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加云
科學探索活動是幼兒園五大領域活動之一,更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幼兒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身心得到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尤其到了大班年齡,科學探索活動的群體性愈加明顯。但是處在大班階段的幼兒,他們的合作意識尚處于萌芽階段,他們可能不知如何合作,抑或不能深入合作。在實施大班科學探索教學活動時,給我留下了一些啟迪。
一、材料不足,引發合作
材料是幼兒學習和探索的刺激物、中介和橋梁,是教師引發、支持幼兒探究、實現教育目標和內容的載體。然而,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為了體現材料的豐富性和新穎性,往往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材料越多越好,即給每個幼兒提供一份材料,讓幼兒獨自觀察、獨自操作、獨自記錄、獨自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容易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有的幼兒很快完成實驗操作、得出結論,有的幼兒卻遲遲不知從哪里入手,因為教師在提供人手一份材料時忽略了幼兒的個體差異。面對這樣的情況,對幼兒進行分組活動,共享“少量”材料,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比如,在大班科學探究活動《紐扣浮起來》中,我為幼兒準備了兩只杯子(一只空杯、一只裝滿水)、食用鹽若干、攪拌棒一根、記錄表格及筆,這是提供給一個幼兒進行操作用的材料,我卻提供給了一組(4人)幼兒進行實驗,這就要求組內的4個幼兒做到資源共享。在這個實驗的剛開始就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同一組內4名幼兒“瓜分”了操作材料,另一種是組內能力較強的那個幼兒將所有的材料“歸為己有”,其他幼兒只有“看的份”,這兩種情況都導致了實驗無法順利進行。關注到了這一現象,我及時幫助幼兒建立分工,1人往杯中加鹽、1人加水、1人記錄、1人表達實驗結果。讓幼兒感覺到,每一份“工作”都很重要。
因此,教師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不足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與材料、與同伴的互動中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得他們的合作能力也隨之有效地得到發展。
二、同伴互動互助,促進合作
在幼兒的交流對象中,同伴是他們最喜歡的,他們之間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可以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他們在一個充滿活力的集體中去認知探究、激發情感。
如,在“扣子的世界”活動中,幼兒在收集、觀察各種各樣的扣子,發現扣子的用途,利用扣子制作各種各樣玩具的探究過程中,幼兒對“扣子的世界”充滿興趣,同伴間經常關注誰的扣子有何變化,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有一天中午起床穿衣服時,君君的衣服在后面扣的,她自己沒辦法扣,琳琳看見了就主動幫她扣上。琳琳說:“我也有一件衣服的扣子在后面,自己扣不上,得請人幫忙。”我沒想到孩子在體驗了“扣子”給自己帶來的不便后,產生了幫助別人解決難題這一想法。
抓住這個事件,我鼓勵班上小朋友互相幫助,關愛他人。這些積極情感的體驗與交流,使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學會了合作、體驗關愛與分享的快樂。
三、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實踐啟示
(一)幫助幼兒建立分工時要尊重個體差異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幼兒園科學實驗活動需要幼兒進行自主探索和獨立思考,實驗過程很難像其他活動一樣進行整齊劃一的管理,集體性的指導更不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求。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劃分合作小組,劃分時要考慮各種因素,如小組內幼兒的能力水平、同伴關系、合作技能等。
(二)讓合作成為幼兒的內在需要
幼兒有基本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他們的世界豐富多彩,充滿求知、探索,期望與他人分享。每次活動,教師都要努力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交往環境,給幼兒一個愉快、自由的合作空間。在活動過程中,幼兒通過相互傾聽,了解他人對問題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培養合作意識。在合作中,幼兒之間互相質疑,強化互相認同、互助友愛的精神。在合作過程中,幼兒的情緒應該是積極愉快的。教師應引導幼兒感受合作的成果,體驗合作的快樂,激發進一步合作的內在動機,使合作行為自覺化,從而培養良好的合作習慣。
總之,教師應該合理利用科學探究區的有利環境,充分挖掘適宜于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已有的認知水平的探究內容,為幼兒提供操作性強、能夠引發思考、促進合作的實驗操作材料,并以恰當的身份指導、支持幼兒的探究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