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新課程標準提倡我們引導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接受知識的方式也以學習具體的知識為主。由此,活動就成為小學生獲得新知識的最佳手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應帶領學生在手、口、腦的多維運動中,自主探究新知識。
一、多看多想,發展學生思維
在組織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在觀察之后,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思考與聯想,得出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見解。比如,在學習《趵突泉》一課時,我就先給學生用多媒體播放趵突泉公園的美麗風光,將公園內所有的景點一一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動腦思考,并為這些景點一一取上美麗的名字,再對比景點的名字思考哪個更好,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觀察、思考,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主動學習新知識。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寫寫畫畫,展示學生個性
學生經歷觀察、思考、體驗等之后,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將自己的收獲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或是畫一畫、寫一寫,用自己的畫說一說。這樣,學生的手、腦都能活動起來,改變過去那種學生在課堂只是聽、說,不動手的情況。如,教學《畫風》一課時,我就將重點放在了“畫”上面,我用簡筆畫的方式在黑板上將課文中涉及的事物都畫下來,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畫中的事物。結合課后“讀讀寫寫”中“你想怎樣畫風?”一題,我先布置學生想辦法在一幅風景畫上畫出風來,再說一說你是怎么把風畫出來的,最后再寫一段話。這樣設計,學生立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通過畫、說、寫等探究活動,明白了要想畫出風就必須通過別的事物的樣子來表現。學生自主探究出的結論比教師單純講解要印象深刻得多。
三、學會辨別,再現思維過程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的、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挑戰權威,創造性地學習新知識。比如,在學習《小鹿的玫瑰花》時,我們研討問題:“為什么說小鹿的玫瑰花沒有白栽?”有的學生就堅持說小鹿沒有看到玫瑰花,就是白栽了。對這樣的言論,我們也沒有直接否決,而是發動學生辯論,最后形成統一的見解,別人都看到了玫瑰花,那就沒有白栽。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壓力,敢于創造性地學習知識,表達自己,雖然不一定非常合理,但卻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展示了完整的思維過程。
總之,教師只要大膽落實教育理念,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時間和機會,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就會不斷提高。我相信,我們的語文課堂定會因自主學習而更有效。
·編輯 王團蘭