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謝詩+宋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藝術領域的目標提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創設機會和條件,讓孩子經常唱唱跳跳,愿意參加唱歌、律動、舞蹈等活動,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指南》的沖擊下,我們意識到藝術教學中的缺失,重新審視課程安排,將《指南》所提出的律動補充進了藝術教學,律動游戲教學又重新走回我們的視野。
在提倡教學領域整合的大背景下,音樂領域都是以歌唱、舞蹈活動為主,很多傳統教學被摒棄。律動游戲在我們的音樂活動中所占的比重少得可憐,但就是在少有的律動游戲中,大家基本都是運用統一的模式“示范——模仿——練習”。在提倡發揮孩子的自主性、創造性的背景下,如果“教”就變成了“依葫蘆畫瓢”,“不教”,孩子又動作單一且積極性不高。基于此,我園特開設了創造性律動——《我和音樂做游戲》課程。我們的探索不僅僅是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也不僅僅是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隨著課程的生成、編織、調整、深入,我們和孩子一起共同經歷了四個階段的轉變,孩子從最初的被動接受“啟而不發”,漸漸過渡到現在的愛玩、愛挑戰、樂分享,因游戲而感到快樂。
編織課程——“興趣牽引”
在課程探索的初始階段,大部分孩子存在的問題就是不自信,羞于在大家面前表現自己;還有一些孩子覺得律動很無趣,特別是一些男孩明確地表達對律動的抵觸情緒,原因是很多的律動都是為女孩子“量身定制”的。什么樣的律動游戲是受孩子歡迎的呢?
在“律動游戲的材料選編”中,我們主要從音樂、內容兩方面入手,在音樂的選擇上以輕松愉快、重復較多的音樂為主,風格上比較隨意,多為經典性的音樂作品。其中,我們也逐步加入具有民族風味的國風樂和異域風情的音樂來作為游戲音樂選材。在游戲內容的選擇上,為了激發孩子的興趣,我們從民間游戲和時下最受孩子歡迎的事物入手。比如,我們設計了“123木頭人”的律動游戲。這個活動的靈感來源于民間游戲“我們都是木頭人”,游戲主要是讓孩子在律動中體驗空間的運動與靜止,感受到自由造型的快樂;律動游戲“熊出沒”來源于時下最受孩子歡迎的動畫片,此游戲主要是讓孩子創造笨狗熊的各種滑稽造型,感受即興創作的快樂。
深入課程——“水到渠成”
第一階段:“啟而不發”
在研究的初始階段,我們最想突破的是孩子的創新能力,但最讓我們頭疼的問題就是“啟而不發”。我們以往的音樂律動教學更傾向于模仿,所以孩子依賴于老師的“教”,而忽略了捕捉聽覺信息,這種察言觀色的學習不是我們想要的。考慮到孩子現有水平,我們只能讓孩子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深化提高。游戲之初,我們只要求幼兒在律動游戲的最后一拍或最后一小節,做一個自己最喜歡的造型動作,再慢慢過渡,要求幼兒選擇其中的某一樂句或樂段讓幼兒創編,其他樂句、樂段做老師事先設計好的統一動作。這種創編難度是逐漸遞增的,孩子容易達到目標。
第二階段:“自由表達”
孩子初步擺脫了依賴老師的“教”后,為了激發他們創造的欲望,我們給予孩子充分的彈性空間,比如:有意識地將快、慢對比強烈或風格迥異的兩段音樂剪輯在一起,這種賦予挑戰的音樂,刺激著孩子的創造神經。我們會鼓勵幼兒運用肢體動作來表達對音樂的感覺,想做什么動作就做什么,束縛越少,能讓大家驚嘆的思路也就越多。
孩子們玩“爆米花”的音樂游戲時,我只做了一個開火的動作,當孩子聽著由慢及快的音樂變化時,便開始了想象“玉米粒”受熱,在鍋里翻滾,隨著溫度升高“壓米粒”在鍋里跳躍,最后爆炸成了各種形態各異的“花”!在此過程中,雖然動作不夠優美,節奏不夠合拍,但是他們享受這個自由發揮,隨心舞動的過程。
第三階段:想要“與眾不同”
當孩子具備較順暢的思考能力后,我們逐步向幼兒提出有主題的創編要求,讓幼兒進行有關某一主題或某一形象的創造性律動創編。這個階段,你能明顯感覺到孩子獨創的思考,他們說得五彩繽紛,但具體落實到動作表達上,還是差別不大,受思維模式的束縛。孩子需要我們幫助他們在自由舞動中去探尋身體各部位活動的可能性。
在《海底世界》的律動游戲中,大家把魚的模樣描述得各不相同,但在模仿魚兒悠游的感覺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用雙臂做魚鰭在身體前后或兩側擺動的動作。老師打趣地說:“這片海里怎么只有一種魚在游呢?”孩子們看看周圍的同伴,都笑了。為了避免與同伴有過多的雷同,我們引導孩子注重精進的思考——就是運用肢體動作細膩地表達對事物的概念。當師提出:“手臂除了可以做魚鰭,還可以做魚身體的哪部分?”幼:“還可以用手臂做牙齒”“做魚的大眼睛”“做魚翅”……以上都是孩子們的發明!這樣的引導,使手臂的模仿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游戲中孩子的手部動作發展得更細致、變化多端。
第四階段:“樂此不疲”
這個階段,我們的游戲更具有挑戰性,主要給他們提供機會使他們能不斷發現自己的聰明所在, 不僅限于創造動作,更多是讓孩子探索、創造出更多、更好玩的游戲玩法。既然是游戲,那怎么在游戲玩法上體現創造性?如果孩子的思維能力比較強、探索性比較強,教師和孩子的思維碰撞、互動比較多,我們就會和孩子一起去探討,“這個游戲,我們可以怎么玩?”特別是大班的孩子,他們可以用更聰明的辦法來使游戲變得更富有趣味性和創造性,他們會玩一些“詭計”,也會不斷想出一些新“花樣”,使得游戲變得更加的有趣。中班的孩子在創造游戲玩法的方面能力就比較欠缺,這時教師就會說:“小朋友我來告訴你們,這樣玩可不可以?”由我來分享給孩子。慢慢地,孩子對這個有了思考的習慣和概念的時候,我們再過渡到前一種問法。
感悟課程——我們的聲音
律動游戲以“隨風潛入夜”的姿態,融入班級孩子們的課程生活時,為大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源于“課程”的發現和體驗。在游戲中,我們不難捕捉到孩子所展露出的興奮與快樂,不難捕捉到觀念更新后老師們生成的教學亮點。令我們最感意外的“收獲”是,當我們這些“大朋友”和孩子一起享受音樂、創造快樂的同時,我們也找回了心中被塵封已久的童心。
(作者單位:重慶市沙坪壩區樹人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