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彩萍
【內容摘要】教育活動的最高境界是寓教于樂。筆者從事職教英語教學工作十幾年,針對職業英語課堂教學,從“寓教于樂”的含義及本質入手,結合教學實際,探討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問題。這種樂趣既是師生通過合作的創造性勞動,又是素質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素質教育 ?因材施教 ?交際能力
許多老師認為:“搞素質的怕考試”、“素質教育之存在于理念之中”、在各方面的輿論和壓力下,提升素質教育,筆者認為寓教于樂,“笑”中顯“效”。這樣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一、提升教師素養,增加課堂效益
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指出,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求教師切實提高每一節課的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最關鍵的是人的因素,也就是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我們身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教育外部和內部的新事物也是層出不窮,這就需要教師能不斷的更新自己的內存,優化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而這一切的提升,均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充電,汲取先進的教學思想,變革自己教學方式,增厚自己的專業素養,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另外,還要在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備課上下功夫。只有備好課,才能上好課。可見,備課是需要打磨的。首先要研究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有效教學策略手段等。對以上幾個方面研究得越深刻,課堂教學才能演繹得更精彩。
二、精心編制練習,杜絕題海戰術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我們教師培養的多方位的人才,而不是僅僅應付題海的“書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以生活為中心”,“生活及教育”,所以教育不能離開生活,離開了生活,教育就不能稱之為教育。一次筆者在教授《a job interview》時,設計了兩項作業讓學生完成:(1)請課后按小組分現場招聘會。(2)每小組里要選一人點評。第二天,學生匯報作業情況。學生說:“老師您在給我們布置新作業吧!”這充分說明了新課改精神是我們一線教師遵守的基本要求,設計充滿趣味性的練習,增加學習的興趣。設計實踐性的作業,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實踐性,真正地寓教于樂。
三、愉悅學習心情營造學習環境
一些教育家曾說:用愛的微笑去征服學生的心靈。利用學生表演,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在此過程中又能培養他們之間的合作意識。有位教師教《asking the way》的對話時,讓同學分角色表演。
生:“老師,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嗎?”
師:“為什么?”
生:“因為書中的原話太長,我背不下來,如拿著書表演又不太好。”
師:“你的意見很好,用自己的話表演吧。”
老師用贊賞的眼光看著學生,果然他表演的非常好。在次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平等和親和的氣氛中完成了教學任務。民主的課堂,零距離的師生交流,這是形成良好班風和學風的前提,也必將能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學生。但這也需要教師把握好民主的度,切不可打折民主的幌子讓學生放任自流。
四、淡化考試意識,培養交際能力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語言藝術學科,而且它還是一種交際工具。素質教育要求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具備實際應用的能力,也就是在學生今后的生活中具備除母語外的另一種語言交際能力。所以素質教育要求英語教學一定要注重語言應用能力。學習英語,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氛圍,這是語言類學科學習的基本和共同的要求。由此出發,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際活動中,要努力營造、創設一個基本接近英語、用英語的實際小環境。通過對課堂英語的環境的營造,減輕學生死記硬背的負擔。比如,問候、指路、購物、看病、打電話、邀請親友、日常生活及學習活活動等題材,教師都可通過實物及教具演示,看圖及投影會話、扮演角色形象等課堂活動,創設語言實際動態,力求實際演練面向全體學生,克服部分學生不敢說、害怕說錯、羞于啟齒的語言心理障礙。另外,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能力也有所不同,分層教學也是需要教師注意的地方。要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多給差生鍛煉的機會。通過實際背景的演練,提高了學生英語會話的能力,提高了英語應用教學的效果。這樣,將語言的學習和學生實際相聯系,通過動耳、動嘴、動手、動腦的手段,組織大量聽、說、讀、寫等實際活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了初步語感,并內化知識,形成技能,又增強了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減負增效是個常做常新的話題。不斷進取,不斷思考,不斷創新的權利和義務,素質教育不適空口號,不是虛無之物,只要有存在的必要性,合理的條件,符合發展的規律,任何事物皆會逐漸成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探索的同時,我們要做得工作還有很多。要把素質教育的目標落到實處,我們教師就必須在轉變固有教育思想的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專研教材和課標,研究生情學情,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素質教育目標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這正如人們只有探索到海底,才能發掘出無盡的寶藏一樣。教學也是如此,越是鉆研,越是別有洞天。我想以后學校如果在研究型教師得培養策略的理論和實踐上做些進一步的探索,如果我們的教師都有“做教育家,不做教書匠”的職業理想,那我們的老大難問題——“增效減負”必能得到有效解決。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