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霞
當前,閱讀教學中雖然能聽到學生書聲瑯瑯,但許多卻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教師有讀無導,學生有讀無效。要徹底改變這一現狀,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悟結合、讀導結合。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讀中理解、讀中品悟、讀中體驗情感,讀中掌握技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是“感”的基本前提,無感更無悟。我在教學《我為你驕傲》一課時,摒棄了繁瑣的分析,而是巧施妙計,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反復讀書,最后用給老奶奶寫便條的方式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感悟。學生不僅在朗讀中加深了感悟,也受到了品格的熏陶。初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讀正確,讀通句子,為進一步學習理解做好了準備。在學習課文中的重點句、段,感悟課文中的關鍵之處、精妙之處時,引導學生精讀。在讀中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讀中解疑,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閃現創新的火花。
二、激發想象,理解感悟
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讀中有所悟、讀中有所想。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創造性閱讀,學生就會促進或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憑借聯想,還原語言描述的形象,讓學生想象出課文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景物、場面,使其在頭腦中活起來。如,在教學《觸摸春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盲女孩安靜的內心世界,我讓學生閉上眼睛,去傾聽、去觸摸,深入文本體驗、感知安靜內心的多姿多彩和她對生命的熱愛。此時,在學生眼前,語言文字已不是簡單的文字符號,而是豐富的語言形象,這樣的感受是入情入境的。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多給學生提供感悟的契機,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創新。
三、創設情境,入境感悟
要想有所悟必須先有所感。小學生由于受生活閱歷和語言感悟能力的局限,他們在閱讀一篇課文時,無法自然地“入情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掛圖、投影、錄音、課件等輔助媒體,創設生動而富有情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直接見其人、聞其聲、觀其事、臨其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受到感染,有所感悟。
只有引領學生走入情境,學生才能身臨其境地去感悟,才能使朗讀具有真情實感。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我借助多媒體,再現當時的場景,放“五壯士英勇跳崖”的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五壯士英勇跳崖的壯烈場面。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著一幅幅悲壯的畫面,完全沉浸在五壯士那感人的事跡中。這時,學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樂讓學生反復品讀,讓學生在悲壯的情境之中展開想象,深切體會五壯士英勇獻身、忠于人民的偉大精神。
四、對比詞句,加深感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品味、揣摩文本中的一些重點詞句,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巧用比較,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敏銳的感悟能力。
1.添詞、減詞比較
課文中有些句子不僅表達得非常準確,而且具體、生動。有時有意去掉句子中的限制性詞語,引導學生同原句比較,這樣有助于學生領悟作者是如何準確、具體、生動地表達的。
2.換詞比較
課文中有的詞語用得十分準確、巧妙,如果換成意思相近的詞語進行比較,可以有助于學生領悟如何準確地運用詞語。另外,對于課文中某些難以理解的新詞,有時也可以引導學生改換成同義詞,幫助學生理解,使其在比較剖析中感悟。
五、角色扮演,體驗感悟
“體驗”是開啟文本的金鑰匙。學生的內心體驗一旦被喚起,會成為閱讀理解的催化劑。為促進學生感悟,我引導學生扮演文中角色,通過角色轉換,使學生進入文本情境,這樣,“角色”就成了引導感悟的橋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縮小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差、心理差,促進學生真心地閱讀、真心地體會、真心地感悟。讓學生充當文中角色,可以使學生忘記課堂,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形成興趣盎然、感知敏銳、思維活躍、想象豐富的學習氛圍。
六、課外延伸,深化感悟
學生愛追根溯源,文本閱讀后,他們總會牽掛著文中的事情,惦記著文中的人物。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在文本閱讀后,引導學生追究,啟發想象,延伸課文,可以讓學生在情節的延伸和內容的拓展中,加深對語言內涵和語言情感的感悟。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提高語文素養。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