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湖南工業大學 音樂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高校教學中辰州儺戲的藝術特征探析
李 燕
(湖南工業大學 音樂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儺是我國一種非常神秘、古老的文化形態,屬于原生態文化活動。在長時間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儺文化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魄力,顯示了鮮明的藝術特征。在高校開展辰州儺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論述了它的若干個基本特征,重點論述了它的表演特征,希望能夠為相關方面提供有益的參考。
辰州儺戲;藝術特征;傳承
(一)辰州儺戲是古代楚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辰州儺中還保留著楚文化的藝術特征,歷經千載而承傳下來,已被看成是湖湘文化的根基。
(二)辰州儺戲完成了從人的神化到神化的人,從娛神發展到了娛人階段,具備了娛人娛神的特點。
(三)辰州儺戲也是原始意義上的宗教,后來變成了藝術和宗教的結合物,兼容了民俗表演以及原始宗教的特征。
(四)這種古老的藝術語言特色鮮明,它的歌舞戲曲體現出了內容情感化﹑神靈具備人格化特征﹑表演形式日益多樣化,具備可劇可唱的特點,被看成是現代戲劇領域的“活化石”。
(五)從辰州儺戲的聲腔來看,屬于戲劇聲樂中的高腔體系,這種唱腔有著顯著的地方性特征,個性非常鮮明,它的音樂特征是“一啟眾和”的幫腔形式。儺戲不使用絲弦,僅僅運用鑼﹑鈸以及鼓打擊樂伴奏,這是它的特色之一。
(六)儺戲面具等豐富多彩的造型藝術,是儺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之一,是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瑰寶。通過它能夠將儺戲藝術和其余形式的戲劇藝術區分開來。
(七)辰州儺長時間存在以及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它存在于肥沃的民間土壤中,是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生活中的主要部分之一,有著顯著的習俗性特征。
(一)行當角色。儺戲以面具造型來確定角色,主要是生﹑旦﹑凈﹑丑這四行,大戲中四個角色比較齊全,小戲中主要是“對子戲”,也就是小丑﹑老生或小旦。
(二)老旦表演技巧。大多數儺戲藝人都是法師,他們表演的大多數劇目體現出了本土宗教的色彩。一部分劇中人物亦是在儺壇中所祀神祇的相關化身。臺步大部分是“走罡”,手式是“按訣”。
(三)音樂體裁。從表演上來看,融合了一些說唱以及民間歌舞的成份。首先是民間歌曲,這也是儺戲音樂的主要前提,涵蓋了小調﹑山歌﹑勞動歌曲以及敘事歌曲等。其次是民間歌舞音樂,大多數曲調都是分節歌體類型的上下句結構,不同段落間以打擊樂進行過渡,唱腔主要是一唱眾和。再次是民間宗教音樂,大部分都是道曲以及佛曲,旋律非常簡單,主要特征是吟唱性以及口語性,通常都是先說一段故事,然后唱一段音樂,有時也會在說唱過程中加入幫腔以及對唱,臺上臺下相互應和。第四就是民間戲曲音樂,原本是土老司“打鑼腔”,由其開始自由哼唱,然后隨著相關劇目的日趨豐富,增加了唱腔方面的戲劇性,加大了表現力,融匯以及吸收了不少兄弟劇種戲曲中的聲腔音樂,呈現出了角色唱腔的雛形,這種儺戲唱腔音樂也就具備了濃厚的巫風和獨特的地方民族色彩。
(四)服飾與道具。巫師的法衣都是手工制作的,通??梢苑殖上铝腥N:首先是紅色法衣;其次是無袖蟠龍天師袍;第三是黑顏色﹑大袖﹑掩胸的長襟袍,也被叫做“長衣”。有法帽以及黑色山形帽兩種。巫師身上穿著“長衣”時,要戴著黑顏色的山形帽,巫師在穿著蟠龍天師袍的時候,頭上要戴著法帽。在儺戲表演中,先鋒以及師娘等上身穿著彩衣,下身系著百褶裙。丑角和判官分別穿的是對胸開襟衣以及紅色官衣等。
(五)辰州儺戲面具。辰州儺戲所使用的表演面具是它區別于其他戲劇藝術的最顯著的特征。
辰州儺文化藝術在湘西地區的流傳最為廣泛。在高校辰州儺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從這些拙樸﹑怪異以及原始的表象中,發現它包含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歷史底蘊。高校學生在學習辰州儺戲后能夠意識到,千百年以來,湘西土家族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儺戲藝術,形成和積淀了獨特的心理特征以及文化意識。從辰州儺戲來看,它的內容以及形式內容都體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性以及民族特性,具備了厚重大氣的藝術品格。
[1]莫祥章,張云娥.還儺愿音樂表演之藝術特征探析——以沅陵大坪頭村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1(10).
[2]舒達.論文化生態視野下辰州儺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湖南社會科學,2013(02).
[3]周忠華.論儺文化創生傳承的環境因素——以湘西儺文化為例[J].宜賓學院學報,2006(08).
辰州儺戲藝術形態變遷與新型產業建構研究,14DD31,文化部藝術研究項目,2014.8。
J8
A
1007-0125(2015)05-0195-01
李 燕(1979-),女,湖南桃源,碩士研究生,講師,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