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珍
案例一:
師:小朋友,這個“雁”字筆畫比較多。誰能勇敢地挑戰困難,想辦法記住它?
(在老師的鼓勵下一個學生用部件法不太流利地說了幾句)
師:你真勇敢。秋天到了,大雁們要飛往溫暖的南方過冬。這個“廠”是大雁排成“人”字時的領頭雁,把“人”寫正就變成了“廠”,兩個單立人是許多大雁們排成“人”字。主要是在頭雁的帶領下,它們長途跋涉,團結一致地飛翔,所以里面的“主”字要多一橫。你們能記住“雁”字了嗎?
生:(齊說)記住了。
(通過教師的引導再看案例二)
在《淺水洼的小魚》中教學“蒸”字時,其中一位小朋友是這樣來記住這個字的:有一個丞相,頭上戴草帽,站在烈日下,汗水一滴一滴流下來。這位小朋友利用已經學過的生字,進行組合,取得了較好的識記效果。
瞧,學生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國漢字承載著五千多年來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無價的瑰寶。
在幾年來的教學過程中,針對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唱好跳、思維活躍的年齡特征,我們應該不失時機地利用兒童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積極挖掘教材本身所蘊涵的因素。以學生為本,敞開識字課堂,讓孩子們通過積極參與,深切感受到有趣識字游戲的快樂。我借鑒和創造了許多識字方法,力爭營造出一種自主、合作、和諧、探究的課堂教學情境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寓教于樂。下面將我個人的粗淺看法與大家談談。
一、創設教學情境,活躍氣氛,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教育學家卡羅琳說:“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在游戲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是他們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級的學生平均每天要認識幾個甚至十幾個字,因此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開展各種活動和游戲,與孩子生活息息相關的游戲式教學,如,打牌游戲、開火車識字、摘果子游戲、走迷宮、小豬過河、鉆地鼠游戲等,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在教學人教第一冊識字1時,我讓學生自制牌形生字卡片,在課堂中同桌互玩打牌游戲,邊出牌邊讀出字音,再組詞讀,誰先把手中的漢字牌打完,誰獲勝。在此游戲中為了取勝,學生會積極認字。學生按教師要求學習完生字后,每組抽一名認字最好的學生到其他小組“抓小豬”,——即逐個檢查字音、組詞情況,如果有不會的即是“小豬掉河里”。要求小組長立即幫助學習生字。這樣一來人人都不想當掉河里的小豬,識字效率明顯提高,即使有困難的學生在小組長的幫助下也會很快認識。檢查一課、一單元甚至一冊書的生字都可以用此法。平日玩這些游戲時,學生興趣就來了,注意力也集中了,真是一舉兩得。
二、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
游戲是孩子興趣最好的老師,但是不是所有的識字都是要用游戲呢?我想這也是不可取的,孩子還是要擁有一套自己識字的本領。下面就將我近幾年來常用的識字方法與大家共勉。
1.畫一畫
大家都知道漢字的演變過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現在的漢字已經成為華人的一門藝術學,甲骨文也就是在獸骨上刻畫下來,經研究很多生字也的確如此,如“水”“山”■■,孩子從拿起筆的那刻起就喜歡涂鴉,有的孩子更是著迷,可見“畫”是可以讓孩子喜歡識字的,那么我在孩子識字之前就將這些古人研究出來的精華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對識字產生興趣,對中國漢字感興趣。
2.加一加
根據大多數的合體字是由學生已經讀過的熟字組合而成的這一構字特點,教學時可引導學生一部分一部分地組合生字,先看清字的結構再分析是由哪些學過的獨體字組合的。如,上面一個“草字頭”加下面一個早上的“早”,合起來就是“草”;口十昌是唱歌的“唱”;我加鳥是天鵝的“鵝”;女加馬是媽媽的“媽”等。
3.減一減
有些字是由已經學過的合體字去掉其中的某些部分而成的,這時就可以利用熟字“減一減”的方法了。如“筷”去掉竹子就是快慢的“快”,“生”字減去一橫就變成牛羊的“牛”字,“睛”去掉眼睛就變成青草的“青”字,“洗”沒有“水”就成了先生的“先”字等。這樣經過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學生就很容易記住新學的生字,又復習了舊知識。
4.比一比
漢字中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相當多,學生在學習時很容易混淆,讀錯或寫錯。比較法就是在教學時將漢字中的那些讀音相同、字形相近,或讀音相同、字形字義不同的生字進行比較歸納,讓學生輕松識字的一種方法。
(1)形近字比較:日—白、烏—鳥、已—己、今—令等很容易寫錯;悔—誨、蹬—澄、盯—釘,很容易讀錯。
(2)同音字比較:密—蜜、坐—座、園—圓、凈—靜容易用錯。
這樣加以比較歸納,使學生熟練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
5.編字謎、順口溜或兒歌
學生對字謎非常感興趣,在猜字謎、編字謎的過程中,既識記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義,同時鍛煉了思維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多得。如,“三人同日去看花——春”“牛走獨木橋——生”“六十天——朋”“十張口,一顆心,猜猜看,動腦筋”即“思”。學生猜謎語的過程就是識記生字的過程,這種識記不同于機械識記,是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記憶,印象非常深刻。此時,學生無論猜得出或猜不出,都會開懷大笑,感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
編順口溜或兒歌內容簡單。如,把“問”字,編成“一個小朋友,進門瞧一瞧,見人就張嘴,等待結果到”。教學“己、已、巳”這樣編“己(jǐ)開著口,已(yǐ)半開口,巳(sì)閉著口”。如此一編,易學易記,妙趣橫生。
6.聯想形象記字
在生字中,有的字是象形字,如,“采、從、森、口、耳、目”等字,這類字很容易讓學生由字聯想到它所表示的象形。象形字的筆畫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圖畫,利用這一特點在識字過程中可以用聯想形象的方法幫助識記。如,學習“鼠”字,“鼠”它像只小老鼠,上面的“臼”是老鼠的臉,下面的是小老鼠的牙齒,還露出一條小尾巴呢。這樣一想,這個字就會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得到了發展。
7.做動作猜字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肢體動作演示字的形義聯系。在所學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動詞。學動詞時可以想一想動作,再做一做動作。如,學習“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孫悟空一樣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如,學習“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動作,然后再做一下,這樣學生就會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以此類推“蹲、跳、蹦、躍”等都是這樣記憶。這樣不但讓學生記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義,學起來不費力氣,學生還很踴躍。
三、解除束縛,敞開性地識字
1.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識字
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同學、親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廣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裝物等,可以說,漢字無處不在。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隨時隨地識字,也不失為一個課外延伸的好辦法。例如,在學習《識字6》的時候,學習“停”,要想利用書上的內容把“停”教得很生動有趣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就追問:“想想生活中,我們在哪些地方見過這個字?”學生馬上就想到了停車場和馬路上停車的標記。再如,發作業本時,讓學生輪流發,從而認識同學的名字;星期天,讓爸爸媽媽帶著到大街上去“找漢字”,收獲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裝物上,漢字就更多了……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讀出生活環境中的字時,他是多么興奮啊!
因此,學生樂此不疲,此時再引導他們將收集到的商標、廣告等匯集起來,裝訂成冊,便成了一本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識字讀本”。下課時,互相考一考,真是“樂在其中”!
2.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識字
“課外閱讀是兒童人格形成的半壁江山。”因此,無論是從語文的工具性還是從人文性來講,都必須重視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在博覽群書中增加識字量。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學習,所以教師要盡快地“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同時運用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識字,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識字的質量。
參考文獻:
李小敏.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點滴體會[J].學周刊,2011(05).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