳥。而東北大鼓的[小口中板]與[武咳咳]比較,可見調式﹑旋律色彩相異,曲式結構(上下句反復,唱到一定段落甩腔)﹑音域﹑調高﹑拍子正好相同。相異處可以相互補充﹑相反相成,借以調劑韻味﹑增強對比度;相同處則方便兩者互相連接轉換時貫通無阻并保持均勢。二人轉所吸收的外來曲牌,其最重要﹑最好的部分恰恰是二人轉固有曲牌欠缺的,才是雪中送炭。但二人轉前輩藝人并不滿足于僅僅保留其原腔原味,他們追求錦上添花,進一步發揚光大其精華,努力增強共性,使其二人轉化。如:將東北大鼓[小口中板]的上下句唱腔由宮調式轉移為羽調式,突出旋律線由高向低的下行趨勢,新創了“特征腔”及襯詞等,使之蛻變成了二人轉的[四平調],與[武咳咳]并駕齊驅,色彩對比更加鮮明;吸收[武咳咳]的“垛句”﹑“推板”并使之[四平調]化之后,彼此間的共性得以增進且有了層次感,因而提高了表現力;[西口韻]﹑[八出戲調]﹑[花四平]等新曲牌派生而出,更使[四平調]躍升為一個唱腔系統,成為可以與[武咳咳]唱腔系統相匹敵的另一套“成堂曲”,類似京劇唱腔的西皮與二黃﹑評劇唱腔的正調與反調,成雙配對兒﹑相輔而行﹑相依為命,完備了二人轉唱腔的構件。
[慢西城]原是東北大鼓中的輔助曲牌,20世紀70年代才被二人轉吸收過來。入伍雖晚,卻一直紅火至今,不但新創作的曲目編曲者愛用,民間藝人演傳統曲目也常信手拈來,即興演唱。這支外來曲牌之所以如此受歡迎﹑被器重,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進入新時代后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情趣發生了變化,對二人轉的固有唱腔感到不滿足,他們希望有更美﹑更新﹑更奇特的唱腔出現,許多新曲目也亟需這樣的曲牌與之相匹配;二是[慢西城]曲調優美﹑風格新穎﹑韻味奇特,恰恰具備上述條件;三是[慢西城]與二人轉固有唱腔氣質相同,易于共屬一類,且能與二人轉的其他藝術手段結合得緊密無間,相得益彰,使它立即變成了二人轉不可缺略的常用曲牌。
[慢西城]好聽﹑好學﹑好唱﹑好使,這四個“好”,概括得真是既通俗又準確,好聽,指的是曲調優美,雖然二人轉傳統唱腔中不乏曲調優美的曲牌,但難與它簡潔﹑明快﹑輕松﹑喜悅的新穎風格﹑獨特韻味相媲美;好學,是因為它用材節儉,其下句的唱腔﹑過門實際便是上句唱腔﹑過門移低五度的變化重復,過門的旋律注重“學舌”,實際還是在運用重復的技法展開;好唱,指的是旋律順暢﹑節奏勻稱,唱起來不拗口,調高定為1=A﹑板胡用“26弦”伴奏,女唱上句﹑男唱下句音域正合適,如果男唱上句﹑女唱下句則可改為1=E﹑用“52弦”伴奏;好使,是說它容易裝新詞且對旋律稍加調整便十分妥貼,一句一個過門唱起來既不緊張又可用來配合舞蹈或表演。
[慢西城]被二人轉吸收后的變化主要是:由原來的一人獨唱變成了現在的男女對唱,由原來的以唱為主變成了現在的載歌載舞,至于旋律加花﹑上下句尾腔的裝飾﹑下句尾腔有時挑高八度﹑過門有的被截短或略去,創了自己的“垛句”,改換了擊節樂器,追求不同的演唱風格等,都是不該被忽視的。
J827
A
1007-0125(2015)05-00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