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數學思考”,才是有效的課堂,才是真正的數學教育。既然“數學思考”在數學教學中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常言道: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都是從問題開始的,說明了“問”的重要性。學生有了問題意識,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強烈的內驅力。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引發數學思考,是促進個體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下面我將結合我的幾節課例,談談幾點的做法。
一、質疑課題,鼓勵“敢問”
在課堂上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善于引導,使學生對數學充滿好奇。讓學生從課題中提出一些問題,不僅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還能使其養成愛提問的良好習慣,讓每個學生都樂于提問,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不失時機地給予積極評價,使學生時刻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思維勞動本身的樂趣,并成為學生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如,在教學“角的度量”認識量角器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觀察量角器,問:你發現了什么?你想學什么知識?通過觀察、思考,有人說:“為什么有兩個半圓的刻度呢?”“內、外兩個刻度有什么用處?”“只有一個刻度是否會比有兩個刻度更方便度量呢?”等等,學生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
教學中我不斷鼓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的問題也許只停留在知識的表層,甚至是很幼稚的,對此,千萬不能有絲毫不悅的表示,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和一閃即逝的眼神,發言的學生往往感到壓力而失去自信,教師應為學生做出表率,懂得尊重別人發言,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使學生能在健康的集體心理氛圍中輕松地進行學習。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也就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并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就會有創造性的思維。
二、開動腦筋,引導“會問”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能提出問題,是思維活躍的表現,也是學生勤于動腦、善于思考的表現。而學生由于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不足,可能提不出問題,而在問題前束手無策,教師應從學生的心智狀態出發,抓住學生理解數學內容可能產生的疑惑或好奇卻不知其解的情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設法在學生與問題之間構架起一座橋梁,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如,在教學“比較分數大小”時,我給學生提供充分自主學習的機會。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用圖形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的活動,培養學生思考、交流的能力,課堂學習氣氛活躍。學生在自主交流中發現了在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時,看分子,分子大的就大,分子小的就小。在比較分子都是1的分數時,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數就小,分母小的分數就大。同時學生還提出了質疑:分子與分母不同時,又怎么比較……學生能質疑,說明他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通過質疑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知欲,使其養成主動探索的精神,學生經常反問教師,學生的求知欲會更強烈。
三、拓寬思路,“善問”到“善思”
課程標準指出: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質疑、評價,拓寬思路,以尋求獨特、新穎的解題方法。
如,教學“不規則圖形面積”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去做一做,并讓他們想一想:你能用哪些方法?結果學生紛紛舉手,有的用分割法,有的用添補法,一般都想出4~5種方法。同一個問題,讓學生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體現了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要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孕育問題意識,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用發現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捕捉“問的契機”。引導學生在質疑中思考,在思考中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