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生武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課程改革被顯明地提到促進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位置上。新課程、新教材為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一個很好的支撐點,又對教學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如何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使盡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過程中來呢?這就需要教學的組織者精心設計課堂結構,使學習變為一種發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以下是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小學生好奇心強,對故事、童話非常感興趣。因此在新課引入時,設置巧妙的學習情境,恰到好處的找著切入點,既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活動中去。
比如,我在教學“算盤的初步認識”時,先問:“同學們喜不喜歡猜謎語?”學生興趣盎然地回答:“喜歡。”然后出示謎面:“一家分兩院,兩院子孫多,多得倒比少得少,少得倒比多得多。”學生開動智慧的腦筋,騎著思想的野馬,獵取謎底,短暫的思考后,有人舉手發言,猜出了謎底:算盤。部分學生豁然開朗,但部分學生眼睛里布滿了問號。我繼續追問,你是如何理解的,該生又接著回答:“因為算盤分上欄和下欄,上珠少,下珠多,一個上球表示5,一個下珠表示1,說明多得倒比少得少,少得倒比多得多。”回答很精彩,既猜出了謎底,又道出了算盤的基本構造,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輕松自然地認識了算盤。
興趣是無意注意的杠桿,激發學生興趣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教學中我們應結合教材特點不斷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受到教育。
二、設計適當的活動方式,誘導學生主動探究
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我們在新知的學習中應設置恰當的活動方式,誘導學生主動探究,重視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使課堂成為充滿探索、充滿激情、學生生動發展的場所。
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事先給每組學生發了三張完全相同的圓片。然后編了一個個有趣的“猴王分餅”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一天,猴王做了3塊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猴們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平均切成4塊,分給猴甲1塊,猴乙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就把第二塊餅平均切成8塊,分給猴乙2塊。猴丙更貪,它搶著說:“我要3塊,我要3塊。”于是,猴王把第3塊餅平均切成12塊,分給猴丙3塊。然后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嗎?”學生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猴甲分得的多,有的說猴丙分得的多,有的說3只猴子分得的一樣多。“到底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呢?請同學們用你手中的圓片試分一下。”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得出猴甲分得這塊餅的,猴乙分得這塊餅的,猴丙分得這塊餅的,在圓片上已反映出==。“那它們究竟存在什么樣的內在規律呢?”經過自主探索,學生會很快找出分子、分母分別有什么樣的關系。此時學生臉上都露出成功的喜悅,學生自己發現的規律,自己得出的結論,自然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重視實踐性教學,發展學生的創新性
實踐性教學是指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具和學具的直觀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堅持貫穿在教學的始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要從培養觀察能力著手,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因為觀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形象思維是探索活動的準備,動手操作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比如,學完角的分類后,學生已有特殊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拿出鐘面,“在鐘面上你們能發現什么?”學生你爭我搶地回答說:“3時整與9時整分針與時針成直角,6時整分針與時針成平角,12時整分針與時針成周角,而且時針每經過1小時都與分針形成2個直角、1個平角、1個周角。”從學生的回答中顯示出我的準備有些不足。單一的鐘面蘊含了如此多的數學知識,是否還有其他奧秘呢,讓學生去想象、去探索吧!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學中,應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帶到課堂,嘗試著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師要抓住課堂教學的主旋律。以嶄新的、科學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要以教師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摯的情感,以數學知識本身的藝術魅力吸引住每一位學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勵,使課堂真正成為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殿堂。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