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
摘 要:物理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分組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和觀察能力,按照一定的要求,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教育的模式,給學生進行規范性的實驗教學指導,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也能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關鍵詞:初中物理;分組教學;實驗
初中物理是目前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中的基礎性知識,它是一門以實驗為單位的基礎學科,是通過實驗的證實效用來傳授其知識,它是學生從事科學實驗的起點,也是進行實驗探究的創造性過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以分組為教學模式,在對學生進行基本了解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分組,進行物理知識的探究。
一、初中物理分組教學的現狀
一直以來,初中物理實驗課堂多數是以老師講授為主,實驗做得少,即使是做實驗,也是老師在講臺上操作,學生在臺下看,因而,學生對物理的態度是望而生畏,覺得枯燥難學,不好理解,再加上有些老師不重視分組實驗,把分組實驗當作是走過程,很少有時間讓學生親自體會,從而達不到實驗的目的;并且在實驗結束后,老師也沒有做到及時的總結和評價,導致學生逐漸失去了對實驗的興趣和積極性,沒能讓學生在實驗的探索中獲得知識,拓展不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如何有效地實施物理分組教學
1.我們要明晰分組教學的意義及內涵,這是我們教學中需要面對的問題。由于初中物理多為探索式實驗,強調由學生自己得出物理規律或結論。因而,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采取分組形式,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可以先由學生自行選取組隊成員,在實驗的過程中,老師通過觀察各組的情況,對明顯不合理的組合進行適當的調整。例如,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有的學生觀察能力強,有的學生文字記錄能力強,老師要把不同特長的學生進行混合組隊,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
2.我們要培養學生分組實驗的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針對初中物理的特點,要求每個學生都要重視實驗,態度要嚴謹,實驗是對初中物理定律進行驗證和推斷,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等,都需要老師因材施教,善于并學會對學生分組實驗,通過實驗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實驗的探索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在分組的學習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和積極性,在學習實驗的過程中,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最終能解決問題,收集實驗證據,從而得到結論。
如,在“探究電流與電壓關系”的教學中,學生必須在熟知電流表、電壓表的用法的前提下,對水平高低不同的學生由高到低進行A、B、C組的分組,對于低層次的C組,要求他們識別并應用刻度尺、電流表、電壓表,學會根據要求進行調節;對于中層次的B組,要求他們能夠在實驗過程中總結出電流、電壓之間的關系;而對于高層次的A組,則重點指導他們進行實驗的解析并歸納出內在規律。又如,“測量小燈泡電阻”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分組教學也應該是分層次的,對于水平較低的C組,要求他們掌握歐姆定律的基本內容;對于水平中等的B組,要引導學生觀察和探究實驗過程中的問題,如:電壓表的數據顯示不清或不穩定該怎么辦?小燈泡不發光要如何處理?對于水平較高的A組,要放手讓他們進行自主式的實驗設計,指導他們在設計的實驗過程中進行創新思維,用科學探究的實驗精神進行演繹和歸納。
總之,初中物理的實驗教學應該以學生的不同層次為依據,進行分組式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在分組的模式下,根據自身水平進行動手實踐操作,在不同的實驗要求下,完成初中物理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翟俊青.運用“分組教學法”優化數學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2(31).
[2]王立華.如何實施初中物理有效實驗教學[J].中國職工教育,2013(0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