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華
長久以來,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脫離不了“命題、作文、批改、講評”的模式,統一命題,統一要求。不注意張揚學生的個性,導致了學生作文“千人一面、眾口一詞”,磨平了學生個性的棱角,澆滅了學生創新的火花。因此,要使作文真正成為學生個性展現的廣闊天地,就必須把學生從“模式”“套路”中解放出來,還其本真,展示自我。那么怎樣才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找回迷失的自我呢?我在教學中作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讓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話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動的內容”。所以,作文題材只能是學生的“自主”選擇,一切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表達需要出發,給學生充分的自由,使作文不再成為學生沉重的精神負擔。為了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習作空間和展示的平臺,我們創辦了每周一次的“小廣播”活動。其中的“校園新聞”和“班級風采”兩個版塊要求學生圍繞發生在校園及身邊的新鮮事,有什么寫什么,能寫什么就寫什么,喜歡寫什么就寫什么,能寫多少就寫多少。然后由各小組征集篩選,利用周六最后一節課的時間,輪流在全班廣播。
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真正放開了手腳,盡管很多時候寫得“不像樣”,但卻很有個性、很真實。每次廣播后,我都會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表揚和指點,使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寫作的興趣和 動力。
二、給學生的作文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情感依賴于情境,只有讓學生“觸景生情”,才能誘發他們的寫作欲望。五年級第二單元作文:“你在生活中有沒有后悔的時候?請你把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寫下來,要把事情的經過寫具體,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習作前,我把《眾人劃槳開大船》這首歌推薦給孩子們作為“每周一歌”,經過一周的“眾人劃槳開大船”,很顯然學生間的關系更融洽了,周五最后一節課,我特意組織孩子們談了自己心中的感動,只為營造一種師生間、生生間“相處恨晚,相知太遲”的氛圍,我又特別奉送了一首《一個籬笆三個樁》。伴著歌曲我布置了本次作文:“孩子們,這個世界真美好,有時別人給我們的感動越多,我們心中的遺憾也就越多。星期天只給大家留一份作業,記下讓你后悔的一件事!這件事不一定發生在我們大家之間,只要你感觸深,你就可以寫。強調一點,不能用自己的真名,要為自己起一個別致的筆名!”
星期一的作文真讓人感動:孩子們的字明顯好了,作文的篇幅明顯長了,平時三言兩語的孩子也能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了。孩子的筆名更讓人有感觸!“天藍藍”“心也說話”“男子漢,不流淚”“小酸梅果”“夢幻天空”“獨眼巨人”……那一刻,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孩子們對生活的獨特視角,還有以往不曾張揚出來的個性。
三、順應學生心理,滿足表達欲望
寫作內容不一定拘泥于人和事,可讓學生寫抒情式作文,凸現他們的天真率直、敢想、敢說的個性。也可以讓他們寫研究式作文,滿足他們發現研究和探索自然奧秘的強烈愿望。我在班里設立了《班級優秀作文集》,不限內容,不限體裁,只要有真實的感觸都可以寫出來,然后競選入編,大家共賞。其中崔××的《校園一景》和甄××的《夕陽下的蚩尤泉》等習作在縣教育局舉辦的《鹿野》文學雜志上發表,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享受展示自我的樂趣。
為滿足孩子們的表達欲望,多次組織學生舉辦“手抄報”活動,讓學生放開手腳充分享受表達的自由,可以自己寫,也可以摘抄,沒有了束縛,沒有了禁錮,學生的主體精神得以激發,作文信心得以增強,人人感受到寫作是一種自我表達的需要,是一種精神享受,何樂而不“寫”呢?
四、結合閱讀教學,培養個性化語言
個性化語言,是個性化作文的標志,因此,必須在閱讀教學中優化學生的語感,逐步使學生的語言富有個性。一方面,在課內外閱讀中指導學生對精彩語段品味欣賞,從中學習作者語言表達的獨創性,提高語言的感受力。為此要求每個學生都建立《采蜜集》,摘抄優美的、富有創意的語句和段落。另一方面,強化學生在閱讀中對個性化語言的理解。為此,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演課本劇、與作者對話等活動,有效地訓練了學生個性化語言的表達,從而深刻地感悟語言,成為課文的加工者、再創者。
當學生敢于表達真情實感,善于進行想象,體察“言外之意”的時候,他們的頭腦就再也不是儲蓄知識的容器,而是被點燃的火把,隨時都會閃出智慧的光芒和個性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