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麗英
《詹天佑》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教材中新增設的一篇課文,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痹陂喿x過程中,要讓學生獨立發揮,讀出個性,尊重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谶@樣的理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導入:建構閱讀話題
揭示課題后,為學生出示一份資料(有關紀念京張鐵路修筑一百周年的活動)設疑:一條鐵路的誕生,真得那么重要嗎?京張鐵路為什么在中國人的心中占據如此重的分量?今天我們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紀念它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尋找它的答案吧。
二、初讀:回顧難忘歲月
通過初讀,讓孩子們心中明白詹天佑在任命前后以及修筑過程的工作情況,交流課文主要寫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重點寫了修筑過程中的三件事(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贊揚了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三、品讀:再現動人細節
細讀課文4~6自然段,感悟: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過程中的那些細節,讓今天的我們依然深有感觸?在有所感悟的地方做上記號。
重點品讀交流第4自然段:詹天佑勉勵工程人員的話,從中明白了什么;他是怎樣工作的,你有什么想法;面對困難,他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當時當地的環境如何;為什么這樣寫;等等。讓學生的品讀、感悟、交流有感而發,有話可說,進一步達到預期的目標。
四、研讀:回眸百年滄桑
用心畫出2、3自然段中,讓你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的句子,談體會。重點研讀任命前后國內外的各種反應,帝國主義者嘲笑、阻撓、要挾;國內轟動。這些語句讓人怦然心動,通過研讀,讓學生回眸歷史,牢記歷史,進而激發愛國熱情。
五、活讀:傾訴滿腔情懷
面對著詹天佑的銅像,盡情地訴說心里話吧。
此環節旨在讓孩子們在深入感悟課文的基礎上寫寫對詹天佑的敬仰之情,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立志奮發,為中華崛起而努力。
教學反思:
本設計以讀為主,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本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地觸摸主人公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主人公對祖國的濃濃的愛國之情和杰出的才干。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力求實現“訓練與感悟并重,工具和人文共振?!?/p>
開展小組自主合作學習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大地調動起來,他們抑或冥思苦想,或者激情滿懷,或讀或品,字里行間留下了他們讀書思考的痕跡,交流感悟中留下他們智慧的結晶。但是往往在課堂中,他們會針對一個問題爭論不休,但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誰也無法說服誰,空空地浪費了時間。這更讓我感覺到,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少了,但其主導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沒有教師的主導調控,整堂課就會是一盤散沙,在吵吵嚷嚷中沒有任何實效。
教材《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接受任務反映了他高度的愛國情懷。然而在學習中,有學生卻提出詹天佑接受任務也避免不了他可能有追求名利的嫌疑,即使學生指出詹天佑是在帝國主義列強的阻撓與要挾下,是為中國人爭一口氣而接受的任務,可愛鉆牛角的他仍固執己見,認為詹天佑克服眼前困難就是為了以后的飛黃騰達。聽他這樣死咬“斜理”真有點氣不打一處來,但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這種思想的確是受我們當今社會的現實中的一些現象所致,可詹天佑怎么能與那些唯利是圖的人相提并論呢,眼見學生理屈詞窮,我話鋒一轉,順勢引導他們進行反駁:“誰能結合課內外資料說說做這個工程詹天佑能有多大的利潤?”于是有學生反饋:在修筑京張鐵路時,由于政府的腐敗衰落,經濟緊張,撥款有限,而詹天佑在修完鐵路時還為朝廷節余二十八萬兩銀子,試問他有多大利可圖呢?該學生啞口無言,我趁勢引導:“那他是在什么情況下接受任務的?”學生從文中理解到是在帝國主義虎視眈眈千方百計的阻撓與要挾下,在全國人民的殷切希望下接受了任務。此時,那個學生早已心服口服,他堅定地點點頭。“那么,他接受任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大家一定能從文中找到他的思想根源?!睂W生立刻投入文本之中……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刻地體會到在自主學習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深化,促成學生的頓悟。同時也進一步體會到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必須營造民主、和諧、自由、安全的教學氛圍,沒有民主、和諧就談不上自主學習,沒有自由、安全就談不上探究、合作。教師要放下架子,放開眼界,鼓勵學生,要延遲判斷,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們明白自己是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上你爭我辯,真正體現課堂上的精彩無限。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形成自主與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才能得以長期貫徹。
我要真誠地告訴我的孩子們:你的課堂你做主!
參考文獻:
姚建芳.語文互動共享課堂教學嘗試:蘇教版語文十一冊《詹天佑》教學例談[J].教育科研論壇,2009(07).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