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羽佳
一、從“月”中思,確立“月”情境教學模式
在蘇教版中高段語文教材中,許多篇與“月”有關的課文都是在寫月寄懷,中高段學生由于受到年齡、心理等因素制約,很難真正從字里行間感悟“月”的真正內涵。
因此,“月”情境教學也就油然而生。所謂“月情境”教學,是教師根據“月”文本所描繪的情境,創設出形象鮮明的“共融場”,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并借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境表象,使學生置身其間。師生在此情此境之中進行一種情境交融的教學活動。
但是,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在已有的情境教學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創設“月情境”教學呢?
二、失敗中有收獲——“共融場”需充分預設,感性刺激,引生入境
剛開始研究“月情境”教學時,對它的理解僅局限于給學生營造課本呈現的氛圍,從而喪失了對文本內容的仔細研讀的過程,教學問題的創設和回應也缺乏情境性包裝。
例如,筆者在執教《但愿人長久》體悟兄弟情深環節時,鬧了一個笑話:
師:你從哪些語句中看出蘇軾與弟弟蘇轍手足情深的?找出關鍵的字詞,做相應的批注。
生:我從輾轉反側中,感覺到蘇軾睡也睡不著。
師:中秋之夜,你為什么會輾轉反側,怎么也睡不著呢?
生:我在思念弟弟蘇轍。
眾生:哈哈(爆笑)……
從這個案例反思情境創設,唯獨教師在“境”中是不夠的,讓學生也在“境”中才真正需要花功夫。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將學生作為主體,通過建設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的場景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主動地探究、感悟、內化“月”的真正內涵。
三、探索路有幸福——“月情境”實施策略需關照整體,一氣呵成,有效提升
情境本身是一個“場”,也是串聯整堂課的一條“線”,需要教師將多種教學模式有機組合,讓學生看到課文中描寫的形象。
在教學《望月》這篇散文時,筆者就營造一個“望月”的情境,觀“江中月”、品“詩中月”、悟“心中月”。
1.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月情境”教學需要學生在課堂上隨老師創設的情境同感共生,因此學生在課前需要做足準備。課前要求學生搜集含有月亮的詩句,體會不同詩句中蘊含的那一輪明月背后的情感。
2.課堂導入需形成“引人入境”的“抓手”。月情境教學的語言需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教師在導入時就需要抓住學生的心,營造月情境的氛圍。在導入時,筆者動用第一課時學生對江中月的理解,伴隨著音樂與多媒體圖片,引入新課教學。
師:上一節課,秦銳萱(化名)說,月光是一位歷經滄桑的老奶奶,她在向我們輕輕地訴說著動人的故事。我們也來動情地講一講這故事。
學生動情地讀相關句。
學生的朗讀或優美、或調皮,讀書入情入境,為下一環節的教學奠定基礎。
3.情境的組塊需實現合理的銜接。教學板塊的推進應該始終貫穿與“月情境”這條主線之下。課堂上學生的角色,何時要感性的“在境中”,何時要理性的“在境外”,需要教師進行周全的規劃與設計。“月情境”的教學語言、推進的策略都應該在整堂課的教學環境中從一而終地貫穿到底,引領學生感受文本的核心價值。例如,筆者在過渡到第二板塊“詩中月”時,小心斟酌了問法,關注了學生的角色本位:
師:正當我沉醉在這樣美妙的江中月時,甲板上多了一個小外甥,我來采訪你,你怎么出來了呀?
生:我被月亮吸引了。
師:哦,你怎么會被月亮吸引呢?
生:因為甲板上的月亮實在太美了,我迫不及待的想出來看一看。
師:那你出來見到了誰?與他做了什么?
生:我見到了舅舅,我與他對詩呢。
此時此刻,教師出示對詩的相關語句,學生體會與舅舅所對的詩中月就有了層次的遞升。
4.月情境的串聯離不開月文化適時介入。在體會“詩中月”時,筆者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適時地滲透“月文化”,打通課內外的聯系,提升課堂豐富的內涵。
筆者根據不同的詩句,歸納出在這些詩句中的三種月,“童趣之月”“思鄉之月”“愁緒之月”,并相繼滲透“思鄉、相思是古人望月的主旋律”。學生始終在“月情境”中悟月、讀月,在“月文化”的滲透中感受“月”的豐富內涵顯得水到渠成了。
5.“月情境”的營造和深入離不開多媒體鋪墊與輔佐。在朗讀環節和對詩環節,筆者通過一曲《春江花月夜》《小夜曲》讓學生沉下心來,展開想象的翅膀,感悟、思索心中的那一輪輪明月。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明月照片的欣賞,直觀、具體地引領學生進一步去暢想明月。整體關照的情境教學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月的內涵,在豐富的圖片前停留,在文本語言中留下了更多自己的思考。
綜上所述,“月”情境教學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教學前必須精心設計和策劃,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充分預設,以一個無懈可擊的“共融場”防備案例中尷尬的局面。(2)“月情境”的創設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學生,教師需要通過多媒體的介入激發起學生的感性細胞。(3)“月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必須將學生“情”“思”“活動”以及“周圍世界”有機地整合起來,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內涵。
參考文獻:
王仁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