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摘 要:2014年洶涌而至的互聯網金融熱潮將P2P網絡貸款帶入人們的視野,但由于P2P網貸行業所存在的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以及無監管機構的“三無問題”,導致P2P網貸平臺的提現困難、限制提現、資不抵債等眾多問題頻發,使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對P2P網貸行業望而卻步。本文在厘清P2P網貸平臺存在形式、探究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之上,對完善國內P2P網貸平臺之監管提出了策略構想。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P2P網貸平臺;法律監管
一、P2P網貸平臺之存在形式
P2P又被稱為“人人貸”,即有資金和投資理財需求之個人或法人,通過獨立的第三方網絡平臺機構牽線搭橋,以信用貸款的方式將資金借給其他有借款需求的個人。從當前P2P網貸的實踐來看,P2P網貸平臺主要有以下幾種運營模式:第一,純線上模式。以拍拍貸為代表,即通過線上獲取項目資源,線上審查以及貸后有條件的保障計劃來完成貸款項目。該模式的特點為平臺只負責制定交易規則和提供交易平臺,由借款人自己提供信息,導致違約后約束較少,使得投資者在獲得高預期投資收益的基礎上也面臨著較大的投資風險。第二,有擔保的線上模式。以人人貸為代表,即主要通過線下獲取借款項目,審批項目;在P2P平臺線上銷售貸款;通過高收益+本金保障計劃吸引線上投資者來完成貸款業務。其本質為線上投資人與小貸公司的匹配,是中小額理財市場與小貸市場之對接。這也是國內互聯網信貸最主要的運營模式。該模式的特點為個體投資者所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小,收益也相對較低,而風險把控主要由平臺提供,如果風險敞口過大,平臺無法承擔,則可能出現平臺的系統性風險。第三,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以宜信為代表,即以對出借人采取全程掌控的審核方式為基礎,以P2P網貸平臺的名義將資金貸予不同額貸款人,出借人再講所獲得債權拆分組合,打包成類固定收益產品,銷售給多個理財投資者。該模式采取線上審查與實地調查相結合地方式,通過平臺力量控制風險,使得小額出借人不用承擔過多風險,但在一定程度上令小額出借人不了解借款項目之真實情況,產生信息不透明的風險。
二、P2P網貸平臺之監管必要性
1.P2P網貸平臺的現實運營存在監管真空
近幾年來P2P網貸平臺由于監管缺失,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沒有合作的金融擔保機構,惡意圈錢等原因,造成這一行業的險象環生,警鐘頻傳。提現困難、限制提現、資不抵債等眾多險象導致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對P2P網貸行業望而卻步。而造成這種現象層出不窮的原因就是P2P網貸行業所存在的“三無問題”,即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以及無監管機構。所以,要杜絕這種險象環生的狀況出現,就必須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2.日漸暴露的經營風險威脅著行業發展
為招攬客戶,目前很多P2P網貸平臺都推出了本金保障計劃,對部分產品提供資金擔保,承諾借款人逾期不還借款時,由P2P網貸平臺代為償還借款,以此保障投資人的利益,這種加入平臺自身信用的行為,已經將原來平臺所具有的無風險性收入或業務模式轉化為有風險的擔保收入或業務模式。而隨著平臺自身的盲目擴展,加之正規的信息采集體系尚未建立,則必然導致壞賬呆賬的增多,而挪用客戶資金,則成作為擔保方的P2P信貸企業維系整個平臺的正常運轉的救命稻草。一旦借款人違約加劇,平臺的資金鏈發生斷裂,那單筆標的風險就有可能演化為平臺的經營模式的崩塌。
3.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威脅著交易安全
P2P建立了借款人與貸款人直接對接之平臺,但針對這一通過弱關系建立的陌生平臺,借款人的信任機制是否健全到足以令人持久信服,卻仍是一大難題。因為在市場經濟下,根據“理性經濟人”理論,貸款人在平臺上發布的信息必定是有選擇的信息,而最終能否按照約定歸還貸款,只有其自己了解,即信息不對稱極有可能導致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的問題。而面對上述問題,P2P平臺尚無能力從根本上加以解決,由于其游離于央行征信系統之外,相關數據沒有共享,平臺更多的只能依靠有限的人力、手段以及傳統的方式調查發起人的資信能力,以求控制風險。因此在征信體系尚未在全社會普及之前,P2P難以成為借貸市場的主流。
三、我國P2P網貸平臺監管策略構想
1.設立準入門檻,明確法律性質,確定監管主體以及制定監管措施。即我國法律在認可P2P網絡貸款平臺后,要對其設立較為嚴格的準入門檻,可考慮實行牌照制。而對P2P網貸平臺牌照的發放必然涉及到監管機構的明晰,從目前我國P2P網貸平臺的發展狀況看,銀監會作為中央級別的監管機構應強化對P2P網絡貸款平臺的監測并形成一定的預警機制,防止P2P 網絡貸款平臺引發區域性風險及系統性風險。在確立了監管主體以及準入門檻之后,就應著手制定詳盡的監管措施,筆者以為,應從經營活動監管與利率監管兩方面著手。這樣既可以把資質不夠又濫竽充數的企業排除在外,也可以對一些不法平臺起到震懾與管控作用。
2.實行第三方資金托管,實行清算結算分離的管理模式。托管系為解決委托代理關系中信息偏在問題而引入的制度安排,它不僅保證了資產安全,而且還能提供資金和證券交收、核算估值等多項專業化托管增值服務,此外,根據《證券投資基金法》等法律之規定,托管人還具有對資產管理人使用資產情況的監督義務,當資產管理人違反合同約定、托管協議約定,違規使用受托資產時應當立即書面通知其糾正,當出現重大違規違法或者發生嚴重影響受托資產安全的事件,托管人應及時報告監管部門。筆者以為,對P2P網貸平臺的資產監管完全就可以引入相關制度,從而大大降低平臺負責人隨意挪用客戶資金或者攜款潛逃等事件的發生。
3.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實現信用信息共享。政府相關部門應通力合作,實現P2P網貸平臺數據與央行個人征信系統數據互通與共享雖然這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但對于P2P網貸行業乃至整個互聯網金融領域來說都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幸事。這樣不僅可以對違法平臺起到震懾作用,還可以令借貸者增加違約成本,讓其不能也不敢輕易違約。
參考文獻:
[1]陳靜俊.P2P網絡借貸:金融創新中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金融之窗,2011(12).
[2]范家琛.眾籌商業模式研究[J].企業經濟,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