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明霞
語文活動是在教師積的極指導下,為學生創設各種有效的活動機會,優化活動條件,形成活動教學機制,促進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進而不斷地發展其創造力,使其獲得全面、和諧、完美、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一種教學思想。
活動是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形式。實行語文學科教學活動化,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和可行策略。因此,語文活動真正避應試教育之短,揚素質教育之長,成為語文教學的“活水”。
一、開放的活動內容讓學生活起來
傳統的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的單一課堂給學生提供的是狹隘的環境和條件,由于受教材限制,所以在內容上有較大的局限性,但將“活動”納入課程體系中,使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學習必要的基礎知識外,還能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科活動。活動課在內容上不受教材的限制,有較大的開放性,這主要體現在:
1.活用教材。葉圣陶先生在十幾年前就指出:“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教師根據學生特點選擇“動”點,設計“動”法,精心組織活動教學,讓學生在“動”中學。例如,學完《五彩池》一課后,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可開展“江山如此多嬌”的欣賞活動課,讓學生欣賞包括五彩池在內的九寨溝景色以開闊視野;或開展“讓我來當小導游”的活動課,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幫助學生實現“書面語言→思維→口頭語言”的過程。
2.因人而異。如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可組織學生開展“讀好書”活動,然后讓學生交流讀書心得;如學生的古詩或成語積累能力差,可開展“詩海漫游”“成語王國”等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積累。另外,就是指生活實際。所謂“生活處處有語文”,我們可以開展一些社會活動,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可以開展“時事論壇”等活動課,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靈活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動起來
活動形式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活動形式較靈活,不受限制,只要是適應內容的需要,有助于達到教學的目的和要求就什么形式都可以采用。
1.口頭表達類。大綱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環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鍛煉口語交際能力。”所以,在語文活動課中開展各式各樣說的訓練是很有必要性的:(1)評議型活動課。這類型的活動課可讓學生讀一本書或看一部電影后,進行評議和心得交流。(2)演講型活動課。這類型的活動課可讓學生就某一主題進行演講或故事表演,讓其充分發揮其獨到的見解。(3)朗讀型活動課。郭沫若先生的詩句“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均任翕張”告訴我們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大綱也規定:“在小學階段中,能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開展各種朗誦比賽可幫助學生進行積累,這種活動簡便易行,生動活潑,富有較強的感染力。
2.編寫類。(1)剪貼資料型。教師在平時應鼓勵學生開展“讀報、剪報、評報”的活動,讓學生把有價值的材料保存下來并編輯成冊。(2)手抄報比賽。這要求學生從排版、選資料到畫畫全由自己完成,以提高學生的編寫能力。
3.表演類。(1)演。這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而設計的分角色表演,在學習了童話、寓言等文章后可進行片段表演、課本劇表演,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身體語言表達出來。(2)唱。這主要針對古詩教學而言,我們每位老師都配備了一套《古詩新唱》,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使學生既理解詩歌含義,又熟唱成誦。
靈活的語文活動課形式,使學生通過新穎多變的情境,把枯燥的語文知識趣味化,讓學生在“動”中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真實的活動過程讓思維活起來
語文活動課是自主學習,學生享有比較充分的思想和行為自由,有較大的活動空間,正所謂“海闊任魚游,天高任鳥飛”。語文活動課內容和形式的開放性決定了活動過程學生思維的開放性。陶行知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應鼓勵學生廣開思路,作出與眾不同、富有創建的設想,讓活動課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舞臺,允許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的開放式探究,充分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例如,學習了《灰塵的旅行》后,開展“假如我是一位城市規劃師”的演講活動,讓學生思考怎樣規劃城市建設,才能減少灰塵對人類的污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在沒有限制的空間中想象,在已有表象的基礎上構見了理想中的城市。從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芽,孕育了創新意識的花。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必將成為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源泉,必將促進學校學科課程、活動課程、隱性課程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陳元元.淺析提升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